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同教材案敗訴!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20-09-05 雲在線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儘管西西敗訴了,但她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通過起訴,她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同性戀受歧視問題的關注,法院也指出「性心理障礙」這一表述的不妥,甚至有可能給出司法建議,從而起到引導社會輿論和公眾觀念的效果。

說起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可以用一段小對話來概括:A:你支持同性戀嗎?B:支持,真愛就應該在一起!年輕人要勇敢,加油,你們可以的!A:如果你家孩子是同性戀,你有什麼想法呢?B:這個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我們家庭教育是非常健康的,不可能會有同性戀。A:萬一呢?B:我都說了,不可能的!現在社會上,大部分的老年人、中年人,都是無法接受同性戀,尤其是自己的子女。

總結來看,人們對待同性戀有4種態度:第一種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第二種是「我不反對,不歧視,但我也不支持」的態度,這是如今社會的主流態度;第三種是支持同性戀,積極推進其合法化、社會認同化;第四種是強烈反對,本著消滅敵人的態度。個人看來,除第四類,不論哪種態度都沒有錯。

其實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它們都是戀愛,愛不分性別,同性的愛也一樣,況且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實施同性合法婚姻了,沒有什麼是錯誤的。柴靜在《看見》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接受同性戀者?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愛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出社會不接受同性戀的原因,從文化、生理、思想、靈魂方面進行反擊,確實給抱極端態度的人當頭一棒。

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一些有關同性戀題材的影視作品被搬上了銀幕,這也讓很多人慢慢地去了解同性戀,去接受同性戀者。對於同性戀來說,他們也有思想,有七情六慾,懂得悲傷,懂得喜悅。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同性戀取向,他們只是站在一個人的立場上去追求愛。

我們需要做的是放下內心的各種鄙夷與厭惡,用一顆善意的、友愛的心去尊重他們,在很多西方國家,同性戀群體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著、歡迎著,甚至受到了法律的承認,同性戀的概念不只是同性別的在戀愛,更是「人」在戀愛,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著生來具有的七情六慾,不同的只是恰巧愛上了與他們同性的人罷了。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存在即合理,同性戀者擁有和我們一樣追求幸福的權利。他們被社會接受的程度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所以即便不愛,但也不要傷害

