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倫大學心理學家:性取向成因|先天還是後天?同性戀能改變嗎?

2021-02-12 老少樂園

來源:心理學簡報

發布時間:02-0306:19


獨家原創課程《性心理解析》第五課:為何有不同性取向?

本節內容是《心理學簡報》獨家原創系列課程《性心理學解析》第一季《三思而後「性」》第一部分的第五小節內容。

在本節課程中,我們將繼續圍繞性取向的問題進行探討,我們將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深入解析性取向的成因,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在後天形成的,性取向能否在成長中被改變。

本節課程目標:

通過這節內容,為讀者提供對性取向的科學、客觀的認知渠道;有助於讀者了解、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取向;對性取向有關的基本問題和前沿科研成果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並對同性戀形成科學客觀的認知,摒棄偏見和破除謠言。

通過本節課程,讀者可以獲取到以下信息和知識點:

性取向的定義及分類;目前學術界對性取向成因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結論;性取向的成因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性取向的定義及分類

在上一節課程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了由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J. Michael Bailey在2009年對性取向定義的總結及其分類標準。

性取向是一種內心機制,可以將人類個體有關於性的生理、心理、行為在不同程度上引導至女性、男性或雙性的傾向[1];通過個體表現出的生理、行為和心理特徵可作為性取向的判斷指標,具體表現為個體對異性、同性或兩性表現出性慾、愛欲、吸引力、性喚醒、性幻想、性行為等特徵[1];依據個體對不同性別對象產生生理、行為和心理反應,可以將性取向分為:異性戀(heterosexual)、同性戀(homosexual)、雙性戀(bisexual)[1]。性取向的成因:性取向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形成?

人群中存在不同性取向在上一節課程中我們重點分析了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Ritch C. Savin-William和Zhana Vrangalova於2013年發表的研究成果,詳細論述了不同性取向在人群中的比例分布,具體數據如下圖所示:

簡而言之,男性和女性的性取向分布並不相同[2]:

97.2%的男性是異性戀,0.4%是雙性戀,2.4%是同性戀[2];97.8%的女性為異性戀,1.2%是雙性戀,0.9%是同性戀[2]。也就是說,男同性戀的比例高於女同性戀,雙性戀女性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2]。

為什麼性取向會存在差異?根據這些結論,我們產生了如下問題:

問題1:為什麼有些人是異性戀,有些人是同性戀或者雙性戀?問題2:為什麼男同性戀的比例高於女同性戀?問題3:性取向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形成的?問題4:性取向能在後天被改變嗎?同性戀可以在後來成長環境中被改變成異性戀嗎?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參考了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心理學家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在2020年的最新綜述中總結了性取向成因的相關問題,因此,我們將重點參考這項最新的文獻為讀者們解讀上述問題。(文獻題目和摘要截圖如下圖所示)

Cook教授在文獻中總結性取向的成因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基因(Genetics)激素(Hormones)非社會環境(The non-social environment)社會環境(Social environment)接下來,我們就將一一從這4個方面對性取向的成因進行論述。

性取向成因假說1:基因(Genetics)

同卵和異卵雙胞胎實驗:基因不是性取向的唯一成因在性取向成因的基因假說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實驗來自於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心理學教授Scott L Hershberger在1997年對同卵雙胞胎(monozygotic twins)的研究,該研究成果於1997年發表於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下)

這個實驗的邏輯在於,同卵雙胞胎具有相同的基因,如果基因是唯一導致性取向差異的因素,那相同基因的兩個人應該擁有相同的性取向,也就是說性取向的一致率應該為100%。

從Hershberger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一人為同性戀,另一位也是同性戀的概率是20-25%[4]。也就是說,兩個擁有完全相同基因的雙胞胎並不具備相同的性取向。這說明,基因並不是影響性取向的唯一原因。

在之後的研究中,很多實驗採用了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dizygotic twins,具備50%的相同基因)進行對比。在眾多實驗中,心理學家總體得到的結果顯示: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一致率高於異卵雙胞胎;平均而言,24%的同卵雙胞胎和15%的異卵雙胞胎具有一致的性取向[3]。也就是說,基因是性取向成因的部分原因。

