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你們是怎麼看的?

2020-08-18 新手寶寶媽媽

前段時間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微博最熱的話題: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

這是怎麼一回事?

在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

一年後,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

目前,案件3次開庭延期,西西說將堅持下去。


那麼,同性戀真的是心理障礙?

想必不少人在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也和西西一樣愕然。

而同性戀的人群則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如書上所言的有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同性戀

百度給的解釋是: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具有這種性取向的個體被稱之為同性戀者。

而這種現象不只是出現在人群中,在很多動物中也存在著這類行為。


同性人群也遠比你想像的多得多

就拿同性戀人群來說,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坎培拉國會議員黃英賢、好萊塢夢工廠三巨頭之一的大衛格芬,以及我們所熟識的哥哥張國榮、臺灣名嘴蔡康永、NBA球星賈森·科林斯、《生活大爆炸》Sheldon的扮演者吉姆·帕森斯等等等等,都紛紛公開宣布自己出櫃。

據不完全統計,同性戀人群約佔總人群的5%左右。按中國14億人口來算,約有7000萬人。

7000萬人,這是個什麼概念,世界上超過這個人數的國家也不過才19個。

而由LGBT(女同、男同、雙性戀、跨性別者統稱)群體的需求帶動的經濟,佔據全球消費市場的5%-10%。這樣衍生了一個新的名詞——粉紅經濟。


同性人群的起源也遠比你想像的早得多

像是古希臘神話中追求美少年的宙斯、阿波羅、波塞冬和丘比特。

力主「神聖之愛」的柏拉圖,閹割男童娶為「新娘」的凱撒大帝。

「與上臥起,寵愛殊絕」的漢成帝,曾主持皇帝廢立西漢權臣霍光,魏晉南北朝好男風的貴族子弟……數不勝數。

《紅樓夢》中的馮淵也是如此:一個小鄉宦之子,父母俱亡,又無兄弟,守著些薄產度日,年紀十八九歲,酷愛男風,不好女色。

你所熟知的龍陽之好、斷袖分桃也都是古人對同性戀的稱呼。

由此可見,由古至今,國內外的同性之風一直盛行。

哪怕受到《聖經》的批判,哪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也壓制不住同性之真愛的流行。


再來說說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同性戀是一個很複雜的性取向問題,無數的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紛紛表示,性取向是由先天基因所決定的,且無法被「矯正」和改變。

而成長環境、家庭因素、個人經歷則只會決定你意識到性取向的時間早晚而已。


國內同性戀現狀如何?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像是美國、法國、蘇格蘭等21個國家是允許同性戀進行結婚的。

而國內的同性戀婚姻維權案件,紛紛以敗訴告終。

而社會不能接受同性戀的原因則是以下幾個:

  • 家庭壓力
  • 他人看法
  • 孤獨終老
  • 愛滋病等傳染病

為此,約佔80%的同性人群最後會步入婚姻。

但也不乏有部分同性利用試管嬰兒技術有了屬於自己的孩子,過著自己想過的幸福的生活。


同性戀真的是心理障礙嗎?

說同性戀是心理障礙的人你怕是不知道,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0年5月17日就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除名。

換言之,同性戀並不是一種疾病,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般,愛情也是如此,你喜歡的人恰好是同性,你只喜歡同性,僅此而已。

正如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性健康中心的張北川教授所言:「這是大眾性文化的落後,在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才致使我們的社會不接納同性戀。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對其多一分寬容呢?

你認為同性戀是有問題的,恐怕在他們眼裡也會認為恐同是心理疾病。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他們的幸福雨女無瓜。

