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科學家鑑別出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多種因素

2020-12-27 生物谷

2019年6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多種因素,研究者表示,研究個體在性別和性取向上的差異或能幫助我們了解早期生命塑造大腦和行為的機制。

圖片來源:theconversation.com

文章中,研究人員評估了生物標誌物是否會彼此相互作用來促進男性的同性性取向或相互獨立地影響男性的性取向,研究者VanderLaan說道,此前研究人員更傾向於單獨研究生物標誌物,但這項研究中我們考慮的是是否這些影響之間存在某種相互作用或關聯。研究者所檢測的生物標誌物包括參與者的兄長數量、習慣用左手和右手的比率、家庭中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親屬的狀況;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潛在的概況分析(LPA)來幫助確定這些生物標誌物是否存在於同一個體中或存在於特定男性人群亞群中。

研究者發現了至少有四個不同亞群的證據,即老年兄弟數量增加的男性,非右撇子程度更高的男性,男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親屬升高的男性,以及這些生物標誌物水平較低的男性。研究者總結道,生物標誌物能夠直接反應不同亞群的男性,相比生物標誌物水平較低的男性亞群而言,顯示出生物標誌物的男性亞群更有可能出現同性吸引力。

VanderLaan說道,這些發現可能反應了同性吸引男性人群亞群的存在,其性取向是由不同的發育過程所決定的。此外本文研究還發現了不同亞群之間心理特徵測定的差異,此前研究認為這與男性性取向有關,沒有這些生物標誌物的亞群群體最符合男性化的性別角色,而兄弟姐妹中哥哥較多的亞群在女性化的性別角色表達和親和度方面得分更高,這些模式表明,與每個生物標誌物相關的生物過程可能對心理發展有著獨特的影響。

同時本文研究結果也闡明了潛在概況分析在研究人群中不同個體之間差異的重要性,最後研究者表示,目前有多種不同的方式會影響男性的同性性取向,後期研究人員還將會深入研究在其它研究中探索這些方式。(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Ashlyn Swift-Gallant, Lindsay A. Coome, Madison Aitken, et al. Evidence for distinct biodevelopmental influences on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PNAS (2019). doi:10.1073/pnas.1809920116