綜上結論,同卵和異卵雙胞胎實驗證明了基因確實對性取向有影響,但不是唯一影響因素。

基因對性取向的影響為32%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分析:哪怕是擁有完全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也在母親子宮的胎兒發育期和後天成長中存在差異,並不能認定同卵雙胞胎是在完全一致的環境中發育和成長的[3]。因此,他認為影響雙胞胎性取向的因素並不僅僅是基因。

為此,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歸納總結了2020年前的眾多文獻後得出結論:平均而言,同性戀的產生因素有32%來自於基因的差異[3]。

分子遺傳學技術:第8、13、14號染色體上的差異導致了性取向不同由於分子遺傳性技術(Molecular genetic techniques)在近年來的崛起,給予了性取向基因假說更多的檢測手段。目前的實驗手段尚不足以完全確定具體是哪個或者哪幾個基因影響了性取向的差異,但唯一能肯定的是,性取向並非由單一基因控制[3]。

最新的研究中,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Alan R. Sanders教授團隊在2017年的研究中通過基因標記的方法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測試了男性性取向與染色體的關係[5]。該研究結果於2017年發表在期刊Scientific Report。(文獻題目和摘要截圖如上所示)

實驗中,Sanders教授對1077名男同性戀和1231名男異性戀通過SNPs進行了測試,發現:第8、13、14號染色體上的差異導致了性取向不同[5]。

性取向成因假說2:激素(Hormones)

雄激素(androgens)水平影響性取向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總結:人體在早期發育中,尤其是胎兒在母體子宮內(intra-uterine)的發育時期性特徵受激素影響,這些影響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實驗表明,在這些不可逆的影響中包括了大腦的改變從而導致產生不同的性取向[3]。

具體而言,雄激素(androgens)對性特徵和性取向有著重要影響[3]:

雄激素水平更高的女性,同性戀比例更高;在特定的關鍵發育時期,雄激素水平影響大腦發育,使大腦對性吸引、性行為產生對應反應。如果雄激素含量屬於非典型水平時,有可能導致大腦對性別對象產生不同的性傾向,由此產生不同的性取向。性取向成因假說3:非社會環境因素(The non-social environment)

子宮內的影響:家中最小男孩同性戀比例更高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分析,在家庭環境中對性取向影響程度最大的因素是男孩出生順序效應(fraternal-birth-order effect),這是由於孩子在母體子宮內的所受到的影響造成的。研究證明,家中有多個哥哥的最小男孩同性戀比例增高[3]。

原因分析:H-Y抗體水平影響男性大腦發育這個原因可以從免疫學來進行解釋。在母親懷男孩時,男孩Y染色體上某些男性特異性抗原——H-Y抗原(H-Y antigens)會觸發母體的免疫反應。在母體第一次懷男孩時,這種免疫反應被引發,如果在後來繼續懷男孩,H-Y抗體水平受到H-Y抗原的激發將逐漸升高。因此,如果一個母親生育多個男孩,最小的男孩在子宮內H-Y抗體水平最高,而H-Y抗體水平會影響男性大腦發育,從而導致出現同性戀的比例升高;但這種情況並不包含同母異父的兄弟[3]。

性取向成因假說4:社會環境因素(Social environment)

眾多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後天的社會環境因素對性取向沒有影響。Christopher C. H. Cook教授解釋,很多人認為孩子在後天的成長環境導致了性取向的差異。如:男孩當作女孩養,女孩當作男孩養。但實際上,研究證明,這些成長環境的改變並不會導致性取向的改變[3]。

總結:性取向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能否改變?

性取向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先天與後天」(nature and nurture)一直是性取向成因爭論最為焦灼的話題。本文從科學、客觀的角度,基於目前對學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解讀,我們可以發現性取向的成因更應該從先天因素上考慮。

無論是基因、激素、子宮內影響,都是不受後天因素影響的先天因素。而且,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實驗證據證明後天環境並不會對一個人的性取向起決定性作用。而那些認為同性戀是因為後天環境影響的謠言也就在科學實驗的證明下不攻自破。

性取向能否改變?性取向能否改變?這是很多異性戀對非異性戀最具偏見、也是最常見的一個疑問。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充滿了偏見、質疑和挑釁,我們想反問:為什麼要改變性取向?又憑什麼要改變?性取向並非是一個自由選擇的選項。