望大家不要帶有色眼鏡看待同性人群,多一點理性客觀,尊重別人的選擇,尊重世界的多元化。

相關焦點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注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而是「認識性分歧」。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表述為「心理障礙」,女大學生狀告出版社
    澎湃新聞記者 林山 實習生 但是大學教材將同性戀列為「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在校女大學生認為此表述「內容存在錯誤」,希望出版社予以修正。遭拒後,該大學生將出版社等機構告上了法院。此案將於明天(7月28日)在江蘇宿遷開庭審理。
  • 同性戀被列為「性心理障礙與性變態」,大學生怒告大學教材不合格
    而一些國家的法律也已經將同性戀合法化了,更多的國家也在考慮將其合法化。可以說,同性戀者的艱難處境已經逐漸過去了。但竟然還有人認為同性戀是心理障礙,而且還將其寫入了大學教材中!》時發現,該書上將同性戀稱為「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還將同性戀列入了「常見性心理障礙」中,這種描述存在原則上的錯誤同時極其容易誤導學生。
  • 教材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遭訴:正確看待同性戀,他們並沒什麼不同
    近日,一則大學教材因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而遭到女大學生起訴的新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描述性心理障礙時,將同性戀列入了這一範疇,同時還用到了性變態一詞。同性戀,顧名思義就是對同性產生的一種愛情,是性取向之一。而關於性取向百度百科上這樣說道: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而心理障礙是什麼意思的?在百度百科上,有一段話描述它,其中有一句是:心理障礙強調的是心理異常的臨床表現或症狀,不把他們當疾病看待。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脾氣緒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心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懇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書社出書的《大學生情緒健康教誨》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脾氣緒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物質量糾葛為由,起訴該出書社以及書籍出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情緒障礙並非「常識性偏差」,而是「了解性差異」。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近日,一則大學生狀告大學出版社的官司再次進入公眾視線。四年前,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隨後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然而直到今年4月,該案件迎來了第三次開庭延期的消息。
  • 恐同教材案敗訴!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
  • 恐同教材案敗訴,判決稱「同性戀屬性心理障礙」不是「知識差錯」
    三年前的2017年7月,在遊說無果的情況下,她以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為案由,起訴了該書的出版方暨南大學出版社,以及購書平臺「京東網」。根據西西提供的資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在「性心理障礙」,她在提交的證據中指出,書中有如此表述:「獲得不恰當或錯誤的性信息,更嚴重的可能會引導性取向出現偏差。」
  • 「定義同性戀」教材被上訴,同性戀該如何定義
    近日,一則關於介紹同性戀的教材上訴案引發社會關注。2020年9月11日,西西(化名)正式寄出上訴狀,她主要控訴和反對的是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的表述,此次是她第二次上訴。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同性戀需要矯正麼?
    本文作者:四川皓錦律師事務所-張睿律師一、「同性戀是病」原告一審敗訴,提交上訴狀2016年5月,大三學生西西通過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恐同教材案」一審敗訴,你支持同性戀合法化嗎?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之前有一個新聞,「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鬧的沸沸揚揚。同性發聲,指出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但最近,「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世界衛生組織不早就在1990年5月17日就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除名了嗎?何來的認識性分歧?
  • 同性戀=性變態?她為改教科書訴訟三年
    因教材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2017年7月,20歲的大學生西西將暨南大學出版社和購書平臺京東商城告上法庭,被稱為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54項差錯,大多數是教材細枝末節中與文字、標點符號使用規範有出入的內容,而與同性戀知識性差錯有關的只有一處——「正文178頁,第一段與第三段,常見的性心理障礙:同性戀」。
  •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每個人有追求愛的權利
    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大學是三觀正在形成的時期,他們是社會最強有力的力量,影響最大!如果他們被種植了這種理念,那以後這類人該如何在國內生存?自然選擇從未將同性行為擯棄,至今也有動物有同性行為,這證明他不違背自然,是可以存在的,只是比例少。存在即合理,各有各的接受程度,你不接受可以,但你不能因此進行不正當的行為,你也不可能消除這種存在,你不是神。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2016年,西西寫的《給暨南大學出版社的一封公開信》。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恐同,正在讓同性戀變成了心理障礙。
    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從1980年出版的第三版(DMS-3)起,就已將同性戀剔除了精神病名錄,而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也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同時我國在2001年4月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把「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單中刪除,實現了同性戀非病理化,而此前,中國將同性戀被歸類為性變態。
  • 女大學為教材內同性戀描述狀告出版方?網友:瞎胡鬧浪費社會資源
    具體說來,這是一位四年前就讀大二的學生,在發現大學的某個教材表述方面出現問題之後,經過和出版方溝通無果,最終選擇將出版社告上了法庭。前大學生西西,2016年時在廣東某高校就讀大二,在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發現該教材內對於同性戀情的描述,主要偏向於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
  • 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嗎?
    但在某大學的心理學課本上,同性戀被解釋為畸形的心理障礙,是需要遭到歧視的,就是這個話題,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網友都參與之中,討論同性戀是不是真的讓人無法接受的存在。  因為社會在發展,雖然說現在法律只保護異性之間的婚姻,但是這也不代表,同性戀就是錯誤的,就是不能被人接受的。  就像是有些國家,已經將同性戀,納入了婚姻法,是可以結婚的。所以在面對同性戀的時候,你不贊同,那也不需要反同,因為它只是愛情中的一個分支罷了。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上熱搜,世界上的性取向必須一樣?
    起訴的緣由則來源於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起訴者認為教材存在汙名化同性戀,希望召回錯誤的教材和更正錯誤內容,因與編者和出版社溝通無果,遂提出訴訟。
  • 教材定義同性戀是病,大學生起訴失敗:不一樣就是罪孽?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人們總是會排擠自己不一樣的人或事,表現為對於與大部分人不相同的事物,他們總會將其歸結為不合理。就像教材《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同性歸結為性心理障礙中,遭到了一名大學生的起訴,事件的最終結果是大學生敗訴,但是,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從本質上來說他們是沒有對錯優劣之分的。同性戀遭受到排斥的原因是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不一樣就是原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