黃酒與料酒的區別
黃酒與料酒能起到去腥增香等作用是因為黃酒、料酒含有一定量的乙醇(15%左右)。
乙醇揮發性強,有很高的滲透性,能迅速滲透到原料內部,肉類中的腥味物質被乙醇溶解並一起揮發,對其他調味品的滲透也有引導作用,起到去腥臭、除異味的作用。
另外黃酒含有豐富具有芳香氣味的酯類和胺基酸物質,胺基酸還可與調味品中的糖結合成有誘人香味的芳香醛。
白酒的酒精濃度在57%左右。較高的乙醇含量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肉類中的蛋白質和脂類,影響菜餚原有的味道。
我個人認為,料酒屬於黃酒的「一類」,但黃酒包含了料酒,料酒卻不能稱之為黃酒。因為黃酒是以糯米、秈米和粳米為原料,經過發酵壓制而成,酒精濃度為15度左右。
料酒和黃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比較的常見,一個是傳統的調味品,一個是傳統的酒類飲品,但是有很多人經常的容易相互混淆,其實料酒和黃酒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
料酒的概念:
料酒一般多見與廚房,是烹調的必備品之一,菜餚中加入適量的料酒可以增加菜餚的口感和色澤。 料酒顧名思義,是加入了佐料的酒。
料酒可以用黃酒、白酒、米酒或者其他的酒類作為基礎來勾兌料酒但是由於黃酒屬於傳統的釀造類型酒,同時其酒精度數適當,特別的適合用來做料酒,與白酒相比,其較低的酒精度數不容易對菜餚的口感和營養成分造成影響,同時天然的糧食原色更可以為料酒增添色澤。
市場上常見的料酒都是黃酒原液經過勾兌一般以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為宜,勾兌之後加入了八角茴香、川椒、五香葉等香辛料經過炮製而成的調味佐料。
料酒和黃酒的區別和相同之處。
不同之處:
一、 料酒只有烹調的功效,因為加入了香料、鹽等佐料,料酒口感略顯辛辣是不能直接飲用的,但是黃酒卻可以直接的飲用。
二、料酒可以是黃酒為基液,也可以是白酒等其他酒類或者酒精為基液。
三、料酒中的黃酒是經過稀釋的,濃度沒有黃酒原液高。
四、常見的料酒顏色為淺黃或者無色的透明液體,黃酒多為褐色、黃色透明液體。
五、作用不同,料酒只做烹調只用,黃酒可以達到養生等功效。
相同之處:
料酒和黃酒都可以作為烹調的配料,但是黃酒沒有加入香料,其效果沒有料酒好(當然料酒也有優劣之分)。
烹飪用酒統稱「料酒」,它包括黃酒、汾酒等。
料酒的作用主要是去除魚、肉類的腥羶味,增加菜餚的香氣,有利於鹹甜各味充分滲入菜餚中。
黃酒是用糯米經浸泡、蒸煮、發酵而釀成的。酒精濃度為15度左右,酒味醇和,並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和維生素。烹調中加點黃酒,魚、蝦、蟹中相起腥味的胺類物質就溶於黃酒的酒精中,在加熱時隨酒精一起揮發掉,達到去腥的目的。另外,牛、羊、豬、雞、鴨等也帶有不同程度的羶腥氣,烹調時加點黃酒,同樣也可以除去羶腥氣。
黃酒中的胺基酸,在烹調中能與食鹽結合,生成胺基酸鈉鹽,從而使魚、肉的滋味變得更加鮮美。
黃酒中的胺基酸還能與調料中的糖形一種誘人的香氣(美拉德反應),使菜餚香味濃鬱。
料酒與黃酒的最大區別為,黃酒是一種飲料酒,而質量好的料酒是在黃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品種,它是用30%~50%的黃酒做原料,另外再加入一些香料和調味料做成的。
與黃酒相比,炒菜時放料酒不僅味道好,而且價格還比較便宜。
料酒只有在做菜的時候才可以用。有的人在做菜時料酒用完了,就用白酒代替料酒,認為料酒、白酒都是酒,同樣能烹製出可口的佳餚,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
讓我們來看看,白酒的酒精濃度最低要20度左右,最高要60度左右,酒類中的主要成分乙醇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揮發性。如果烹調菜餚的時候,用乙醇含量過高的白酒就會破壞菜餚的原味,滋味當然就不好。
有些朋友喜歡用啤酒代替料酒,覺得味道更好些,其實這也不對。為什麼呢?因為啤酒的酒精濃度在3.5度左右,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氧化氮氣體。這種二氧化氮氣體,它的揮發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受熱以後。
所以說,如果烹調的時候向菜裡加入啤酒的話,酒精在溶解腥羶味之前就已經揮發掉了,當然也就達不到去腥除膩的效果了。
這樣看來,不同的酒類與料酒相比,所烹飪出來的菜餚風味相距甚遠。料酒具有10%~15%度的酒精濃度,乙醇含量是比較合適的。
所以現在大多數人採用料酒烹飪;但是實踐證明,肉類與糖類物質一起烹調時,用黃酒風味更佳,其中原理是黃酒中富含的20多種胺基酸與肉類中的蛋白質和糖類物質在高溫下共同結合所產生的「美拉德反應」,例如:紅燒肉就是典型例子;所以做菜時應該選擇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