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論壇】淺析公安機關如何理解和適用新《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2021-02-10 江城公安法治

淺析公安機關如何理解和適用

新《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吉林市公安局船營分局刑警中隊長

市局法律類拔尖型人才  吳 濤

2018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新《刑事訴訟法》於當日公布並施行,其中新增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正式以原則形式貫徹到整個刑事訴訟活動當中。公安機關作為刑事訴訟環節中重要的組成部門,依法負責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工作,筆者從公安機關刑事偵查角度,淺析公安機關如何理解和適用《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一、試述《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本質內涵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淵源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是我國司法機關一直以來貫徹執行的一項基本刑事政策,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其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第十三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的《關於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第二十一條中均提出要「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思想,認罪認罰從寬作為一項重要刑事訴訟制度,開始多次出現於中央司法機關各項指導性文件中。2016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為期兩年。同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印發《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試點工作辦法》),對如何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進行了詳細規定。隨著試點工作的順利結束,今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一項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寫入法律。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體現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從實體上和程序上鼓勵、引導、保障確實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認罪認罰並予以從寬處理、處罰的由一系列具體法律制度、訴訟程序組成的法律制度的總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並不是一個單一或單項法律制度,我國現行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對認罪認罰案件的適用程序及從寬量刑均有規定,但並未形成體系。

在實體法上,我國《刑法》第六十七條所規定的自首、坦白情節、第二百七十六條之一第三款規定的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貪汙罪、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規定的行賄罪、第三百九十二第二款規定的介紹賄賂罪等條文中,均規定了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適用情形。在量刑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對自首、坦白、當庭自願認罪、退贓退賠、賠償被害人、取得被害人諒解、達成刑事和解等情節在量刑上確定了從寬幅度。在程序法上,《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刑事和解制度、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等,也對認罪認罰情形作出了規定,使認罪認罰嫌疑人、被告人在程序上免遭訴累。由此可以看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集實體與程序多種具體法律制度於一體的綜合性法律制度。

(三)《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證據價值和協商功能

雖然在以往的法律上和法律文件上沒有使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提法或表述,但它的實質精神已經體現在多種法律制度中。本次《刑事訴訟法》修改後新增了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既符合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要求,同時也使認罪認罰從寬原則在刑事程序上具有了實然意義。

首先,《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認罪認罰情節在刑事程序上尤其是刑事偵查活動中具有獨特的「證據」價值。在刑事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的認罪認罰意味著偵查機關得到了其供述。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供述除了作為言詞證據,還可以作為證據線索,使偵查機關更為便宜的還原案件事實真相,獲得贓款贓物隱匿何處、犯罪工具棄於何地等其他種類證據線索,極大的節約偵查成本和司法資源。在某些刑事案件的偵查中,認罪認罰的供述甚至成為獲得重要實物證據從而偵破案件的關鍵。就此而言,此時犯罪嫌疑人的認罪認罰,不僅使偵查提高了效率,甚至正是因為認罪認罰,才使偵查破案成為可能。而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認罰供述,在酌定不起訴、非法證據排除、審判程序選擇、量刑幅度、被害人權利保護等方面也具有實質的證據意義。認罪認罰供述作為一種證據,往往是刑事訴訟證據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認罪認罰從寬原則具有「協商」功能。結合體系解釋和2016年兩院三部《試點工作辦法》具體操作內容來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除了其宣示意義外,還打開了一道 「辯訴協商之門」:即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認罪認罰的前提下,可就量刑問題和訴訟程序選擇問題上與公訴方進行協商,以獲得從寬的處理或處罰的權利,學界將之區別稱為「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程序法上的具體體現,重在認罪認罰前提下的「協商」從寬,通過協商功能與協商程序,實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保障、程序正義、節約司法成本,彌補了以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整體上偏重實體輕視程序、缺乏程序保障的缺陷,是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重點。