相關焦點

  • 恐同教材案敗訴,判決稱「同性戀屬性心理障礙」不是「知識差錯」
    9月2日上午,「恐同教材案」原告西西(化名)收到了判決書。這距離此案立案已過去超過三年。「我前天收到簡訊說結案了,很忐忑的,知道很有可能敗訴,很擔心會有最糟糕的結果。」西西告訴全現在,收到判決的時候,她很緊張,然而最糟糕的結果依然出現了。
  • 「恐同教材案」一審敗訴,你支持同性戀合法化嗎?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之前有一個新聞,「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鬧的沸沸揚揚。大學生西西勇敢的為同性發聲,指出教材內容存在錯誤但最近,「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世界衛生組織不早就在1990年5月17日就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除名了嗎?何來的認識性分歧?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同性戀需要矯正麼?
    本文作者:四川皓錦律師事務所-張睿律師一、「同性戀是病」原告一審敗訴,提交上訴狀2016年5月,大三學生西西通過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中國高校「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第一案原告敗訴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法院宣判原告西西(化名)敗訴。法院認為,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同性戀歸類為性心理障礙,屬於認識性分歧,而不屬於知識性差錯。法院認定被告出版社已盡到質量審查義務。
  • 恐同,正在讓同性戀變成了心理障礙。
    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從1980年出版的第三版(DMS-3)起,就已將同性戀剔除了精神病名錄,而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也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同時我國在2001年4月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把「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單中刪除,實現了同性戀非病理化,而此前,中國將同性戀被歸類為性變態。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2016年,西西寫的《給暨南大學出版社的一封公開信》。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定義同性戀」教材被上訴,同性戀該如何定義
    近日,一則關於介紹同性戀的教材上訴案引發社會關注。2020年9月11日,西西(化名)正式寄出上訴狀,她主要控訴和反對的是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的表述,此次是她第二次上訴。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
  • 學生訴高校恐同教材案一審敗訴,原告發聲:將按程序繼續上訴
    在罷工持續的大約兩周時間裡,衛生部和包括總理在內的政府高層人士抨擊這是對 「無數韓國人生命的威脅 」和 「控制 COVID-19 病毒大流行的障礙」。(來源:The Korea Herald)學生訴高校恐同教材案一審敗訴,原告發聲:將按程序繼續上訴9 月 2 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注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而是「認識性分歧」。
  • 教材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遭訴:正確看待同性戀,他們並沒什麼不同
    近日,一則大學教材因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而遭到女大學生起訴的新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描述性心理障礙時,將同性戀列入了這一範疇,同時還用到了性變態一詞。同性戀,顧名思義就是對同性產生的一種愛情,是性取向之一。而關於性取向百度百科上這樣說道: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而心理障礙是什麼意思的?在百度百科上,有一段話描述它,其中有一句是:心理障礙強調的是心理異常的臨床表現或症狀,不把他們當疾病看待。
  • 教材說「同性戀是病」 廣州大學生狀告出版社一審敗訴
    【財新網】(實習記者 陳怡帆)歷時三年,中國首例「恐同」教材質量糾紛案一審落槌。近日,江蘇省宿豫區法院作出判決,駁回原告西西(化名)的訴訟請求。法院認為,西西關於同性戀的主張與涉案圖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版)的相關表述是認識性分歧,不屬於圖書編校文字差錯中的知識性差錯。
  • 同性戀=性變態?她為改教科書訴訟三年
    因教材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2017年7月,20歲的大學生西西將暨南大學出版社和購書平臺京東商城告上法庭,被稱為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當年10月,一位關注「秋白同性戀教材案」的律師聯繫到她,詢問她是否願意通過法律程序推動「恐同」教材修改。西西猶豫了一個月。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脾氣緒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心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懇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書社出書的《大學生情緒健康教誨》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脾氣緒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物質量糾葛為由,起訴該出書社以及書籍出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情緒障礙並非「常識性偏差」,而是「了解性差異」。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你們是怎麼看的?
    前段時間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微博最熱的話題: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在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上熱搜,世界上的性取向必須一樣?
    圖 | 網絡,侵權麻煩聯繫刪除文/小戈這兩天有條新聞一直在熱搜上,廣州大學生狀告出版社一審敗訴了起訴的緣由則來源於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起訴者認為教材存在汙名化同性戀,希望召回錯誤的教材和更正錯誤內容,因與編者和出版社溝通無果,遂提出訴訟。
  • 同性戀被列為「性心理障礙與性變態」,大學生怒告大學教材不合格
    隨著如今社會越來越開放,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前進,許多以前不被接受的行為也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理解、接受了,而同性戀就是其中的一種行為。在過去,同性戀常常被視為異類、性心理障礙者。他們一旦被其他人所發現,輕則遭到旁人的冷落和疏遠,遭受他人的冷眼,還要被暗嚼舌根子;重則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不被容忍,被視為異類。
  • 恐同教材案一審敗訴的諸多疑點
    這本書出版於2002年,時值CCMD-3把同性戀從性指向障礙中去除的一年後,也許教材的編者沒有跟上時代吧。 然而到了2016年,在西西所舉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仍舊將同性戀列為病態。 秋白曾與教育部門對簿公堂,她說不能再讓教科書裡的錯誤信息誤導更多年輕人。
  • 女大學生因教材汙名同性戀狀告教育部 今天開庭
    作為同性戀者的秋白,從去年起發現一些高校教材中存在「同性戀是病態」等描述後便向教育部申請公開對此類教材的監管信息,也曾遞交舉報、建議材料,卻均未在法定期限內獲得回應,於是她三告教育部行政不作為。本次以行政複議未被受理提起的訴訟是首次正式開庭,約半小時的審理後,法庭宣布擇日宣判。
  • 性別與教育研究學者崔樂:恐同影響性少數學生學業及心理健康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實習生 岑慧敏高校教材應該如何定義同性戀?9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布了《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一文引發公眾關注,有關「同性戀是否屬於性心理障礙」的爭辯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