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性別差異的歷史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21-01-09 生物谷

 

2015年7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真核生物中,主要有兩種生殖方式,一種是有性生殖,另外一種是無性繁殖。有性生殖大體上應該是真核生物所獨有的,而無性繁殖在真核生物中則顯得比較意外。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者,通過分析兩種蛋白(HAP2 和GEX1)的同源關係,發現真核生物的性別分化出現的很早,很可能在真核生物的上一個共同祖先中就存在。而且他們認為有性生殖起源於線粒體帶來的活性氧自由基的氧化壓力相關。

針對很多原生動物的研究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觀察到這些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過程。然而,最新的研究認為,我們對於原生動物的理解還很少,例如在引起非洲昏睡病的布氏錐蟲上,近年來發現存在著減數分裂,而且其頻率要比想像的高。在其他的原生動物研究中,我們也很難觀察到有性生殖過程,這是受限於研究方法和這些單細胞生物的生活周期的。大量的基因組測序慢慢開始支持一種觀點,即在原生動物中,有性生殖或者兩性區別就已經開始出現。

研究者基於HAP2 和GEX1進行了同源性分析。HAP2和GEX1都與核融合以及同性配子的互相融合相關,這兩種蛋白可能代表了非常古老的有性真核生物的特性。這兩種蛋白通過同源分析,發現存在於多種不同的原生動物中,這就說明了原生物就已經開始存在著有性生殖的配子融合過程,因而性別區分出現在了真核生物進化的最初階段。儘管如此,還存在一些原生動物,確實沒有任何與有性繁殖相關的蛋白或者基因,可能它們真的就是無性生殖的。然而有些無性的原生動物,其實很可能是在很近的歷史事件中失去了有性的基因,而且伴隨有性基因消失的還有線粒體相關的基因。而且在真核生物鐘,似乎長時間的無性繁殖對於一個物種是很少見的,而且同源分析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有有性生殖相關的基因,可見性別區分出現的非常早。

研究者還試圖弄清楚減數分裂(有性生殖方式)的發展過程,他們認為減數分裂可能來自現存真核生物的細胞修復系統。而且之前就有很多研究認為,細胞內的氧化性損傷和真核細胞的減數分裂存在著很多關聯性。結合現有的數據,他們還認為,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可能是作為一種細胞的求生系統,來自線粒體的大量的氧活性分子為細胞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通過這種有性生殖方式可以讓細胞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活。因此,有性生殖的出現,很可能是與線粒體的內共生起源同步發展起來的。

正如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認為的,「道而一,一而二,二而三,三而生萬物」,太極為一,陰陽為二,由陰陽配合而生三,就是由陰陽配合可以生出萬事萬物。數十億的性別進化,讓世界充滿了精彩。因為性別的差異,讓物種得以長久繁衍,以至萬世而不絕。這種性別自然的差異,體現在我們生活方方面面,因此異性之間更需要尊重和理解,也顯得更有了科學上證據支持。(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doi: 10.1073/pnas.1501725112

PMC:

PMID:

Sex is a ubiquitous, ancient, and inherent attribute of eukaryotic life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clonality in eukaryotes are mostly seen as exclusive, the latter being rather exceptional. This view might be biased by focusing almost exclusively on metazoans. We analyze and discuss re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extant eukaryotic diversity,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protists. We present results of phylogenetically extended searches for homologs of two proteins functioning in cell and nuclear fusion, respectively (HAP2 and GEX1), providing indirect evidence for these processes in several eukaryotic lineages where sex has not been observed yet. We argue that (i) the debate on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sex and clonality in eukaryotes is confounded by not appropriately distinguishing multicellular and unicellular organisms; (ii) eukaryotic sex is extremely widespread and already present in the last eukaryotic common ancestor; and (iii) the general mode of existence of eukaryotes is best described by clonally propagating cell lines with episodic sex triggered by external or internal clues. However, important questions concern the relative longevity of true clonal species (i.e., species not able to return to sexual procreation anymore). Long-lived clonal species seem strikingly rare. We analyze their properties in the light of meiotic sex development from existing prokaryotic repair mechanisms. Based on these considerations, we speculate that eukaryotic sex likely developed as a cellular survival strategy, possibl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tress generated by a (proto) mitochondrion. Thu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ymbiogenic model of eukaryotic origin, sex might directly result from the very evolutionary mode by which eukaryotic cells arose.

