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微博最熱的話題: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
這是怎麼一回事?
在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
一年後,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
目前,案件3次開庭延期,西西說將堅持下去。
那麼,同性戀真的是心理障礙?
想必不少人在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也和西西一樣愕然。
而同性戀的人群則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如書上所言的有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同性戀
百度給的解釋是: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
而這種現象不只是出現在人群中,在很多動物中也存在著這類行為。
同性人群也遠比你想像的多得多
就拿同性戀人群來說,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坎培拉國會議員黃英賢、好萊塢夢工廠三巨頭之一的大衛格芬,以及我們所熟識的哥哥張國榮、臺灣名嘴蔡康永、NBA球星賈森·科林斯、《生活大爆炸》Sheldon的扮演者吉姆·帕森斯等等等等,都紛紛公開宣布自己出櫃。
據不完全統計,同性戀人群約佔總人群的5%左右。按中國14億人口來算,約有7000萬人。
7000萬人,這是個什麼概念,世界上超過這個人數的國家也不過才19個。
而由LGBT(女同、男同、雙性戀、跨性別者統稱)群體的需求帶動的經濟,佔據全球消費市場的5%-10%。這樣衍生了一個新的名詞——粉紅經濟。
同性人群的起源也遠比你想像的早得多
像是古希臘神話中追求美少年的宙斯、阿波羅、波塞冬和丘比特。
力主「神聖之愛」的柏拉圖,閹割男童娶為「新娘」的凱撒大帝。
「與上臥起,寵愛殊絕」的漢成帝,曾主持皇帝廢立西漢權臣霍光,魏晉南北朝好男風的貴族子弟……數不勝數。
《紅樓夢》中的馮淵也是如此:一個小鄉宦之子,父母俱亡,又無兄弟,守著些薄產度日,年紀十八九歲,酷愛男風,不好女色。
你所熟知的龍陽之好、斷袖分桃也都是古人對同性戀的稱呼。
由此可見,由古至今,國內外的同性之風一直盛行。
哪怕受到《聖經》的批判,哪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也壓制不住同性之真愛的流行。
再來說說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同性戀是一個很複雜的性取向問題,無數的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紛紛表示,性取向是由先天基因所決定的,且無法被「矯正」和改變。
而成長環境、家庭因素、個人經歷則只會決定你意識到性取向的時間早晚而已。
國內同性戀現狀如何?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像是美國、法國、蘇格蘭等21個國家是允許同性戀進行結婚的。
而國內的同性戀婚姻維權案件,紛紛以敗訴告終。
而社會不能接受同性戀的原因則是以下幾個:
為此,約佔80%的同性人群最後會步入婚姻。
但也不乏有部分同性利用試管嬰兒技術有了屬於自己的孩子,過著自己想過的幸福的生活。
同性戀真的是心理障礙嗎?
說同性戀是心理障礙的人你怕是不知道,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0年5月17日就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除名。
換言之,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般,愛情也是如此,你喜歡的人恰好是同性,你只喜歡同性,僅此而已。
正如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性健康中心的張北川教授所言:「這是大眾性文化的落後,在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才致使我們的社會不接納同性戀。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對其多一分寬容呢?
你認為同性戀是有問題的,恐怕在他們眼裡也會認為恐同是心理疾病。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他們的幸福雨女無瓜。
望大家不要帶有色眼鏡看待同性人群,多一點理性客觀,尊重別人的選擇,尊重世界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