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懂得6+3=9,卻算不出9-3=6,是不用心嗎?

2020-09-05 Dr昕理學

前幾天我外出辦事的時候,鹿sama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問:「你平時都是怎麼給他輔導算術題的呀?我今天輔導了一會兒,感覺要氣出腦溢血了。」



我連忙問:「怎麼了?」


她說:「今天一晚上就跟9-3=?槓上了,他一會兒說等於0,一會兒說等於8,一會兒說等於5,就10個數字來回瞎猜,我這會兒氣得太陽穴都疼。」


我說:「嗨!我還以為多大的事兒呢!這多正常啊,不必焦慮。」


她說:「這還正常?五歲多的人了,1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


我說:「不不,我們得先明確一點——他只是不會10以內的減法,加法他是會的。因為減法咱不是沒教過嗎?」


她說:「可是,可是,這還用教嗎……他都知道3+6等於9,為什麼不知道9-3等於6呢?他知道8+3等於11,為什麼不知道9-3不等於8呢?是不是沒用心?」


我說:「吶,你有所不知,小孩子明白3+6=9,真不一定就能倒推9-3=6。減法得從頭教,而且得從5以內D的小數教起,也就是從4-1教起,不能一上來就問9-3等於多少。否則你這不是走路還沒學會,就想叫他跑嗎?」


她說:「原來是這樣啊!不瞞你說,我其實一上來問的是15-7……看到了他一臉懵逼的表情,我才降低難度問9-3的……因為我看他明明都會算8+7=15了,怎麼15-7=8就不會呢……所以是我錯了!不是他不用心!我聽你這麼一說,心裡好內疚啊……」


我說:「是啊,不是孩子笨,也不是孩子不用心,而是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就還沒到那一步呢。你聽我的,今天先別教了,明天從5以內的減法教起。」




如果要問一位成年人,加法和減法是什麼關係?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向我投來關愛智障的眼神——他們是逆運算的關係,這還用問嗎?


但是如果你問一個5歲多的兒童,加法和減法是什麼關係?那他們還真不知道加和減之間的這種「互逆」關係(前提是以前沒有教過的,如果是3歲就開始教的那種不在此討論之列)。


而這一點是最早是由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發現的。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提出,2-6歲的孩子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其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思維的不可逆性。直到具體運算階段(6歲 – 11歲),他們才發展出可逆性的思維能力


在他1977年的一項研究中,他們找了一批孩子,年齡在6-10歲之間,讓他們自己先選定一個數字a,不要告訴實驗者。接著他們需要計算出(a+3)x 2的值,並報告給研究者,接著研究者會根據這些孩子算出的結果值,倒推計算出來a是什麼,並且告訴孩子們。


然後,研究者就問孩子們:「你猜猜我為啥能知道你最初選的是什麼數字呢?」


結果發現,6歲組的孩子們對此的表情都是

我的媽呀!太神奇了!他們怎麼知道的呢?難道這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而年齡稍大的孩子就沒那麼好蒙了,他們能夠大概有一些猜測,但對於逆運算這個概念還是沒有確切的理解。(當然了,由於皮亞傑這個實驗中,問題設置有點太過複雜,其結果可能也會受到孩子們的運算能力的影響。)


後來,發展心理學家們進行了越來越多類似的但控制得更加精巧的實驗。結果也基本支持了皮亞傑的理論——隨著孩子年齡的提升,他們會對加減法之間的這種互逆關係理解越來越深刻。當然,實驗結果和皮亞傑的結論稍微有些出入:主要在於獲得可逆性思維的年齡,已經提前到了5歲。


甚至如果利用實物,3、4歲的孩子也表現出一些可逆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問孩子8+7-7等於多少,他不懂;但是鹿sama問他「你有8塊糖,我給了你7塊,然後又拿走7塊,你還有幾塊」,他立馬答出「8塊」的原因。


類似的例子可見1999年,Bryant等人讓一批孩子試著解決a+b-b(互逆運算問題)和a+a-b(控制組問題),來看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結果發現,5歲組孩子的表現在這兩類問題上都要差於6歲組的孩子,也就表明了,5歲孩子雖然已經出現了一些互逆關係理解的思維萌芽(遇到實物運算時懂得逆推),但還不能很好地把實物計數中的這種逆推思維,運用到抽象數字問題的運算上來。



回到開頭所說的9-3等於多少的問題,「9-3」其實就是「6+3-3(a+b-b)」,但前者多了一道中間步驟(將9拆成6+3),所以9-3比6+3-3更難。與此同時,孩子又不能很好理解互逆關係,3+6 = 9 和9-3 = 6之間的關係就更複雜了,這完全是兩個問題嘛,他哪能想到9可以先拆成6+3呢,因為這還需要額外的工作記憶的參與。


那家長們該怎麼做呢?一字記之曰——教!


這裡不光是教如何死記硬背地做加減法,而是教其中的邏輯,而且結合5、6歲兒童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前運算階段的特點,可以配合一些具體實物來讓他們理解所謂可逆性的特點。

例如要去理解a+b-b=a這個操作,可以用上面的這種圖形的方法,而非完全用抽象的數字概念。這個袋子裡有7顆豆子,先放進去5顆,再拿走5顆,請問袋子裡還剩下幾顆豆子?


