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這7個成語了解一下

2020-12-17 秉筆春秋呂書生

順著《三國志》寫了這麼久,終於寫到《蜀書》了,湊巧的是在劉焉、劉璋身上一個成語都沒找到,正好從蜀昭烈帝開始,劉備,字玄德。

喜怒不形於色

既然提起劉備,總要聊聊他的體貌。劉備手長過膝,轉頭還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也是異於常人了。劉備還不喜歡讀書,興趣愛好是逗狗走馬,音樂服飾,性格也很沉穩,高興和惱怒都不表現在臉色上,還喜好結交豪傑俠士。「喜怒不形於色」是指高興或憤怒都不表現在臉上。

冢中枯骨

曹操徵徐州,劉備與田楷跑來支援陶謙,初來乍到就收穫幾千人馬。三讓徐州當然是沒有的事,陶謙病重的時候只是跟糜竺提了句「非劉備不能安此州」。糜竺就與陳登、孔融一起勸說劉備接手徐州,這會兒的徐州可是個燙手的山芋,眼下有曹操大軍的威脅,又有袁術在一邊虎視眈眈。

畢竟陶謙原來是站在袁術陣營的,不過孔融勸說劉備「袁術就像墳墓裡的枯骨,不用太過在意啦。」但是任誰都不能小看袁術前期的勢力,因而劉備選擇站到袁紹陣營裡,曹操這會兒也在袁紹陣營,劉備也順利接手了徐州。「冢中枯骨」是指沒有志氣、沒有作為的人。

聞雷失箸

劉備被呂布鳩佔鵲巢後,在曹操那過了一段寄人籬下的日子。曹操在此期間曾對劉備說了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嚇得筷子都掉了,也趕巧那會兒正在打雷。在《三國演義》裡是青梅煮酒論英雄,實際上青梅不見,酒也沒有,英雄只提了句袁紹。「聞雷失箸」是指假借別的事情,隱瞞自己的真實情況。

髀bì裡肉生

劉備這前半生一直在顛沛流離,在曹操那玩完衣帶詔之後,又跑到劉表這裡。劉表當年也有匹馬定荊州的表現,對劉備自然多加防範。一次,劉備在劉表那做客,如廁回來哭得淚流滿面,劉表就問這咋回事呀,劉備回答「我常年不離開馬鞍,這幾年沒騎馬,大腿肉都長回來了,卻還沒能建功立業。」

「髀裡肉生」形容長時間過著舒適的生活,卻毫無作為。順便,劉表也很符合這個條件,當年隻身一人就敢來荊州的魄力,到了晚年全都看不見咯。

含蓼liǎo問疾

當陽長坂坡,又是一段傳奇的故事,趙雲在這裡衝陣扶危主是有的,但是不是七進七出就不得而知了。劉備從荊州撤走的時候,是帶著十多萬百姓一起走的,就算是為了「仁義」的名聲劉備也放不下這批百姓。

習鑿齒在評價這一段的時候,就把劉備好一通誇,盛讚劉備雖然半生顛沛流離,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就像當年臥薪嘗膽的勾踐一樣,疲了乏了就口含辛辣的蓼草,最終成就大業。「含蓼問疾」是指不辭辛苦探問疾病,用來形容君主與百姓同甘共苦。

敬賢禮士

在長坂坡被追得惶惶不可終日時,劉備碰到了魯肅,而魯肅遞上了一根救命稻草:結盟。魯肅表示「孫權非常聰明,還能禮下賢士,江東群豪都在他麾下,我也是為您著想,不如派個心腹之人去江東結盟。」

接下來的事就是赤壁之戰了,順便提一句赤壁之戰是場遭遇戰,真正擊敗曹操的那一戰是在烏林打的。「敬賢禮士」是指尊重品德高尚、學識出眾的人。

首尾相連

赤壁之戰過後,劉備取得了荊南四郡,還打算進取益州。當然,孫權、周瑜都想取益州,孫權還特地問劉備「張魯佔據漢中,劉璋暗弱,要是曹操得了益州,那荊州就危險了。現在我打算先打劉璋,後打張魯,這樣就能土地就能連成一片了。」

劉備當然不樂意孫權取益州,他就派關羽、張飛、諸葛亮分別把守江陵、秭歸zǐ、南郡。孫權一看就明白劉備的意思了,劉備不動孫權也不敢動,就怕被偷家嘛。「首尾相連」是指前後連接不斷。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備:劉備: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備:讀一讀劉備,你會覺得失敗不算什麼劉備:劉備是偽君子嗎?看看他的最佳遺書