正如本文之前分析的結論:性取向是每個人的一種內心機制,是一種內置的(build-in)的屬性,就如同我們的膚色一般。

人類的膚色與生俱來分為了黃、白、黑,雖然根據不同文化和審美,總有一部分人偏愛某種膚色,但無論如何偏愛,也不至於為了這種偏愛或者是偏見去改變自己的膚色,或者哪怕再有偏愛,也不至於去問一個人:是否願意換個膚色來試試?同理,性取向也是如此,不僅不需要為了一部分人的偏見去迎合他們的偏愛,更無需去改變,因為生而如此。

寫在最後:你可以不認同,但不能不尊重

無論是何種性取向,都是先天因素產生的結果,不應該因為異性戀是多數派就去歧視少數的非異性戀,更不應該把同性戀、雙性戀視為是心理疾病。

排除文化和社會輿論的影響,人群中本來就有特定的性取向比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就如同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沒有耳垂,你並不能說沒有耳垂的人是天生殘疾,這只是多樣性的一種體現而已。況且,非異性戀並非只存在於人類,目前地球上已經有超過500種動物被觀察到了非異性戀的情況。所以,不能缺乏科學、客觀的理解,就僅僅因為少部分的不同就把其界定為怪異。

關於性取向,你可以不認同,但不能不尊重。對於和自己不同的現象,每個人都有選擇態度的權利,我們希望通過本文的科普,能讓讀者對不同的性取向有一個科學、客觀的認識,試著去理解不同。

下節課程預告

在《性心理學解析:三思而後「性」》專欄的第三節內容中,我們將繼續圍繞性取向的問題展開深入探討,通過介紹心理學領域的最權威、應用最廣的經典性取向測試金賽量表(Kinsey Scale),也被稱為「同性戀 / 異性戀等級評定表(Heterosexual–Homosexual Rating Scale)」來為讀者提供可以自測性取向的科學、準確的方法。

後續免費課程大綱及時間預告

免費課程參與方式:關注《心理學簡報

參考文獻

[1] Bailey, J. M. (2009). What is Sexual Orientation and Do Women Have On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Identities, 43–63.

[2] Savin-Williams, R. C., & Vrangalova, Z. (2013). Mostly heterosexual as a distinct sexual orientation grou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Developmental Review, 33, 58–88.

[3] Christopher C. H. Cook (2020): The causes of human sexual orientation, Theology & Sexuality, 27, 1–19.

[4] Hershberger, S. L. (1997). A twin registry study of male and female sexu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4(2), 212–222.

[5] Sanders, A. R., G. W. Beecham, S. Guo, K. Dawood, G. Rieger, J. A. Badner, E. S. Gershon,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7, no. 1 (2017): 16950.

①如果您想喜歡老少戀同志微信公眾號,請您點擊文章的頂部藍色字體:老少之戀;然後點擊「關注」即可,我們有發小說都會提醒您哦~~

②需要發布交友信息的朋友請加我微信17850878875,說明來意;沒有說明來意的朋友都不加哦~~我們會刊登你們的交友信息(不刪除,但要收取廣告費2元微信紅包哦~)

③我們也承接各種商業廣告,私人廣告(如:招聘信息、求職信息、房屋出租等)商業廣告要收取廣告費一則5元微信紅包,而私人廣告都免費!

④所有轉載文章都屬於第三方網站,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

⑤交友需謹慎,社會有好人,當然也就有壞人!請注意自身安全!

⑥我們也收原創文章,不管是短篇小說、散文還是現代詩歌;一經採用,立即刊登發布;(默認顯示您的網名,如果要求顯示您的真名也可以的。)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小編;我們會及時刪掉!)



