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儘管西西敗訴了,但她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通過起訴,她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同性戀受歧視問題的關注,法院也指出「性心理障礙」這一表述的不妥,甚至有可能給出司法建議,從而起到引導社會輿論和公眾觀念的效果。
說起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可以用一段小對話來概括:A:你支持同性戀嗎?B:支持,真愛就應該在一起!年輕人要勇敢,加油,你們可以的!A:如果你家孩子是同性戀,你有什麼想法呢?B:這個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我們家庭教育是非常健康的,不可能會有同性戀。A:萬一呢?B:我都說了,不可能的!現在社會上,大部分的老年人、中年人,都是無法接受同性戀,尤其是自己的子女。
總結來看,人們對待同性戀有4種態度:第一種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第二種是「我不反對,不歧視,但我也不支持」的態度,這是如今社會的主流態度;第三種是支持同性戀,積極推進其合法化、社會認同化;第四種是強烈反對,本著消滅敵人的態度。個人看來,除第四類,不論哪種態度都沒有錯。
其實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它們都是戀愛,愛不分性別,同性的愛也一樣,況且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實施同性合法婚姻了,沒有什麼是錯誤的。柴靜在《看見》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愛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社會不接受同性戀的原因,從文化、生理、思想、靈魂方面進行反擊,確實給抱極端態度的人當頭一棒。
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一些有關同性戀題材的影視作品被搬上了銀幕,這也讓很多人慢慢地去了解同性戀,去接受同性戀者。對於同性戀來說,他們也有思想,有七情六慾,懂得悲傷,懂得喜悅。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同性戀取向,他們只是站在一個人的立場上去追求愛。
我們需要做的是放下內心的各種鄙夷與厭惡,用一顆善意的、友愛的心去尊重他們,在很多西方國家,同性戀群體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著、歡迎著,甚至受到了法律的承認,同性戀的概念不只是同性別的在戀愛,更是「人」在戀愛,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著生來具有的七情六慾,不同的只是恰巧愛上了與他們同性的人罷了。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存在即合理,同性戀者擁有和我們一樣追求幸福的權利。他們被社會接受的程度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所以即便不愛,但也不要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