聽完我的這一番苦口婆心,鹿sama表示很內疚自己跟孩子著急了,晚上抱著娃道歉說:「對不起,我錯了。」


娃說:「我再生一會兒氣,明天就原諒你。」


我說:「我看你這一晚上玩得挺開心的呀,沒發現你在生氣啊~」


娃說:「因為我把生氣系在直升機上,飛到高高的天空中,放在一朵雲裡面,你們都不會知道的。」



聽完這些話,鹿sama說她覺得更內疚了。


我安慰她說:「你看啊,你老擔心孩子數學不好。但是,首先,他的數學水平雖然不像我小時候那樣明顯超出同齡人,卻也是符合他年齡特徵的正常情況;其次,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好,三言兩語就給你哄得五迷三道的。我始終相信人只要有優點,就有機會好好發展,只要咱們家長肯用心引導,你看,這下你還擔心什麼呢。」


鹿sama陷入沉思說:「當初看上你的學霸基因,沒想到學霸基因一點兒也沒遺傳給孩子;當初看上你的臉,沒想到你的臉老得這麼快……我怎麼越想越覺得虧了呢!氣哭!」


我:「???為什麼你的發散性思維最後總能找茬兒找到我頭上來……」

好了!我要繼續滾回去寫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相關焦點

  • 5歲孩子懂得6+3=9,卻算不出9-3=6,是不用心嗎?
    五歲多的人了,1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我說:"不不,我們得先明確一點——他只是不會10以內的減法,加法他是會的。因為減法咱不是沒教過嗎?"她說:"可是,可是,這還用教嗎……他都知道3+6等於9,為什麼不知道9-3等於6呢?他知道8+3等於11,為什麼不知道9-3不等於8呢?是不是沒用心?"
  • 3年花了120萬上培訓班,那個6歲女孩怎麼樣了?網友:算不出6+9
    在《老師請回答》節目中,有一位媽媽說自己6歲的女兒,從3歲開始上課外班到現在已經花了超過120萬。6歲孩子上課外班能花得了120萬?這上的是什麼班?不管是主持人還是場上的各位老師,對此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原來6歲的晴晴被五花八門的課外班裹挾著前進,每天都是被家長帶著奔波在北京的各處培訓機構。
  • 算數6+3=9,6+?=9就不知道了!如何建立孩子的數學思維?
    視頻中爸爸正在輔導孩子的數學作業,在反覆教過孩子9的拆分之後,爸爸問:「6+3=幾?」,孩子戰戰兢兢地回答「等於9」。爸爸再問:「9可以分成6和幾?」孩子想了半天也沒有回答上來,氣得旁邊的爸爸怒火中燒。
  • 6歲外孫女上3年興趣班,姥姥花了120萬還賣了房,娃卻算不出6+9
    興趣班的費用有多有少,但上3年興趣班花掉120萬的可不多見,不過這卻是一個6歲女孩的真實經歷。看看這個上3年興趣班,花了120萬的6歲小女孩晴晴的課表就知道了!晴晴來自北京,6歲的她和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在上小學,但她和同齡人又「大有不同」。
  • 3~6歲的孩子學習算數,掌握「湊十法」地5大口訣,孩子算數不再難
    我將我的好奇告知表姐,表姐回答我說:「3~6歲的孩子想要學習算數,只要牢牢掌握『湊十法』的5大口訣,想不會都難!」什麼是「湊十法」?不僅如此,表姐還向我介紹了「湊十法」的5大口訣:一九一九好朋友【1、9】二八二八手拉手【2、8】三七三七真親密【3、7】四六四六一起走【4、6】
  • 六歲女孩花費百萬,竟算不出6+9等於幾?
    我本不同意,怕孩子太小傷害眼睛,但是老師說了,如果不上,開學以後不會重講,如果孩子跟不上,老師不會負責任,就這樣,一人收了200塊錢的書費。開始了幼兒園兒子人生的第一次網課,給兒子看的只打瞌睡,兒子跟我說:「媽媽,老師講的我全會,我現在好睏啊!」想問這樣真的有用嗎?
  • 3-6歲的孩子算數,掌握「湊十法」5大口訣,讓孩子告別「掰手指」
    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數感,讓孩子可以從1數到10,那麼從1到100也不是什麼難題,孫杰教授曾說過:9個月到5歲的孩子對數學記憶的敏感期。6歲之後對數字的敏感度有所下降,所以要抓住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在簡單提醒下可以完成查數。
  • 孩子最重要的3-6歲,做到這9點很重要
    導讀:孩子最重要的3-6歲,做到這9點很重要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最重要的3-6歲,做到這9點很重要!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3-6歲孩子數學啟蒙,掌握「湊十法」這5大口訣,計算能力越來越好
    許多父母都想讓孩子早些接觸數學知識,卻又擔心孩子因能力不足演變成「拔苗助長」從而厭惡算數。 眼看著別人家的娃在6歲的時候20以內的加減法都能夠心算出來,自家孩子還在那看電視玩手機,不由得感到非常著急,其實父母在孩子3歲時讓孩子掌握「湊十法」裡的5大口訣,孩子將來的算數能力就很容易了。
  • 3-6歲孩子數學啟蒙,掌握「湊十法」5大口訣,孩子不再依賴掰手指
    所以只有家長們對孩子多進行引導和教育才能讓他們學得更多,孩子從來不會讓家長失望,有的只是傷害了孩子沒能讓他們學會到真正東西的家長。事實上,只要家長方法運用得當,孩子完全可以在3歲時就掌握「湊十法」裡的5大口訣,為未來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對數學從無感到喜愛。
  • 清華母親經驗之談:如果你的孩子處在3~9歲,這3個方面請用心培養