相關焦點

  • 關於同性戀是否是心理疾病?請你跟上時代的腳步
    在小七寫的上一篇關於同性戀的文章中,有一個人一直在散布同性戀就是一種心理障礙,就是因為家庭因素導致對異性無感從而成為同性戀!小七在這裡告訴大家後天因素並不會影響性取向,同性戀是先天決定,後天的環境因素只是激發人認識自己性傾向的早晚問題。
  • 性取向在某種程度上可隨時間改變?
    性取向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科學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是一個連續譜。在社會壓力下,一些位於連續譜中間的同性戀者會轉變性取向,而位於連續譜末端的同性戀者則很難改變。同性戀活動家傾向於支持這個說法,部分原因是,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人們相信性取向是不可改變的話,他們會對同性戀者更有同情心。那麼上述觀點正確嗎?或者就像有些人宣稱的那樣,「同性戀完全是一個選擇問題」?大量的科學證據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 同性戀的原生家庭成因以及常見心理問題~
    隨著對同性戀族群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家從法律和精神衛生專家的角度認為: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心理健康問題,也不能經過治療變成異性戀。一個人有很多屬性,性取向只是其中一種。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表示,人類不能選擇作為同性戀或異性戀,人類的性取向不是能夠由意志改變的有意識選擇。性取向本身並不能被認為是精神障礙。2001年,中國衛生部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移除。對於同性戀形成的原因雖然更多的研究結果是傾向於先天形成,但是至今沒有定論。
  • 英國教育大臣:每個小學生都必須上同性戀教育課!不上就是違法
    當然,性教育課程如果家長覺得小學生就接觸有點早,你可以不上,同性戀教育課程每一個家長都必須讓你的孩子來上這個課程,這是強制的,不上你就違法。而且這位教育大臣還說,以後老師在課堂上要主動講各種同性戀家庭的狀態,讓小孩在小學階段就明白同性戀是什麼意思,同性戀是個正常的行為。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你們是怎麼看的?
    前段時間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微博最熱的話題: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在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
  • 同性戀測試題:性取向測試題,專業的性取向測試題,懷疑自己同性戀就測一測,準到你懷疑人生!
    到底有多少人的是同性戀的性取向?如果我們沒有拿到統計數據,可能沒有人能說清。但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以同性戀、通知為題材的電影,都會在熱映過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評論、甚至津津樂道。相對於大多數沒有明顯同性戀傾向的人們來說,所有人似乎表現出來的是對性取向為同性戀的人群是一種理解、包容的態度。
  • 被無數人反對和歧視的同性戀,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後到大城市讀大學,直到了解到我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找到了他們,進入了一個群體,有了歸屬感,才感覺好一些了,但對家人和身邊的人,依然不敢說出這個秘密,很糾結很痛苦,我到底該不該和家人朋友公開我是同性戀這件事?」
  • 同性戀的存在怎麼解釋?性取向測試題告訴你真相!超準性傾向測試題,比哈佛性向測試,百合性向測試更準的性取向測試題測試類小程序推薦!
    還是在舊金山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因為吃得太飽,就跑到街上溜達。當我回到住處時,朋友看到我能安全歸來,表示很「欣慰」:「在市中心,晚上到處都是流浪漢和吸毒者,治安很不好的,你這樣做太危險了!」我好奇地問道:「因為舊金山是同性戀城市嗎?」「你還真說錯了,相反,同性戀區比起其他地方,治安情況還是比較好的。」「為什麼呢?」「因為那裡到處都是『充滿愛的男人』!」
  • 性取向測試題測試類小程序,性取向測試專業版哪裡有?小遇給大家推薦同性戀測試題
    同性戀測試題女生版、同性戀測試題男生版、性取向測試男生版、性取向測試女生版。另外,這些測試也較為受關注:百合測試傾向、女生攻受測試題、容易出雙性戀的星座、女生喜歡另一個女生測、單純還是有心機、青少年性取向測試、測你是否有厭男症、測哪種男人註定愛上你測試雙性戀的測試題、國際權威性取向測試、Gay測試題、 自己是不是同性測試題、男生性取向測試圖、一個男生是彎的表現、GAY裡0真的很享受嗎、國際性取向測試圖男生、科學性取向測試、第一次玩直男警察。
  • 關於性取向,世人都誤解了張國榮!在中國同性戀群體到底有多少人
    我並不在意對方是異性還是同性,我的愛範圍很廣,只要我喜歡,同性異性都可以。為什麼愛只能愛一種就不能愛另一種呢?應該允許戀愛的空間更寬廣一些嘛。」現在,同性傾向已被大家逐漸認可,但按張國榮自己的說法,他實際上是雙性戀。美國心理學會指出,性取向是一個連續體。
  • 煙霧病是一種什麼疾病,分先天還是後天嗎
    那麼煙霧病是一種什麼疾病,分先天還是後天嗎?   煙霧病,許多人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但是近年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越來也多的人被診斷為煙霧病,患者和家屬不禁陷入恐慌和無助。那麼煙霧病是一種什麼疾病,分先天還是後天嗎?  煙霧病是一種什麼疾病?