二、公安機關刑事偵查工作中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一)公安機關刑事偵查工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的意義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一種綜合性的多元法律制度,其中除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以外,還包括實體上的自首、坦白,程序上的當事人和解、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等一系列具體法律制度和訴訟程序。從認罪認罰從寬寫入《刑事訴訟法》總則的法條位階來看,該原則應貫穿刑事訴訟的整個活動當中。以作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組成部分的公訴案件當事人和解制度為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九條、第二百九十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在偵查階段和解的,公安機關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願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主持製作和解協議書。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由此可見,公安機關刑事偵查活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中,偵查機關作為刑事訴訟起始環節,所有工作均應為審判工作服務。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雖貫穿於偵查、審查起訴至審判整個訴訟過程中,但不同階段、不同程度上的認罪認罰不同情節,在量刑和訴訟程序選擇上仍有差異。在公安機關第一次訊問時的認罪認罰,與採取羈押性強制措施期間認罪認罰、公訴階段的認罪認罰、直至當庭認罪認罰所受到的法律評價和從寬結果有顯著差異,越早認罪認罰,節約司法成本越高,獲得較輕的處理和處罰結果可能性越大。因此,鼓勵和引導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自願如實供述罪行,促進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達成和解或賠償損失,不僅會對公安機關偵查破案帶來極大便利,有效降低社會風險,同時也為公訴機關和人民法院明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不同訴訟階段不同程度的認罪認罰情節所適用的具體從寬幅度提供了依據,為案件訴訟程序的推進打下基礎,也更能保障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和被害人合法權益。

(二)偵查階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不意味著降低證明標準

我國司法一直適用「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這一基本原則。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中,不能因犯罪嫌疑人自願如實供訴罪行而減弱偵查責任、降低證明標準。偵查階段的自願認罪可能對公安機關快速、高效的偵破案件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仍要防範犯罪嫌疑人避重就輕,消極認罪,所作出的認罪供述並非真正的認罪認罰,而是有選擇地狡辯和誤導司法人員,或通過偵查階段的認罪供述獲取較輕的非羈押性強制措施,藉機毀滅罪證甚至翻供的情況發生。因此,公安機關在刑事偵查工作中,對犯罪嫌疑人已做有罪供述的案件,仍要堅持實體和程序的雙重正義,對嫌疑人做出有罪供述的真實性進行審查,注重其他證據的收集,嚴格依程序固定證據,確保對事實真相的認真偵查,防範程序違法,綜合評估犯罪嫌疑人社會危險性並採用適當的強制措施,確保認罪認罰從寬原則是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前提下的有效實現。

(三)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偵查階段不適於認罪認罰「協商」從寬

公安機關在刑事案件偵查階段依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但並不適用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即在偵查階段,《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僅能體現其證據價值,而不能實現其協商功能。

首先,公安機關不具備認罪認罰協商的主體地位。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淵源和《試點工作辦法》內容及實踐情況來看,認罪認罰協商從寬制度與英美法系「辯訴交易」制度有顯著不同。英美法系辯訴交易制度中,被告人可以以「自願」認罪為條件和控訴人談判,或控訴人以降低起訴罪刑、減少起訴罪數為條件換取被告人的認罪供述,雙方可就罪名、罪數和量刑三個方面進行交易。而我國實行「罪刑法定」主義,在認罪認罰協商從寬程序中,不能就罪名和罪數進行交易,只限於對量刑的協商。因此,認罪認罰協商從寬的雙方主體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做出量刑建議的檢察機關,公安機關作為刑事案件偵查機關不具備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協商量刑的主體地位。