    孩子的年紀越低,就越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想要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成績更好,那麼就該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任何一個好習慣,都能使孩子終生受益。由於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所面臨的難題太多了,今天我就分享給父母們一位清華母親的教育方式,若是你家孩子正處在3-9歲這個年紀,千萬不要錯過,非常值得借鑑學習。
  • 9歲女孩成「老賴」,養父母:收養6年不容易
    老賴這一詞主要針對社會上那些欠錢不還的成年人,誰曾想過,9歲的孩子竟然也會被判定為老賴,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河南鄭州9歲的孩子陳曼(化名)在2019年國慶節前,因為父母幫其購買機票想去上海迪士尼遊玩,發現身份證無論怎樣都審核不過,後來才知道,孩子被限制消費了,哪怕是高鐵還是臥鋪,只要是涉及到孩子身份信息的都有影響。原來,陳曼並不是現在父母所生,是抱養來的,對於身世,養父母一直都隱瞞著,也一直保護著陳曼不讓她受到輿論的傷害。
  • 3-6歲是發展數學能力的黃金期,5個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大腦」
    ①為什麼娃能從零數到50,卻不能一眼看出桌上有3個梨?②為什麼娃認得數字,看到「3」卻不能畫出3個圓圈?③為什麼40以內的加減法娃算的很溜,「媽媽比我大幾歲」他卻一臉懵?直到我與清華大學附屬教授聊過才了解到,在孩子3-6歲時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也是數學啟蒙的黃金期,父母不能像識字一樣教孩子學數字,為此清華教授建議培養孩子「數感」使用這5個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運算腦」!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5個方面「下功夫」,孩子將來更出色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歸屬於學齡前兒童,處於接受幼兒啟蒙階段。剛步入幼兒園內,孩子會結識到很多同齡的朋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有的性格會表現得很好,有的確卻表現得令人擔憂,如膽小、愛說謊、不懂得尊重人等,無論是先天形成或者後天影響,負面的性格特點,都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5個方面「下功夫」,孩子將來更出色!
  • 3-12歲兒童各方面能力指標,您家孩子達到了嗎?9歲段
    體能方面   1. 9歲孩子將會在步入青春期的時候面對許多體能和情感上的挑戰   2.可能開始經歷早期的青春期跡象。女孩通常出現在8至9歲,男孩則會稍遲一點,在10~11歲的過程中   3.經歷一個突發的青春期骨骼生長。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孩子3到6歲你不管,長大後想管都管不了了,後悔都沒用。到底怎麼管教孩子才是對的呢?
  • 東莞:免費為7—9歲孩子窩溝封閉為3—6歲幼童免費塗氟
    上周五新鮮出爐的《東莞市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幹預項目實施方案》(下簡稱方案)提出:東莞將免費為全市7—9歲的兒童窩溝封閉,免費為3—6歲的幼兒園孩子塗氟。  東莞將通過開展兒童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口腔健康檢查、窩溝封閉和局部用氟等幹預措施,預防控制兒童齲病發生。
  • 如何培養3-6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孩子喜歡與同齡人玩耍,因與同齡人之間興趣相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容易交流,結交好朋友能讓孩子有親切感和安全感,尤其是當孩子處於4-6歲這個年齡階段。同時要幫助孩子識別友好的朋友和不友善的朋友,能夠做到有條件地交朋友。  3、幫助孩子融入社會  有些孩子在自己家人、朋友面前能夠侃侃而談,但是到了公眾場合就很難組織語言,表達不順暢,那是因為孩子害怕面對陌生環境,不敢表現自己。
  • 3~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教」什麼?
    3~4歲,應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4~5歲,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5~6歲,經常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走姿勢。特別提醒:保證每天睡眠11~12小時;午睡應達到2小時左右,時間可以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 孩子d、b不分,6、9難辨,不是馬虎,是「病」得治
    比如,字母b和d、p和q,數字6和9總是分不清,讓他寫個3經常寫成「ε」,身為父母深感無力,你說孩子馬虎,不認真吧,他用一雙迷茫的眼睛瞪著你,說他笨吧,似乎也沒那麼嚴重。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朋友的視覺空間概念是逐步發展成熟的,這一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1、5~7歲,孩子可以分辨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左右,7歲時,能夠理解換位思考,可以區分對面之人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