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遭訴:正確看待同性戀,他們並沒什麼不同

2020-08-26 攸攸南山

近日,一則大學教材因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而遭到女大學生起訴的新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在一所大學教學用的教材書中,在描述性心理障礙時,將同性戀列入了這一範疇,同時還用到了性變態一詞。在校女大學生認為這樣的表達有誤,希望出版社能夠予以修正。

但是,出版社拒絕了該名女學生的請求,隨後,該名女生便將出版社等機構告上了法庭。

這條新聞讓同性戀一詞再次進入了大眾的眼帘。

同性戀,顧名思義就是對同性產生的一種愛情,是性取向之一。

而關於性取向百度百科上這樣說道: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

而心理障礙是什麼意思的?在百度百科上,有一段話描述它,其中有一句是:

心理障礙強調的是心理異常的臨床表現或症狀,不把他們當疾病看待。此外,使用心理障礙一詞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能減輕社會的歧視。


從這樣的解釋看來,我認為教材中將同性戀稱為「心理障礙」雖不能說完全正確,但也有一定的依據,同時也包涵了一番好意在裡面。

在整個社會範圍內,同性戀的確是佔少數,所以他們的這種「行為」也可以稱得上異常,但是異常並不代表不正常。同時,使用心理障礙一詞,也反映了編寫人員承認了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

同性戀到底該怎麼定義,可能怎麼說都會有歧義,但從此次對同性戀定義一事產生的巨大反響能看出,同性戀在社會上還是一個比較難以啟齒的一個詞彙,對同性戀的接受度還是比較低的。

正確認識同性戀,正確對待同性戀

其實對現在的人來說,同性戀一詞大家並不陌生,社會上同性戀的人也有很多。

據估計,同性戀人數在總人口中佔到了5%到10%的比例,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將同性戀結婚認為是合法的,例如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

但是,認同同性戀婚姻的國家還是少數,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歐美發達國家,更多的國家對同性戀婚姻還是不認可的,尤其是經濟發展落後和思想保守的地區。

大多數人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同性戀,這讓同性戀人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歧視和傷害。

雖說同性戀的比例達到了總人數的5%到10%左右,這個人口總數量已經很大了,但是因為傳統的觀念和認知,同性戀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不正常的性取向,戀者抱著排斥的心理。

其實,不管是異性戀或者是同性戀,這只是一個人在感情對象的取向上的不同而已。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所選擇對象是同性,和普通大眾的不一樣,就把他們當做」非正常人」。

除了性取向和大部分人不一樣以外,同性戀人的其他行為和異性戀人士並無差異。和普通人一樣,他們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一樣為社會創造價值。

對於同性戀,我們應該抱著一個正常的態度去看待他們,對待他們,不要因為不同,就對他們區別對待。

1.可以不理解,但請尊重

在生活中,每個人的行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理解,但是就算不理解,也不妨礙我們尊重別人的選擇。

就像在日常中,有的人特別喜歡吃香菜,覺得它簡直是人間美味,而有的人卻覺得它很臭,聞到就想吐,唯恐避之不及。

對於大部分不吃香菜的人來說,他們會不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吃這麼臭的東西,

但是他們卻不會因此就嫌棄一個愛吃香菜的人,對他們的這種愛好說三道四。

同樣的,對於同性戀者,我們也應該抱著這樣一種即使不理解,但卻仍然尊重的態度。

他們的這種性取向並不會對周圍的人造成造成不良的結果,他們也不會為社會帶來惡劣的影響。

我們要像尊重所有人一樣的尊重他們,我們要明白他們和我們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2.可以不接納,但請別歧視

就像穿著打扮一樣,有的人喜歡打扮的簡單幹練,有的人喜歡性感火辣,而有的人就喜歡中性帥氣。

對於一般人來說,當習慣了某一種風格後就很難接納另一種風格,但他不會因為不接納,就對別人傳達指手畫腳,歧視他人。

同性戀也一樣,我們不接納沒關係,因為這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是也請別歧視他們,他們只是和大家在某一方面不同,並沒有做錯什麼。

給予同性戀者一視同仁的眼光,不要在工作中為難他們,不要在生活中歧視他們,讓他們享受和我們一樣的權利,這是我們能為他們、也是應該為他們做的。

3.給TA多一份包容,給彼此多一份舒適

在整個社會上,同性戀人數還是佔少數,他們也很難敞開心扉完全的將心裡的想法都表達出來。

一是因為害怕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二是即使講出來也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同。

因此,在與人相處中,他們往往會把自己當成一個犯了錯的小孩一般,表現得小心翼翼,把自己隱藏起來,偽裝成和正常人一樣。很少數人會大膽的表達出自己是同性戀人士。

也正因為如此,當有一天大家得知TA是同性戀時,會很難接受,會更覺得TA奇怪。

事實上,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同性戀多性取向是由同性戀基因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控制的。

因此在平時,我們要對同性戀者更包容,更寬容一點,讓他們能夠大膽得說出自己,表現出自己 告訴他們,他們沒有做錯什麼。

多給他們一份包容,多讓他們得一份安心,這樣,大家才能更舒服、更好的在一起相處。

不管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同性戀者,我們都要知道,他們和大家一樣,他們也是普通人。