其次,犯罪嫌疑人與公安機關協商從寬容易導致放縱犯罪、冤枉無辜,甚至產生司法腐敗。公安機關在刑事偵查中,為還原案件事實、固定相關證據,工作難度大,偵查成本高,且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處於天然的弱勢地位,在無法獲得律師全面法律幫助的情況下,不能全面理解和認識自己的罪行以及認罪認罰後可能獲得的法律後果。因此,如在偵查階段賦予公安機關與犯罪嫌疑人以認罪認罰換取較輕處理結果的協商權,則極有可能造成偵查人員為降低偵查難度而採用強迫、威脅、欺騙、引誘犯罪嫌疑人非自願的做出認罪供述,或在獲得部分犯罪認罪供述的情況下擇輕避重,造成懈怠偵查、放縱犯罪、冤枉無辜、證據規格下降、採用強制措施不當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等情況,甚至於產生權錢交易、玩忽職守等濫用職權、徇私枉法的情形發生。

因此,只有在審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已經能夠對偵查機關移送起訴的犯罪事實獲得相對穩定的罪刑預期,並能夠獲得律師的全面幫助之時,才能夠通過自願認罪認罰的方式與公訴機關就量刑和訴訟程序問題進行協商。

三、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程序上應主動對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刑事訴訟法》修改後,公安機關刑事案件偵查工作應主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原則,在工作中上做好細節對接,服務於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言辭證據收集固定程序的合法性

由於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是否認罪認罰直接影響其公訴階段是否從寬量刑以及從寬幅度的法律後果,因此,在偵查階段公安機關要強化犯罪嫌疑人言辭證據收集固定程序的合法性。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訊問的過程的全程真實記錄,實現全程同步音視頻記錄的同時,對犯罪嫌疑人是否認罪、何時認罪、因何認罪、認罪程度、認罪態度以及對所犯罪行的認識程度著重進行記錄。由被訊問的犯罪嫌疑人確認是否自願認罪並籤字,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可以在訊問時有辯護律師或值班律師在場見證。

(二)正確履行告知義務,加強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保障

公安機關在刑事偵查工作中,要加強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尤其是辯護權利的保障,確保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能夠獲得有效法律幫助,使其了解認罪認罰的性質和法律後果,自願認罪認罰。

公安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告知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規定,讓他陳述有罪的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告知其有權委託辯護人。對自願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公安機關應當告知其申請法律援助的權利,符合應當通知辯護條件的,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送看守所羈押後,看守所應當告知其有權約見值班律師,沒有委託辯護人且法律援助機構沒有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由值班律師為其提供法律諮詢、程序選擇建議、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法律幫助。犯罪嫌疑人向看守所工作人員或辯護人、值班律師表示願意認罪認罰的,有關人員應當及時書面告知辦案單位。辦案單位應當記錄在案,隨案移送並在起訴意見書中寫明有關情況。

(三)加強犯罪嫌疑人社會危險性調查評估,採取恰當的刑事強制措施

公安機關在刑事偵查中,不能單純因犯罪嫌疑人「自願」作出有罪供述或部分認罪供述,便機械的援引法條採取相對較輕的刑事強制措施;更不能為獲得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而以採取何種刑事強制措施進行威脅、引誘,達成交換條件。公安機關偵查階段應當全面調查犯罪嫌疑人生活狀況、現實表現、前科劣跡情況,結合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刑期等因素,綜合分析判斷,對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妨礙訴訟的現實危險性和再犯的可能性作出準確評估,正確評價其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以此作為採取何種刑事強制措施的依據。

(四)注重被害人合法權益保護,依法處置涉案財物

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在全面保障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的同時,也應當聽取被害人及其代理人意見,及時收集犯罪嫌疑人是否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賠償被害人損失的證據材料,詢問犯罪嫌疑人是否取得被害人諒解,並記錄在案。

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撤銷的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刑事案件,對涉案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公安機關不能因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而對涉案財物也一併「從寬」處理,應當認真調查權屬情況,查明是否屬於違法所得或者依法應當追繳的其他涉案財物,並分別依法作出處理。

