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疾病,是錯還是對?女學生維權4年再引熱議

2020-12-10 神鳥知訊民生匯

近日,一則大學生狀告大學出版社的官司再次進入公眾視線。四年前,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隨後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然而直到今年4月,該案件迎來了第三次開庭延期的消息。4年維權之路依然遙遙無期。

近些年,大學教材涉嫌對同性戀群體的錯誤定性並非個例。2015年,11名大學生向國家新聞出版總局、廣東省教育廳郵寄了公開舉報信,拒絕教材對同性戀群體的汙名化。一些同性戀公益機構也通過公開信呼籲各大高校不要在教科書中將同性戀定性為疾病。然而這些民間自發的申訴最後都無疾而終。

同性戀群體被汙名化維權難的問題,根源問題在於我國對同性戀群體的去病理化工作仍然有待推進。在國際上,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0年就明確不將任何性傾向視為疾病或障礙,同性戀非病理化已經得到國際醫學界的正式承認。然而,儘管中國在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不再將同性戀劃為"性變態"範疇,卻依然界定了"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並規定其需要接受治療。一直以來,我國對同性戀群體的劃分,與國際通行標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同性戀去病理化在我國推行得不徹底,直接導致了我國依然存在同性戀扭轉治療機構。儘管已經明確違反了《精神衛生法》,儘管全國各地均有同性戀扭轉治療維權案勝訴的案例,但很多同性戀人士依然會被送到所謂心理機構進行不同名義的治療,甚至會動用濫用藥物服藥、電擊等極端手段。

不僅是人身傷害,同性戀群體的社會權益也經常收到侵害。2018年,一位已經從事教師工作近10年的老師明鈺因同性戀身份在家長面前曝光,這位老師也因此被校方開除。隨後,明鈺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庭遞交申請書,仲裁委員會最終判定校方需賠償被開除老師約六個月的工資,成為我國同性戀教師勞動權益的第一案。同性戀群體的去汙名化,需要的不僅僅是法律的保護,更需要全社會對不同性取向的包容。

為紀念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每年5月17日被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希望消除全球對同性戀者的恐懼、排斥,以及不公平待遇。同性戀權益呼籲近年來在我國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長的道路。人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同性戀不是疾病,他們只是性取向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性少數群體。同樣,雙性戀、跨性別者這些社會中的邊緣群體,都應當享有和主流人群同樣的權利。

正如我國著名性學家李銀河所說:"曾經,我們由白人決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男人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後來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現在我們卻又要讓異性戀來決定同性戀能不能相愛。"性取向並非原罪,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構建一個更加平等寬容的社會。