相關焦點

  • 看完這8個成語你就懂了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連自己都多次遇險,更何況是需要領軍上陣的關羽?但畢竟是以忠義著稱的關羽,劉備輾轉千裡,他就千裡相隨,劉備披星戴月,他就披肝瀝膽,艱難險阻?不存在的,萬水千山只等閒。「不避艱險」是指不畏懼艱難險阻。
  • 這6個成語了解一下
    常年與關羽作伴出現的張飛,戰績雖然沒關羽那麼耀眼,卻也留下幾個成語,供後人回味。據水斷橋比起關羽來,張飛的記載要少得多,畢竟沒有獨鎮一方的經歷。開篇就把張飛的早年經歷一筆帶過,直接從荊州時期開始。獨坐窮山,放虎自衛時間跨度很大,這就到了劉備入川取蜀的時期了,劉備入蜀是劉璋請來的,當時巴郡太守嚴顏就撫心嘆息「這不是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深山裡,卻要找老虎來保衛自己嘛。」而張飛、諸葛亮屬於第二批入蜀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攻取益州。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武帝紀》中的7個成語典故,你了解幾個呢?
    這是曹操擔任濟南相時期,職場風氣不太好,有很明顯的官商勾結現象,所以「髒汙狼藉」這個詞也被用來形容貪汙受賄,名聲敗壞。這是「聲名狼藉」與「貪汙受賄」的合成版本。曹操面對這種現象也沒有手軟,他管轄的濟南郡一共就十幾個縣,他足足罷免了8個縣令,下級官員涉及的就更多了。
  • 呂蒙:士別三日刮目相看,這6個成語了解一下
    曹操有宗族兄弟,劉備有關羽、張飛,而孫權養士也不差,其間佼佼者無疑是呂蒙,字子明。該說明是要說明的:成語典故系列的文章,是順著《三國志》寫的,有些成語可能出處更早,重複的成語也不會再寫,望知悉。出徵歸來就去找呂蒙母親告狀,母親擔心兒子就想責罰一下讓呂蒙長長記性。不料呂蒙振振有詞「不想再忍受貧賤的生活了,只要能立下戰功,就可以取得富貴,況且不進老虎洞,又怎能捉到小老虎?」這才使他免於責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指不經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 此人首創一成語,使劉備欣喜異常,可惜卻被劉備錯過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太史慈傳》,時間是在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主人公是太史慈和劉備。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太史慈來到平原,勸劉備說:「我太史慈本是東萊郡的粗鄙之人,與孔北海(孔融)非親非故,也不是他的同鄉同黨,只是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的義氣。如今管亥暴亂,孔北海被圍,他勢單力孤又無人前去援救,形勢危在旦夕。因為您有仁義的名聲,能救人之急。
  • 劉備成功的秘訣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道出關鍵之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是作者陳壽對劉備的評語。原文如下: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抱負遠大,意志堅毅,性格寬厚,了解他們,善待人才,有劉邦的風範和英雄的氣度。他將國家和家人都託付給諸葛亮時,心無雜念,這的確是君臣出自公心的典範。劉備的智謀和才略,都不及魏武帝曹操,因此蜀國的疆域也最為狹小。
  •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主人公是龐統和劉備。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在涪縣大宴文武,擺酒作樂。劉備厎龐統說:「今天的聚會,大家都應該非常快樂!」龐統說:「進攻別人的國家而以此作為快樂,這不是仁者的軍隊啊!」此時的劉備喝醉了,對龐統發怒說:「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同樣是進攻別人的國家,但士氣旺盛,歌舞相伴,難道他也不是仁者嗎?你的說法不妥當,應該快點起身離去!」於是,龐統起身離開了酒宴。
  • 這7個成語了解一下
    三、四升而已,注意計量單位是漢升,一漢升約為現在200毫升,換算成還質量需要乘個密度,不過可以參考其他朝代,800毫升米在宋代也就是個救荒的水準,可見諸葛亮吃得有多少…「食不甘味」是指心懷憂慮或身體不適,吃什麼東西都不覺得美味。
  • 感嘆自己髀肉復生的劉備,如何人到中年了還能堅持創業的熱情?
    但是古代是沒有網絡的,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歷史,都是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的。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記載中,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劉備。劉備是東漢末年崛起的一代梟雄。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在東漢末年各方諸侯中,他的實力是最弱的。劉備長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在劉備投靠荊州刺史劉表的時候,劉備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騎,髀裡肉生。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 這7個成語了解一下