註:根據作者原文做適當修改,轉發請標明出處,內容屬學術研究,不代表公眾號觀點。

關注吉林市公安局法制支隊官方微信,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的理解與適用 | 最高檢苗生明、周穎
    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如何理解和把握,訴訟程序如何適用,控辯量刑協商如何進行等等,均是實踐中的難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和釋明。二是促進提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試點到全面實施,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講,有一個適應磨合的過程。
  • 苗生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基本問題
    作為刑事訴訟法確立的新制度,在實踐運行中,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如何理解和把握,訴訟程序如何適用,控辯量刑協商如何進行等等,均是實踐中的難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和釋明。二是促進提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試點到全面推行實施,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講,有一個適應磨合的過程。試點地區經過兩年的試點,認識和接受度較高,經驗積累也較多,過渡到全面實施相對順暢。
  • 【認罪認罰從寬】最高法: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
    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一編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中增設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將認罪認罰從寬確立為刑事訴訟法的重要原則,並在訴訟程序和操作規範中作相應規定,形成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激勵和程序保障,從程序法角度完善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豐富了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內涵。
  •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在制度適用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特點和教育保護未成年人的實際需要,注重對未成年人訴訟權利的細微關懷,進而幫助未成年人提高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並尊重和保障被害人,尤其是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修改後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明確了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可以依法從寬處理的原則和相關程序。
  • 最高檢發布4件檢察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指導性案例
    該公司及烏某某等人均自願認罪認罰,在律師的見證下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2020年3月6日,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該公司及烏某某等四人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沒收被不起訴人違法所得及對被不起訴單位予以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和稅務機關分別提出檢察意見。
  • 認罪認罰從寬程序解釋和適用中的若干問題
    然而,由於前期試點時間以及立法準備周期過短,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立法設計層面的諸多技術問題未及充分反映和反饋,使得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通過後,實務部門在解釋、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普遍產生了一些困惑和問題,包括:認罪認罰從寬程序的性質及其適用範圍;控、辯雙方在籤署具結書後還能否撤回;認罪認罰從寬程序的合法性瑕疵是否影響其效力;認罪認罰案件法院如何開庭審理;發生《刑事訴訟法》第201條的情形,程序上如何處理
  • 共同犯罪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在將來分案處理制度日趨成熟的情況下,對部分同案犯不認罪案件是可以考慮適用的。  共同犯罪案件中,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認識。筆者結合實踐中遇到的共同犯罪案件的不同情形展開分析,對共同犯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的實踐困惑和路徑選擇淺談己見。
  • 京師實務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
    【珠海律師、珠海法律諮詢、珠海律師事務所、京師律所、京師珠海】2020年12月12日,受邀參加京師(全國)刑委會在京師(重慶)律師事務所京師大講堂舉辦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適用專題研討會,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這一「命題作文」做了專題發言,經簡要梳理、補充和完善,現分享如下
  • 最高檢: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要避免一味從寬、片面從嚴
    作為刑事訴訟法確立的新制度,在實踐運行中,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如何理解和把握,訴訟程序如何適用,控辯量刑協商如何進行等等,均是實踐中的難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和釋明。二是促進提高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試點到全面推行實施,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講,有一個適應磨合的過程。試點地區經過兩年的試點,認識和接受度較高,經驗積累也較多,過渡到全面實施相對順暢。
  • 釋法:對刑事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處罰,怎麼「從寬」量刑?
    認罪認罰從寬處罰,是2018年10月26日刑事訴訟法修改新增加的刑事訴訟重要原則。認罪認罰的主要立法精神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量刑從寬,另一個是訴訟程序從簡。目的在於,推動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具體落實,鼓勵犯罪嫌疑人如實認罪、悔罪認罰、積極悔過自新,修復社會關係。
  • 最高人民檢察院就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布第二十二批指導性案例
