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一型糖尿病進程?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20-12-13 生物谷

2014年6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William Ridgway等人最近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糖尿病年會上宣布他們在一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上逆轉了糖尿病進程。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UT18的抗體來激活TLR4受體,並最終逆轉了一型糖尿病進程。不過研究人員同時也提到,這一逆轉僅是在小鼠一型糖尿病剛開始階段才能做到。相對於小鼠,人類一型糖尿病的起始階段更長,但與整個糖尿病進程來說仍然相對較短。

一型糖尿病主要是在兒童和年輕人中出現,大概佔糖尿病人群的5%,目前並沒有一種有效療法,僅能通過胰島素療法控制病情。研究發現一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識別並損傷胰島B細胞使其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而致。(生物谷Bioon.com)

詳細英文報導:

CINCINNATI-Investiga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C) have found a therapy that reverses new onset Type 1 diabetes in mouse models and may advance efforts in combating the disease among humans. The study, led by William Ridgway, MD, was presented Saturday, June 14, 2014, at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74th Scientific Sessions in San Francisco.

Type 1 diabetes is usually diagnosed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nd affects about 5 percent of all people with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In Type 1 diabetes, the body does not produce sufficient insulin, which is central to glucose metabolism: without insulin, blood glucose rises.

There is no cure for Type 1 diabetes though it can be controlled with insulin therapy.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include frequent urination, excessive thirst and weight loss even though you are eating more.

Researchers say the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and autoimmunity in general has risen rapidly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possibly the result of under-stimulation of innate immune systems which trigger autoimmun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Type 1 diabetes, autoimmunity causes the body's T-cells to attack its insulin-producing beta cells.

Previousl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non-obese diabetic mice have defects in innate immune cells and that TLR4, a toll-like receptor,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preventing Type 1 diabetes.

Ridgway, Alice W. and Mark A. Brown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division of immunology, allergy and rheumatology at UC, says his team of researchers used an agonistic monoclonal antibody, UT18, to boost the activity of TLR4 and reverse new onset diabetes in a high percentage of newly diabetic non-obese mice.

"We have shown that by using an antibody to stimulate a specific molecule in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we can reverse - with a high rate of success - new onset diabetes in mice that have already developed the symptoms of diabetes," says Ridgway. "The cause of this reversal is a preservation of the endocrine pancreatic beta cells that produce insulin. These cells are preserved from the autoimmune attack which is the hallmark of Type 1 diabetes."

The key to reversing Type 1 diabetes in mice, says Ridgway, is catching the disease at its onset, which is typically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window. The time frame would be longer in humans, but it is still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from new onset to end-stage Type 1 diabetes, says Ridgway.

Ridgway says this approach differs from most in combating Type 1 diabetes because his team's therapies in mice do not directly interact with T-cells. He says treatment of autoimmunity has often been directed at suppressing an over-zealous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by eliminating auto-reactive T-cells.

"We are targeting a different part of the immune system," says Ridgway. "There are two arms of the immune system. One is called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Basically the T-cells and B-cells are in your adaptive immune system and they respond to many different antigens. The innate system tends to have a stereotypical response. We are targeting a receptor that is found mostly on the innate immune cells, such as dendritic cells.

"This same molecular TLR4 pathway operates in humans in many similar ways; though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t is possible this new pathway of targeting the immune system could be tested in humans," says Ridgway.

Additional study will be required, but the therapy may hold promise because one agonistic anti-TLR4 agent is already FDA approved and others are under development, says Ridgway.

 