相關焦點

  • 恐同教材案敗訴!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
  • 恐同教材案敗訴,判決稱「同性戀屬性心理障礙」不是「知識差錯」
    根據西西提供的資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在「性心理障礙」,她在提交的證據中指出,書中有如此表述:「獲得不恰當或錯誤的性信息,更嚴重的可能會引導性取向出現偏差。」CCMD-3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 》,其中僅將「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視為是性心理障礙,而由WHO制定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0也沒有將同性戀列為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這兩份標準均屬於衛生領域的權威性文件。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你們是怎麼看的?
    前段時間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微博最熱的話題: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在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
  • 同性戀並不可怕,請正確認識同性戀
    最近,有一則熱點信息:女大學生起訴大學教材中將同性戀列入性心理障礙。這則新聞受到了重大的關注。該教材不僅將同性戀列入這個範疇,並且還用到了「性變態」這一詞,女大學生認為這樣描述不正確,希望出版社能夠給予修改。但是出版社拒絕了女大學生的請求,隨後這名大學生就將出版社告上了法庭。
  • 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嗎?
    但在某大學的心理學課本上,同性戀被解釋為畸形的心理障礙,是需要遭到歧視的,就是這個話題,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網友都參與之中,討論同性戀是不是真的讓人無法接受的存在。  所以當你從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愛情的時候,你的愛情觀也會是不同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愛情,動物只有生理上的本能反應,為了物種的延續性而一代代的交配下去,當人類進化了,擁有了精神世界,愛情才誕生。
  • 「定義同性戀」教材被上訴,同性戀該如何定義
    近日,一則關於介紹同性戀的教材上訴案引發社會關注。2020年9月11日,西西(化名)正式寄出上訴狀,她主要控訴和反對的是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的表述,此次是她第二次上訴。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注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而是「認識性分歧」。
  • 恐同,正在讓同性戀變成了心理障礙。
    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從1980年出版的第三版(DMS-3)起,就已將同性戀剔除了精神病名錄,而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也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同時我國在2001年4月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把「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單中刪除,實現了同性戀非病理化,而此前,中國將同性戀被歸類為性變態。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表述為「心理障礙」,女大學生狀告出版社
    澎湃新聞記者 林山 實習生 但是大學教材將同性戀列為「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在校女大學生認為此表述「內容存在錯誤」,希望出版社予以修正。遭拒後,該大學生將出版社等機構告上了法院。此案將於明天(7月28日)在江蘇宿遷開庭審理。
  • 同性戀被列為「性心理障礙與性變態」,大學生怒告大學教材不合格
    隨著如今社會越來越開放,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前進,許多以前不被接受的行為也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理解、接受了,而同性戀就是其中的一種行為。在過去,同性戀常常被視為異類、性心理障礙者。他們一旦被其他人所發現,輕則遭到旁人的冷落和疏遠,遭受他人的冷眼,還要被暗嚼舌根子;重則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不被容忍,被視為異類。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同性戀需要矯正麼?
    》(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2020年9月2日,法院判決其敗訴,認為「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不屬於知識性差錯,只是學術觀點不同。2020年9月11日,西西正式寄出上訴狀。因為,「放棄意味著認同」。
  •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每個人有追求愛的權利
    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為什麼還有這種言論存在甚至還能出現在教材裡,喜歡誰性別是什麼,都是別人的自由好吧,你可以不理解,但你得允許和尊重和你不一樣的人的存在,我們生而平等,沒有人有資格和立場定義什麼是正常人,因為大多數人是另一個樣子,所以你覺得這樣和你所謂的正常不一樣,說這是心理障礙不認同他,但是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四年前,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隨後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然而直到今年4月,該案件迎來了第三次開庭延期的消息。4年維權之路依然遙遙無期。近些年,大學教材涉嫌對同性戀群體的錯誤定性並非個例。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脾氣緒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心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懇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書社出書的《大學生情緒健康教誨》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脾氣緒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物質量糾葛為由,起訴該出書社以及書籍出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情緒障礙並非「常識性偏差」,而是「了解性差異」。
  • 同性戀=性變態?她為改教科書訴訟三年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是「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54項差錯,大多數是教材細枝末節中與文字、標點符號使用規範有出入的內容,而與同性戀知識性差錯有關的只有一處——「正文178頁,第一段與第三段,常見的性心理障礙:同性戀」。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2016年,西西寫的《給暨南大學出版社的一封公開信》。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奇葩說》辯手被指歧視同性戀,稱:這個群體對國家沒什麼概念
    經此一事,他對同性戀群體產生了有色眼鏡,認為他們就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以後人生只留3個好同性戀的名字,其他的一律視為仇敵。這樣直白地表示自己對同性戀群體的反感和厭惡,讓楊奇函迅速受到眾多網友的口誅筆伐。對此,楊奇函於24日回應稱,這是有人惡意引導、偷偷錄音、惡意剪輯,同時解釋自己並沒有歧視同性戀,只是因為生氣而瞎吐槽。
  • 教材定義同性戀是病,大學生起訴失敗:不一樣就是罪孽?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人們總是會排擠自己不一樣的人或事,表現為對於與大部分人不相同的事物,他們總會將其歸結為不合理。就像教材《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同性歸結為性心理障礙中,遭到了一名大學生的起訴,事件的最終結果是大學生敗訴,但是,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從本質上來說他們是沒有對錯優劣之分的。同性戀遭受到排斥的原因是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不一樣就是原罪嗎?
  • 關注|中國首例同性戀教育權訴訟案
    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十四條,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覆,在規定期限內秋白未等到教育部的任何答覆,於是決意起訴教育部「行政不作為」。▲ 法院提供的立案通知書究竟是怎樣的錯誤教材,讓一位學子為此苦苦奔波半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