    以前寫三國人物的時候,真沒單獨寫過秦宓mì,現在順著三國志寫成語,恍然發覺秦宓這成語還真不少,到底是學者,才華出眾為此添色不少。明珠在前,怎能視而不見?「剖蚌求珠」是指渴望賢良的人才。攀龍附鳳秦宓有個老鄉王商,早早擔任益州治中從事,屬於高級官員。他曾寫信給秦宓勸他出仕「貧窮困苦,什麼時候才能過夠這樣的日子?何不效法卞和獻玉呢,你真該來見一見州牧」,當然秦宓還是決絕了。
  • 劉備已經佔據荊南四郡,為何還要借荊州?這三個原因其實很簡單
    三國時期,劉備是起始點最低的諸侯,前半生一直顛沛流離,但自從投奔荊州劉表之後,他的確度過了一段真正的安生日子。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更是趁機奪取了荊州的四個郡(荊南四郡),佔據了相當於荊州一大半的地盤,他為什麼還要跑到孫權那裡借荊州?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劉備借了「荊州」。
  • 劉備為何給兒子取名為「禪」,西蜀滅亡後劉禪子孫境遇如何?
    有雲「每因霜鬢生頹念,不忍低頭望使君」,劉備劉使君前半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卻終憑「仁心」與「大義」建立起自己的基業,坐擁荊州、益州、漢中三地,並於60歲時在四川成都繼承漢室稱帝。只可惜,與其馳騁疆場,親如手足的異姓兄弟關羽和張飛卻接連命隕。
  • 鴻圖之下五星武將分析及陣容匯總_劉備-蜀-名將 _ 遊民星空手遊頻道
    劉備作為三國中蜀漢的締造者,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史料以及《三國演義》的描述中,劉備以仁德著稱,所到之處皆民心所向。儘管劉備的前半生顛沛流離,常常寄人籬下。但他依舊頑強地為匡扶漢室而奮鬥,最終建立蜀漢。那麼,這樣一位堅韌仁德之君,在《鴻圖之下》裡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劉備與關羽張飛感情如何?劉備心懷責備,一個證據就能表明
    三國時期是歷史上的大亂世之一,這一時期形成了魏蜀吳三國爭霸的局面。現如今看來,這段歷史時期對歷史長河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即使是到了明朝時期,羅貫中還將三國時期寫成了小說《三國演義》。正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後人們對三國這段歷史才變得非常熟悉。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描寫是非常精彩的,小說在存在一些讓人記憶猶新的描寫。比如說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大意失荊州、周瑜打黃蓋等等。這些都是三國演義中經典的描寫,無論是男女老少,人們都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
  • 那了解下這5個成語
    讀三國,每次談及英年早逝的時候,都會有孫策、周瑜這對兄弟。有個段子很有趣,周瑜飲孟婆湯前問可曾見孫策,孟婆回應:七年前化作東風往赤壁去了。照例說明,文中涉及的成語是順著《三國志》所寫,有些出處可能更早,與前文重複的成語也不會再寫,為防誤人子弟,還請知悉。
  • 鍾繇:造化鍾神秀,這7個成語了解一下
    魏蜀吳三國裡,吳國光看孫權的兒子女婿大亂鬥了,蜀國乾脆只有劉備、劉禪兩代人,只有魏國三朝老臣一抓一大把,如鍾繇字元常,華歆字子魚。轉禍為福傅幹在遊說馬騰這事上有著關鍵作用,他勸馬騰「智者能把禍害變成幸福,如今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能否建功立業就看將軍的表現了,要好好抉擇喲」,最終馬騰倒向了曹操,助了鍾繇一臂之力。「轉禍為福」用來形容把壞事變為好事。
  • 張松背叛劉璋,原本想依附曹操還是劉備,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是在張松出使許昌之後。故事的主人公是張松。張松離開許昌返回益州中,經過荊州,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隆重款待,張松認為劉備才是仁義之君,決定將西川地圖獻給劉備,並建議劉備儘早奪取益州。也就是在張松與劉備交談之時,張松痛斥曹操,其中就使用了「傲賢慢士」這句成語。「傲賢慢士」這句成語的意思是用傲慢的態度對待有德有才的人。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 劉禪的一生可以用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概括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有趣的人,為什麼說他有趣呢,他的一生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也就是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禪,字公嗣,小字阿鬥,是三國蜀漢的後主,也是滅國之君,在歷史上以昏庸無能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