相關焦點

  • 2018年糖尿病專題盤點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1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這些研究人員隨後鑑定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咪唑丙酸濃度上升了。通過使用糞便樣本,他們也能夠證實當添加組氨酸時,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能夠產生咪唑丙酸,但在無糖尿病的對照受試者中未發現這種機制。這項新的研究包括5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10名無糖尿病對照受試者。隨後,這些研究人員在一項涉及649人的大型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發現。
  • 近期肥胖研究領域新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研究結果表明,將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作為飲食的一部分食用,可有望作為預防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如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策略。研究者Elvira Gonzalez de Mejia表示,我們研究了不同食物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並看到了它們在預防慢性病方面的益處。
  • 我們來了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一、關於我們福建上源生物科學技術有限公司於2016年10月在福州成立,是一家專業進行基因編輯的高科技生物技術服務企業。公司主要採用國際領先的CRISPR/Cas9系統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精確基因編輯。若對多拷貝游離型轉基因線蟲進行γ射線、紫外線照射,誘導質粒微陣列整合到染色體上,則形成穩定的整合型轉基因線蟲。3.載體改造客戶只需提供載體構建的要求、載體、序列來源、改造前和改造後的序列等,我們可以根據客戶要求改造載體、對目的序列進行克隆以及對單個或多個位點進行突變。
  • PNAS:性別差異的歷史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7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真核生物中,主要有兩種生殖方式,一種是有性生殖,另外一種是無性繁殖。有性生殖大體上應該是真核生物所獨有的,而無性繁殖在真核生物中則顯得比較意外。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者,通過分析兩種蛋白(HAP2 和GEX1)的同源關係,發現真核生物的性別分化出現的很早,很可能在真核生物的上一個共同祖先中就存在。而且他們認為有性生殖起源於線粒體帶來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氧化壓力相關。針對很多原生動物的研究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觀察到這些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7月30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認為,聰明的人活的更久,可能的原因是,與聰明相關的基因或許存在遺傳上的「優越性」。相關研究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作者們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可能是,社會經濟地位可能會影響人的智商和健康。同時,聰明的人傾向於有著更好的生活習慣,這對健康也有著很大影響,或者說聰明和長壽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的遺傳特性。這個研究發現,從分析雙胞胎的數據發現,聰明和長壽間存在著95%的相關性。他們搜集了三組雙胞胎數據樣本。
  • 美比達 - 美比達 - 專區 - 生物谷
    【適應症】 本品主要用於單用飲食控制治療未能達到良好效果的輕、中度非胰島素依賴型病人;過去雖用胰島素治療,但每日需要量在30~40單位以下者;對無症狀病人,在飲食控制基礎上仍有顯著高血糖;對胰島素有抗藥者可加用本品。本藥治療有效率約87%。 【用量用法】 治療成年型糖尿病的劑量因人而異,應根據定期測定尿糖和血糖調整劑量。一般1日2.5~30mg,先從小量開始,餐前30分鐘服用。
  • 本能恐懼研究取得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拓撲變化削弱小鼠對視覺威脅的本能防禦反應》(Topological Shape Changes
  • 兒童體重 飲食習慣最重要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7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些兒童的體重比其他兒童增長得更快,飲食習慣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來自挪威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對於兒童來說,飲食習慣可能比活動度在體重增長方面更具主導性。
  • JEM: 過敏治療新研究 - 轉化醫學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4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敏反應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得的一種不算是病的小毛病。究其根本,過敏反應是由體內一類特殊的免疫球蛋白(IgE)介導的。對於IgG來說,其蛋白表面的糖基化特徵能夠影響其最終的生物學功能,但對於IgE來說這方面的研究就少的多了。最近,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免疫與炎症疾病中心的Robert M. Anthony課題組在《JEM》雜誌發表了一篇這方面的研究。 首先,作者設計了如下實驗收集IgE抗體:他們向小鼠注入OVA或者其它常見食物過敏原以及明礬佐劑。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6年3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篇關於p值檢驗的總數統計總結了1990至2015以來的多篇生物醫學文獻,發現被錯誤理解的統計數據越來越多,報導p值時沒有同時報導應效應量和置信區間指標。
  • 林旭研究組在鞘脂生物標記物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在人群隊列中發現最多種類的鞘脂可顯著增加未來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且主要經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介導。鞘脂包括神經醯胺、鞘磷脂和鞘糖脂等,是一類結構和功能具有多樣性的脂質分子。其中,神經醯胺作為細胞內的第二信使及脂毒性誘導分子能夠通過引發胰島素抵抗、破壞胰島β細胞功能等機制,導致血糖穩態失衡和2型糖尿病發生。
  • JAMA:預防和逆轉糖尿病的最簡單方法---低糖飲食
    2017年1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財務綜合分析,糖尿病由於導致了20餘種併發症,造成的醫療費用超過了美國醫療總費用的一半
  • 吃烤魚可增強大腦健康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4年8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指出
  • 美洲寨卡病毒傳播最新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James Gathany/美國CDC在此之前,生物谷已在「寨卡病毒來襲,呈爆發式增長」報導中對寨卡病毒作了一番詳細介紹,但是截至今日,已過去一周的時間,在此,生物谷小編整理了病毒傳播的最新情形。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這種 β- Klotho 基因變異是在通過對超過105000例輕度飲酒和重度飲酒人群的遺傳研究中發現的。酗酒者未列入研究範疇,研究人員說。參與者提供了基因樣本,並完成了對每周飲酒習慣的問卷調查。大量飲酒是指對男性來講每周飲酒超過 21 杯,女性每周超過 14 杯。輕度飲酒是指對男性來講每周飲酒不超過 14杯,女性每周不超過7杯。
  • 線蟲蛋白可用於殺滅害蟲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儘管線蟲當中很多是寄生的,意味著它們生活在其他生物有機體裡,但也有助於控制人體疾病、殺死破壞農作物的昆蟲。線蟲的這些「良好品質」吸引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校區助理教授Adler Dillman的關注。近日他和幾位合作者在《PLOS 病原體》上發表了論文,稱線蟲分泌致命蛋白質混合物,來殺死許多破壞農作物的昆蟲。
  • Nat Med:開發出一種基於智慧型手機檢測2型糖尿病的數字生物標誌物
    2020年8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數字生物標誌物(digital biomarker)」,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內置攝像頭來檢測2型糖尿病,從而有可能為抽血和基於診所的篩查工具提供一種低成本、在家使用的替代方法。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1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於很多人而言,新的一年就是開始制定新的健康決議的時候,當然了,無論是多吃蔬菜、少吃糖還是多喝水;保持體內的水分對於諸如體溫調節、輸送營養和移除廢物你等機體功能都至關重要,水甚至可以作為關節的潤滑劑和減震器;然而,儘管大多數人都知道應該多喝水,但這似乎顯得很無聊,那麼,將蘇打水作為恢復機體活力的一種選擇呢?
  • 白血病最新研究進展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7月27日/生物谷BIOON/---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同時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
  • 五大疾病的生物標誌物研究盤點
    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尋找和發現可靠的早期診斷生物標記物已經成為目前的一個研究熱點。生物谷盤點了近年來和多種疾病早期診斷相關的生物標誌物的研究,供大家學習參考。很多科學家認為,單一血液標誌物中所包含的的信號或許並不足夠具有診斷價值,因此他們或許需要利用一組不同的標誌物來進行研究,研究者希望未來可以開發出新型的技術來幫助進行研究,這些技術或將通過產生可以攜帶多種生物標誌物的特殊診斷晶片來提供最佳、特異性且具敏感性的診斷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