  • 上十萬人測試的性取向測試題,雙性戀測試,同性戀測試,性取向測試,都能測!超準性傾向測試題,性取向測試題測試類小程序推薦,超準!
    你到底喜歡同性還是異性?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人會有心動的感覺嗎?
  • 性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個連續譜?
    性取向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而有一些科學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是一個連續譜。在社會壓力下,一些位於連續譜中間的同性戀者會轉變性取向,而位於連續譜末端的同性戀者則很難改變。同性戀活動家傾向於支持這個說法,部分原因是,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人們相信性取向是不可改變的話,他們會對同性戀者更有同情心。那麼上述觀點正確嗎?或者就像有些人宣稱的那樣,「同性戀完全是一個選擇問題」?大量的科學證據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 同性戀測試題、性取向測試類小程序,同性戀測試專業版哪裡有?小遇給大家推薦性傾向測試題
    同性戀測試題女生版、同性戀測試題男生版、性取向測試男生版、性取向測試女生版。另外,這些測試也較為受關注:男生性取向測試圖、一個男生是彎的表現、GAY裡0真的很享受嗎、國際性取向測試圖男生、科百合測試傾向、女生攻受測試題、容易出雙性戀的星座、女生喜歡另一個女生測、單純還是有心機、青少年性取向測試、測你是否有厭男症、測哪種男人註定愛上你測試雙性戀的測試題、國際權威性取向測試、Gay測試題、 自己是不是同性測試題、學性取向測試、第一次玩直男警察。
  • 教材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遭訴:正確看待同性戀,他們並沒什麼不同
    近日,一則大學教材因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而遭到女大學生起訴的新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此外,使用心理障礙一詞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能減輕社會的歧視。在整個社會範圍內,同性戀的確是佔少數,所以他們的這種「行為」也可以稱得上異常,但是異常並不代表不正常。同時,使用心理障礙一詞,也反映了編寫人員承認了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同性戀到底該怎麼定義,可能怎麼說都會有歧義,但從此次對同性戀定義一事產生的巨大反響能看出,同性戀在社會上還是一個比較難以啟齒的一個詞彙,對同性戀的接受度還是比較低的。
  • 先天與後天
    即先天真陽元氣與後天水谷精氣,相互滋而,先天真氣與後天水谷精氣合二為一,周流體內,運行不息,成就了人生生不息之性命。這就是已故火神派名家李可老中醫常說的一句話:「陽氣,先天腎氣,後天脾胃之氣結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氣」(《李可醫論專輯》)。學生(又有點糊塗了)問曰:先天與後天怎麼又成了混元一氣呢?究竟是先天還是後天呢?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上熱搜,世界上的性取向必須一樣?
    起訴的緣由則來源於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起訴者認為教材存在汙名化同性戀,希望召回錯誤的教材和更正錯誤內容,因與編者和出版社溝通無果,遂提出訴訟。
  • 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為什麼我國騙婚的男同性戀那麼多?該不該結婚
    關於同性戀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相關理論,目前絕大多數心理學家、醫學專家和科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同性戀者通常會對同性的人感興趣,對同性產生愛慕,對異性卻表現出淡漠甚至是厭惡;同性戀者對異性沒有性趣,不會主動和異性談情說愛,會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示自己的性取向,比如會不自覺地對同性表示出強烈的好感,或者對同性表露出「欲望」。
  • 淺談有關同性戀的研究
    實際的情況是:大部分人是異性戀,少數人是同性戀。這個才是正常現象。所有人都是異性戀的所謂「正常」在有文字記載的任何時期的任何民族都沒有出現過。當然,也有一些同性戀是後天逆轉的,這些和家庭影響、社會風氣有關。而早年的家庭影響則相當的巨大。比如在軍隊裡,同性戀的情況間或發生。社會風氣也會影響人們的性取向。
  • 你能從眼睛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嗎?眼睛從不騙人!
    一個有趣的研究表明,可以通過一個人瞳孔的擴張程度來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那麼這樣的判斷是準確的嗎?當一個人看到美麗的人或者有趣的事物時,瞳孔都會輕微的擴大。這種擴張是自主神經系統興奮地現象,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著像脈搏和呼吸這樣的無意識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