相關焦點

  • PNAS:科學家鑑別出能有效預測皮膚癌風險的「超級熱點區域」
    2019年12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基因中發現了「超級熱點區域」(hyperhotspots),相比基因組平均水平而言,這些位點對來自太陽光紫外線輻射的敏感程度是前者的
  • 研究:出生順序影響智商、健康和性取向?
    不過調查人員卻發現出生順序對智商,健康程度和性取向產生一定的影響。  聰明程度  調查發現,先出生的孩子比後出生的稍微聰明一些。另外在家做哥哥姐姐的人通常比弟弟妹妹們更可能同意「我理解問題比較快」的說法。  這些哥哥姐姐們在理解抽象問題時更容易些,而他們的詞彙量更加豐富。
  • PNAS主編談影響因子對年輕科學家的影響
    就這種「非常靠不住的做法」,Berenbaum給出了一個她自己職業生涯中的例子。曾經有營養學觀點認為,跟糖水相比,蜜蜂採集花蜜所製造的蜂蜜並不能提供健康好處,Berenbaum覺得這個論斷忽略了蜂蜜中含有的豐富的植物化學成分所可能帶來的益處。出於好奇,她的團隊開展了一項相關研究,他們測定了不同種單一花源蜂蜜的抗氧化能力,然後結果很令人驚訝,14種單一花源蜂蜜間的抗氧化能力可以相差20倍。
  • 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顯示出生順序影響智商、健康和性取向?
    不過調查人員卻發現出生順序對智商,健康程度和性取向產生一定的影響。聰明程度調查發現,先出生的孩子比後出生的稍微聰明一些。另外在家做哥哥姐姐的人通常比弟弟妹妹們更可能同意「我理解問題比較快」的說法。這些哥哥姐姐們在理解抽象問題時更容易些,而他們的詞彙量更加豐富。
  • PNAS:揭秘男性生殖衰老的關鍵機制,可人工幹預推遲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育力降低的現象在女性中是眾所周知的,但在男性中的研究卻並不多。先前,大部分有關男性生殖衰老的研究都集中在年齡對精子的影響上,但非精子精液對於生育也很重要。不過,對於不同年齡,非精子精液的影響可能會有所不同。近日,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果蠅揭開了介導男性生殖衰老的機制以及射精與壽命之間潛在聯繫的神秘面紗。
  • 研究稱左右人類快樂感的血清素同時影響性取向
    血清素化學物質是影響人們性取向的關鍵這種物質在影響人們性取向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據了解,科學家發現如果阻礙小白鼠體內血清素的產生,也就是所謂的大腦「快樂化學物質」,就會改變小白鼠的性取向。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沒有用性激素的情況下,改變動物的性取向。  科學家通過改變小白鼠的基因,造成其體內無法對血清素產生反應。
  • PNAS:中文好不好 基因有影響
    人體內的某些基因,會影響人們學習「漢語」等音調語言的能力。       所有的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擁有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能力。但是英國科學家最近找到新的證據,顯示基因可能給人學習所謂的「音調語言」,例如中文,以及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語言帶來幫助。
  • 多篇文章解讀科學家們如何鑑別出引發疾病的風險基因?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尋找引發多種人類疾病風險基因上取得的成績!分享給大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隆納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統計學方法,其能夠從腫瘤測序數據中鑑別出癌症易感性基因;該方法使用了一種古老的想法,即癌基因通常需要「兩次擊打」(two hits)才能夠致癌,研究者表示,這種方法能幫助他們從當前癌症基因組資料庫中系統性地鑑別出相關的基因。
  • PNAS:重大突破!科學家在蝙蝠機體中發現白血病病毒的史前祖先
    更為重要的是,本文研究還能夠被當做一種工具來理解哺乳動物如何通過不斷進化來應對病毒所帶來的威脅,理解該病毒的歷史也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現在和將來人類和動物被該病毒影響的機制;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彎曲翼蝠機體的基因組中鑑別出了δ逆轉錄病毒的殘留物,而且這些序列能夠被整合到一系列遠親的物種中,這就表明該病毒或許起源於2000-4500萬年前。
  • Oncotarget:科學家鑑別出特殊白血病幹細胞 有望開發出新型靶向性...
    2020年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一種白血病,其主要特徵為未成熟細胞(成髓細胞)的病理性擴展,這些細胞會侵入骨髓並擴展到血液中,從而影響機體其它健康細胞的產生;儘管患者通常會對基於化療的治療手段產生反應,但很多患者最終會出現疾病復發或對療法表現出一定的耐受性。
  • PNAS:血清素新角色!能增強神經元中線粒體的功能並抵禦壓力損傷!
    2019年5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神經元中的線粒體能夠提供強大的能量來幫助細胞在壓力狀況下完成多種功能,並調節神經元細胞的存活。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Serotonin regulates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d function in rodent cortical neurons via the 5-HT2A receptor and SIRT1–PGC-1α ax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印度塔塔基礎研究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神經遞質血清素在神經元新生線粒體產生中發揮的神奇角色
  • 杜倫大學心理學家:性取向成因|先天還是後天?同性戀能改變嗎?
    性取向是一種內心機制,可以將人類個體有關於性的生理、心理、行為在不同程度上引導至女性、男性或雙性的傾向[1];通過個體表現出的生理、行為和心理特徵可作為性取向的判斷指標,具體表現為個體對異性、同性或兩性表現出性慾、愛欲、吸引力、性喚醒、性幻想、性行為等特徵[1];依據個體對不同性別對象產生生理、行為和心理反應,可以將性取向分為:異性戀(heterosexual)、同性戀(homosexual
  • 最新研究證實男雙性戀確實存在,且男性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雙性戀
    雖然這些人的性取向異於常人,但存在即合理,隨著現代思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也逐漸理解並認可非異性戀者,甚至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保障他們的權益。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來,人們一直懷疑男性雙性戀是否真的存在。懷疑論者認為,男性要麼是異性戀,要麼是同性戀,沒有介於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甚至於有些人認為那些自稱是雙性戀的男人實際上都是同性戀。
  • PNAS:科學家發現海藻病毒或可影響機體的心智能力
    2014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相比健康個體而言,咽喉存在藻類病毒的個體或許更難以完成智力的鍛鍊
  • 團隊表現不止受睪酮影響,壓力激素也很重要 PNAS 論文推薦
    之前對團體動力學的研究已經考慮到了一些因素,如每個成員的個人背景與心理特點。但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論文信息見文末)的研究表明,成員的生物學特徵也會影響團隊的表現。睪酮集體水平較高而皮質醇(一種應激激素)集體水平較低的團隊在完成團隊任務時表現得最優秀。
  • PNAS | 研究發現:睪丸越小的男人,越疼愛孩子
    儘管許多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可能影響父愛,但是生物學因素也不可忽略。相反,對於睪丸激素較高的男性而言,則預示著離婚等不良結果。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們測量並記錄了男性的睪丸激素水平這點不足為奇,因為環境影響會改變生物學體徵。例如,當男人成為父親時,睪丸激素水平就會下降。
  • 性取向在某種程度上可隨時間改變?
    科學家正在研究中......性取向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科學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是一個連續譜。在社會壓力下,一些位於連續譜中間的同性戀者會轉變性取向,而位於連續譜末端的同性戀者則很難改變。
  • 你能從眼睛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嗎?眼睛從不騙人!
    一個有趣的研究表明,可以通過一個人瞳孔的擴張程度來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那麼這樣的判斷是準確的嗎?當一個人看到美麗的人或者有趣的事物時,瞳孔都會輕微的擴大。這種擴張是自主神經系統興奮地現象,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著像脈搏和呼吸這樣的無意識地行為。
  • 淺談性別與性取向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假如有一個叫淑芬的人,ta出生時帶有女性的性徵(也就是說是個女娃娃),但是在高中時代發現自己認可的性別為男性,成年後ta愛上了出生時為男性而認同的性別為女性的鐵根,請問:淑芬和鐵根分別是什麼取向?
  • 日本科學家研發出男性避孕藥 可暫時控制精子功能
    他表示,新的男用避孕措施將不會影響到性行為,能被男性和女性同時接受。此外,它還不會破壞性慾和性功能,對後代的影響為零,避孕效果等同於甚至優於女性避孕措施。  目前尚未滿足的條就是,不要產生長期或短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