相關焦點

  • PNAS:公眾的節能誤解 - PNAS報導專區 - 生物谷
    根據一項研究,公眾認為的最有效的節能策略不是能源專家推薦的策略。Shahzeen Z. Attari及其同事對505位受試者調查了各種類型的家居、交通和回收活動的能源消耗以及節能。當受試者被要求指出「最有效的」節能方式的時候,大多數人回答了減少能源使用的策略,諸如關燈。然而,大多數能源專家建議通過安裝能效高的光源和電器的方式改善能效。
  • Nature:有性別的器官 - 幹細胞&iPS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mediasavvygirls.com2016年2月24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除了性器官,其他的器官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交配後,雌蠅腸道尺寸重新調整,和改變代謝來維持再生產。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小組發現,「雌性化」的腸道幹細胞的影響是可逆的。取出雌果蠅腸道幹細胞並將其「雄性化」改造,發現三周後,這些細胞出現「雄性化」傾向,細胞會變小。該小組還發現,雌性腸道更容易出現腫瘤。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因為在雌性中腸道需要在繁殖期有一定的可塑性,這也導致了其更容易遭受癌細胞侵襲。
  • PNAS:狗會感到嫉妒 - PNAS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生物谷Bioon.com)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PNAS December 8, 2008, doi: 10.1073/pnas.0810957105The absence of reward induces inequity aversion in dogs
  • 兒童體重 飲食習慣最重要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7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些兒童的體重比其他兒童增長得更快,飲食習慣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來自挪威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對於兒童來說,飲食習慣可能比活動度在體重增長方面更具主導性。
  • 我們來了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邁入21世紀,生物經濟時代悄然來臨,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踏入生物經濟領域,您將站在時代的「風口」上。生物經濟時代雲煙四起,搶佔生物科技前沿陣地,運用生物科學技術造福人類至關重要。基因編輯是可以對基因組精確修飾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到底有多強大?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7月30日/生物谷BIOON/--最新的研究認為,聰明的人活的更久,可能的原因是,與聰明相關的基因或許存在遺傳上的「優越性」。相關研究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作者們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可能是,社會經濟地位可能會影響人的智商和健康。同時,聰明的人傾向於有著更好的生活習慣,這對健康也有著很大影響,或者說聰明和長壽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的遺傳特性。這個研究發現,從分析雙胞胎的數據發現,聰明和長壽間存在著95%的相關性。他們搜集了三組雙胞胎數據樣本。
  • 吃烤魚可增強大腦健康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4年8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指出
  • 本能恐懼研究取得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拓撲變化削弱小鼠對視覺威脅的本能防禦反應》(Topological Shape Changes
  • PNAS:科學家鑑別出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多種因素
    2019年6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多種因素,研究者表示,研究個體在性別和性取向上的差異或能幫助我們了解早期生命塑造大腦和行為的機制。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6年3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篇關於p值檢驗的總數統計總結了1990至2015以來的多篇生物醫學文獻,發現被錯誤理解的統計數據越來越多,報導p值時沒有同時報導應效應量和置信區間指標。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1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於很多人而言,新的一年就是開始制定新的健康決議的時候,當然了,無論是多吃蔬菜、少吃糖還是多喝水;保持體內的水分對於諸如體溫調節、輸送營養和移除廢物你等機體功能都至關重要,水甚至可以作為關節的潤滑劑和減震器;然而,儘管大多數人都知道應該多喝水,但這似乎顯得很無聊,那麼,將蘇打水作為恢復機體活力的一種選擇呢?