    檢察機關經審查,綜合案件情況擬作出不起訴處理,舉行了公開聽證。該公司及烏某某等人均自願認罪認罰,在律師的見證下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2020年3月6日,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該公司及烏某某等四人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沒收被不起訴人違法所得及對被不起訴單位予以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和稅務機關分別提出檢察意見。
  • 最高檢專門就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布指導性案例
    該公司及烏某某等人均自願認罪認罰,在律師的見證下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2020年3月6日,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該公司及烏某某等四人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沒收被不起訴人違法所得及對被不起訴單位予以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和稅務機關分別提出檢察意見。
  • 兩高三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於所有刑事案件
    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根據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結合法定、酌定的量刑情節,綜合考慮認罪認罰的具體情況,依法決定是否從寬、如何從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作為其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的重要考慮因素。對於罪行較輕、採用非羈押性強制措施足以防止發生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據犯罪性質及可能判處的刑罰,依法可不適用羈押性強制措施。20.逮捕的適用。
  • 業務探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職務犯罪案件中的適用——訪中國海洋...
    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監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間的銜接適用已成為職務犯罪案件辦理的「新常態」。詹建紅:從法律規定來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概括規定了認罪認罰從寬的基本內涵,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依照此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應是「自願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並「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認罰」是「願意接受處罰」;而「從寬」並沒有予以明確。
  • 省檢察院「履行檢察機關主導責任、準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提起公訴並出庭的11574件案件中,適用速裁程序2345件,佔20.26%;適用簡易程序5008件,佔43.27%;適用普通程序4221件,佔36.47%。二、工作成效一是遵循刑事訴訟基本原則,認罪認罰案件實體從寬得到落實。
  • 最高檢專門就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布指導性案例
    (檢例第81-84號)作為第二十二批指導性案例(檢察機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主題)發布,供參照適用。檢察機關經審查,綜合案件情況擬作出不起訴處理,舉行了公開聽證。該公司及烏某某等人均自願認罪認罰,在律師的見證下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2020年3月6日,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該公司及烏某某等四人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沒收被不起訴人違法所得及對被不起訴單位予以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和稅務機關分別提出檢察意見。
  • 最高檢專門就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發布指導性案例(附...
    檢察機關經審查,綜合案件情況擬作出不起訴處理,舉行了公開聽證。該公司及烏某某等人均自願認罪認罰,在律師的見證下簽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2020年3月6日,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該公司及烏某某等四人作出不起訴決定,就沒收被不起訴人違法所得及對被不起訴單位予以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和稅務機關分別提出檢察意見。
  • 【刑法雜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辨析(三):對新刑訴法司法解釋「第十二章 認罪認罰案件的審理」的若干思考
    其中結合現行《刑事訴訟法》2018年修正內容而新增的第十二章(見前述新刑訴法解釋第347條至第358條的相關規定),專門對法院審理認罪認罰案件時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指引性的規定。本文希望能對該章新增內容先作簡要概括,為今後更進一步地學習有關制度留下思維的痕跡,以作參考。
  • 涉黑犯罪案件中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如何依法高效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既是檢察機關提高辦案質效的客觀需要,也是堅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經過試點及兩年的推廣適用,犯罪嫌疑人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已有了一定了解,但也存在一定的誤解及僥倖心理,加之律師獨立辯護權的行使,導致犯罪嫌疑人認為認罪認罰必然從寬,而出於訴訟便宜的角度出發自願籤署具結書,爭取輕判。但實際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證據及定性均不同程度提出異議,甚至提出檢察機關在籤署認罪認罰時有誘導、交易行為,此種情況下如何認定其自願性,是否從寬都值得商榷。
  •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認罪認罰從寬與自首、坦白有什麼區別?
    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出臺,「認罪認罰從寬原則」被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位置。這標誌著,認罪認罰從寬原則,從一項2016年發起的試點,被正式確立為中國特色的刑事訴訟基本制度、原則。因此今天給大家帶來認罪認罰從寬與自首、坦白之間的區別梳理,希望給同學們一個積少成多的小歡喜,並助你在2020年法考中先拿一分。一、什麼是認罪認罰?《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第十五條,【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