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於每年公曆1月20—21日交節。大寒同小寒一樣,都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民諺說:「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雖然過了冬至節氣北半球太陽高度由最低轉為逐日抬高,光照時間增加。但是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太陽直射點始終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始終處於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於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冬至之後,北半球的溫度還在持續降低,到了大寒節氣時段溫度降到最低。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於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在「四九」的時候最冷。大寒時節,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鳥獸飛禽均按照季節活動,因此它們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誌。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孩童們可以盡情在河上溜冰。此外,大寒出現的花信風候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生於江南一帶)」。也可以作為判斷大寒的重要標誌。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就是立春,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大寒節氣由於靠近春節,這節氣期間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鬆的節氣。這節氣期間,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作為年尾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雖是農閒時節,但家家都在「忙」——忙過年,這就是「大寒迎年」的風俗。所謂「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農曆新年這段時間,民間會有一系列活動,歸納起來至少有十大風俗,分別是:「食糯」、「縱飲」、「做牙」、「掃塵」、「糊窗」、「蒸供」、「趕婚」、「趁墟」、「洗浴」、「貼年紅」等。
「食糯」,就是大寒節氣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製作的食物。
「縱飲」,指放開宴樂,縱情飲酒。東漢蔡邕著作《獨斷》收錄有:「臘者,歲終大祭,縱吏人宴飲也」。
「除塵」,又稱「除陳」、「打塵」,就是大掃除:「家家刷牆,掃除不祥」,把窮運掃除掉;反之,「臘月不除塵,來年招瘟神。」除塵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進行,即「祭灶」日,除塵時要忌言語,講究「悶聲發財」。
早些年,窗戶沒有玻璃,都是用棉紙糊,塗上油增加透明度就比較高級了。「糊窗」,就是用新紙裱糊窗戶,「糊窗戶,換吉祥。」為了美觀,有的人家會剪一些吉祥圖案貼在窗戶上,故又稱「貼窗花」,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五進行。現在家家都是明亮的玻璃窗,但是剪窗花、貼窗花還是時興的。
「蒸供」,就是準備祭祀用的供品,過去供奉用的糕點、饅頭都是用面蒸製的,所以叫做「蒸供」。
「趕婚」,古說臘月底各家神仙都上天「匯報一年工作情況」去了,這時的人間百無禁忌,趕在這時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農閒,所以舊時民間景象是「歲晏鄉村嫁娶忙」。
「趁墟」,實質就是趕大集,購買日常用品,置辦年貨。墟期按約定俗成,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除十號外,天天都是墟日。舊時每逢墟日,無論是彎彎曲曲的小路,或是平整寬闊的大道,趁墟的人流絡澤不絕。現在的人們還是時興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布新,準備年貨,醃製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餚。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洗浴」,與「除塵」有相同用意,是搞好室外衛生和個人衛生,寓意洗去一年煩惱和晦氣。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個髮、衝個澡,即老話所說的「有錢冇錢,洗淨過年」。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傳統過年習俗,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大寒迎年」的風俗還有不少,各地也不盡相同,但主題基本上是圍繞「祭祀」展開的,其中一些風俗至今尚存。
在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尾牙祭,亦稱「做牙」、「做牙祭」等,民間有做完牙祭後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習俗。現代企業流行的年底「年會」即是由尾牙祭發展而成。
首先說,什麼是牙?有個俗語叫「打牙祭」,這個大家肯定都知道。這裡的牙呢,其實是商人們祭拜土地公公的一種儀式。商人們一般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但在中國古代這個農業社會裡,對土地的崇拜實際上是各行各業一種普遍的觀念。農曆每個月的初二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土地公的日子,這個儀式呢也叫做「做牙」。每年的做牙,從農曆二月初二開始,稱為頭牙,之後每月兩次,正好到臘月十六最後一次做牙,就稱為「尾牙」了。
福建人的尾牙一般是在臘月十六這天的下午四五點鐘。祭祀的形式其實與很多民間祭典類似,準備些三牲四果之類。其中,三牲是雞、魚和豬,四果的形式比較多樣,但柑橘和蘋果是一定要有的,此外還要有當地人吃的一種「春卷」,這是一種用單餅卷各種蔬菜的美食,與北方的油炸春卷不同。
所有這些祭品當中,最重要的要屬雞了,必須使用公雞做成的白斬雞,有祈禱生意興隆的意思在裡面。祭典活動結束後,商人們會把所有的祭品分給手下人吃,稱為「尾牙宴」,這也是「打牙祭」這個說法的由來。古詩裡有「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說的就是尾牙祭。在尾牙宴上,如果商家把雞頭對準某個夥計,那就說明來年這個夥計可以另謀高就了。這算是勞資雙方解約的一種比較含蓄的說法。當然如果老闆不想解僱任何人,那就把這個雞頭衝著自己,大家可以開開心心吃飯,來年共求發展。
大寒飲食習俗還有喝雞湯。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曆四九前後,傳統的一九一隻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裡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到了臘月,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餚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於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於清淡精緻。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於黏稠或清淡,又不過於鹹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還有一個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乎乎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渾身熱乎乎的。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製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滷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關於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後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於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著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大寒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作用。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