相關焦點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你們是怎麼看的?
    前段時間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微博最熱的話題:大學教材將同性戀歸為心理障礙?!在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注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而是「認識性分歧」。
  • 教材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遭訴:正確看待同性戀,他們並沒什麼不同
    近日,一則大學教材因稱同性戀為心理障礙而遭到女大學生起訴的新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描述性心理障礙時,將同性戀列入了這一範疇,同時還用到了性變態一詞。但是,出版社拒絕了該名女學生的請求,隨後,該名女生便將出版社等機構告上了法庭。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同性戀需要矯正麼?
    》(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2020年9月2日,法院判決其敗訴,認為「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不屬於知識性差錯,只是學術觀點不同。2020年9月11日,西西正式寄出上訴狀。因為,「放棄意味著認同」。
  • 「定義同性戀」教材被上訴,同性戀該如何定義
    近日,一則關於介紹同性戀的教材上訴案引發社會關注。2020年9月11日,西西(化名)正式寄出上訴狀,她主要控訴和反對的是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的表述,此次是她第二次上訴。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2016年,西西寫的《給暨南大學出版社的一封公開信》。
  • 敗訴「同性戀是病」教材案原告提交上訴狀:放棄意味著認同
    如果二審法院予以受理,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或將迎來二審。這起訴訟源於2016年5月,彼時還在廣州讀大三的西西通過一位暨南大學的朋友了解到,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教材將同性戀歸為脾氣緒障礙,法院判教材沒錯,原告:將繼續上訴
    近日,備受關心的「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懇求被駁回。這個案件肇始於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書社出書的《大學生情緒健康教誨》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脾氣緒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物質量糾葛為由,起訴該出書社以及書籍出售平臺。終於在歷經案件3次開庭延期後,法院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於情緒障礙並非「常識性偏差」,而是「了解性差異」。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表述為「心理障礙」,女大學生狀告出版社
    澎湃新聞記者 林山 實習生 但是大學教材將同性戀列為「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在校女大學生認為此表述「內容存在錯誤」,希望出版社予以修正。遭拒後,該大學生將出版社等機構告上了法院。此案將於明天(7月28日)在江蘇宿遷開庭審理。
  • 恐同教材案敗訴,判決稱「同性戀屬性心理障礙」不是「知識差錯」
    三年前的2017年7月,在遊說無果的情況下,她以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為案由,起訴了該書的出版方暨南大學出版社,以及購書平臺「京東網」。根據西西提供的資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在「性心理障礙」,她在提交的證據中指出,書中有如此表述:「獲得不恰當或錯誤的性信息,更嚴重的可能會引導性取向出現偏差。」
  • 「同性戀是病」教材案敗訴上熱搜,世界上的性取向必須一樣?
    起訴的緣由則來源於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並把它描述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起訴者認為教材存在汙名化同性戀,希望召回錯誤的教材和更正錯誤內容,因與編者和出版社溝通無果,遂提出訴訟。
  • 女大學生因教材汙名同性戀狀告教育部 今天開庭
    事件回顧:女學生因教材汙名同性戀三告教育部  三次起訴,兩次獲立案,距首次起訴教育部一年多後,秋白對於案件最終正式開庭也略感意外,昨天專程從廣州趕到北京後,秋白向極光表示,「比較難的是告了一個國家部委,但我有信心,因為證據確鑿」。
  • 恐同教材案敗訴!稱同性戀屬心理障礙,同性戀為何不被社會接受?
    2017年,大二學生西西看到教材中將同性戀歸類於「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的內容,以教材內容存在錯誤、誤導等質量問題為由,起訴暨南大學出版社和網絡購書平臺。經過三年的判決,在2020年9月2日,「恐同教材案」原告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判決書認定,教材中提及同性戀屬心理障礙並非「知識性差錯」,是「認識性分歧」。
  • 同性戀=性變態?她為改教科書訴訟三年
    因教材中將同性戀歸為「性心理障礙」,2017年7月,20歲的大學生西西將暨南大學出版社和購書平臺京東商城告上法庭,被稱為國內首例「恐同」教材產品質量糾紛案。月,西西從朋友那裡得知,暨南大學公選課教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是「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對象的倒錯」。
  • 「同性戀」這個字眼,扎了多少人的心?同性戀絕非一種精神疾病
    昨日一則新聞【大學教材將同性戀表述為&34;,女大學生狀告出版社】因這則新聞涉及到&34;這個字眼,認為同性戀是心理疾病的網友:有科學研究說同性戀是基因問題,但現實中, 95%以上的同性戀都不是基因問題,而真的是心理問題!!
  • 中山大學女生秋白再磕教育部 起訴高校教材汙名同性戀
    曾聯繫教材編者,有人友善有人粗暴強硬  在秋白為性少數團體權益奔走吶喊的這一年多裡,她看到了高校內關於同性戀權益「還有需要完善之處」。  「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但是時間和精力有限,需要去選擇堅持。我只選擇一項,如果這一項能夠做到真正的成功,能夠真的做出改變的話,那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
  • 解密同性戀的心理,同性戀的人為何接受不了異性?是心理疾病?
    人類隨著自身的進化,心理自然也會慢慢發生變化。當第一次聽說過同性戀的事情,我不由的驚掉了下巴,居然社會上有這種現象,完全不敢相信!後面漸漸的去了解這些群體,發現這並不是一種簡單的事情。想要了解這個現象就要明白,同性戀的心理特徵。
  • 「同性戀是病」,女大學生起訴出版社,知識差錯還是認知分歧?
    當時翻看了一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變態心理學教材,其中把同性戀、雙性戀描述為「性倒錯」,把有意願改變自身性別的群體叫「易性癖」。這本書出版於2002年,時值CCMD-3把同性戀從性指向障礙中去除的一年後,也許教材的編者沒有跟上時代吧。 然而到了2016年,在西西所舉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仍舊將同性戀列為病態。
  • 同性戀不是心理障礙,但恐同就是心理疾病,每個人有追求愛的權利
    導語:2016年,大學生西西(化名)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將同性戀歸類到「性心理障礙」。2017年,西西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該出版社以及書籍銷售平臺。為什麼還有這種言論存在甚至還能出現在教材裡,喜歡誰性別是什麼,都是別人的自由好吧,你可以不理解,但你得允許和尊重和你不一樣的人的存在,我們生而平等,沒有人有資格和立場定義什麼是正常人,因為大多數人是另一個樣子,所以你覺得這樣和你所謂的正常不一樣,說這是心理障礙不認同他,但是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 女大學為教材內同性戀描述狀告出版方?網友:瞎胡鬧浪費社會資源
    具體說來,這是一位四年前就讀大二的學生,在發現大學的某個教材表述方面出現問題之後,經過和出版方溝通無果,最終選擇將出版社告上了法庭。這位女大學生不知是學習法律專業,還是對同性戀群體比較關注,就此較真起來,她聯繫到了上述大學教材的出版方,希望對方能夠對內容進行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