  • 近期肥胖研究領域新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研究結果表明,將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作為飲食的一部分食用,可有望作為預防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如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策略。研究者Elvira Gonzalez de Mejia表示,我們研究了不同食物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並看到了它們在預防慢性病方面的益處。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4年6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William Ridgway等人最近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糖尿病年會上宣布他們在一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上逆轉了糖尿病進程。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UT18的抗體來激活TLR4受體,並最終逆轉了一型糖尿病進程。不過研究人員同時也提到,這一逆轉僅是在小鼠一型糖尿病剛開始階段才能做到。相對於小鼠,人類一型糖尿病的起始階段更長,但與整個糖尿病進程來說仍然相對較短。一型糖尿病主要是在兒童和年輕人中出現,大概佔糖尿病人群的5%,目前並沒有一種有效療法,僅能通過胰島素療法控制病情。
  • 美洲寨卡病毒傳播最新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圖片來自:James Gathany/美國CDC在此之前,生物谷已在「寨卡病毒來襲,呈爆發式增長」報導中對寨卡病毒作了一番詳細介紹,但是截至今日,已過去一周的時間,在此,生物谷小編整理了病毒傳播的最新情形。
  •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這種 β- Klotho 基因變異是在通過對超過105000例輕度飲酒和重度飲酒人群的遺傳研究中發現的。酗酒者未列入研究範疇,研究人員說。參與者提供了基因樣本,並完成了對每周飲酒習慣的問卷調查。大量飲酒是指對男性來講每周飲酒超過 21 杯,女性每周超過 14 杯。輕度飲酒是指對男性來講每周飲酒不超過 14杯,女性每周不超過7杯。
  • 線蟲蛋白可用於殺滅害蟲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儘管線蟲當中很多是寄生的,意味著它們生活在其他生物有機體裡,但也有助於控制人體疾病、殺死破壞農作物的昆蟲。線蟲的這些「良好品質」吸引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校區助理教授Adler Dillman的關注。近日他和幾位合作者在《PLOS 病原體》上發表了論文,稱線蟲分泌致命蛋白質混合物,來殺死許多破壞農作物的昆蟲。
  • JEM: 過敏治療新研究 - 轉化醫學專區 - 生物谷
    2015年4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敏反應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得的一種不算是病的小毛病。究其根本,過敏反應是由體內一類特殊的免疫球蛋白(IgE)介導的。對於IgG來說,其蛋白表面的糖基化特徵能夠影響其最終的生物學功能,但對於IgE來說這方面的研究就少的多了。最近,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免疫與炎症疾病中心的Robert M. Anthony課題組在《JEM》雜誌發表了一篇這方面的研究。 首先,作者設計了如下實驗收集IgE抗體:他們向小鼠注入OVA或者其它常見食物過敏原以及明礬佐劑。
  • 結構生物學領域研究進展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10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Cell:解析出人細胞中BAF複合物的三維結構doi:10.1016/j.cell.2020.09.051.
  • 2018年糖尿病專題盤點 - 生物研究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12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調查個體生命早期暴露於多種環境汙染物與其患1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尋找可用於診斷多種疾病的特殊生物標誌物,同時他們也非常感興趣研究機體腸道菌群到底會產生哪些代謝產物以及這些代謝產物如何影響機體的代謝能力。
  • 關於生物谷
    生物谷依託網際網路,面向生物產業園區,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全面的諮詢,行業分析服務,針對行業不同的人群進行服務細分,提供領先、精準、高效地服務體系和解決方案。   生物谷網站擁有會員數超過150萬(2016年12月31日數據),其中七成以上碩博士以上學歷,涵蓋生物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科學研究人員、研發技術人員、銷售市場,以及醫藥生物領域的企業高管,風險投資人,專家教授等,讀者專一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