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裡,吳國光看孫權的兒子女婿大亂鬥了,蜀國乾脆只有劉備、劉禪兩代人,只有魏國三朝老臣一抓一大把,如鍾繇字元常,華歆字子魚。
坐觀成敗
202年,曹操與袁紹打得不可開交時,袁紹的外甥高幹與郭援跑來關中地區搗亂,郭援其實是鍾繇的外甥...本來馬騰正當著吃瓜群眾,在邊上安心旁觀就好,沒想到鍾繇派張既來遊說,或者說逼他站隊。
馬騰最終的抉擇是派兒子馬超助戰,通過「半渡而擊」的策略大敗郭援。208年馬騰就入朝為官,212年馬超才反,其實馬超是給曹老闆打過幾年工的,隨後還坑死了自家老爹。「坐觀成敗」用來形容冷眼旁觀勝利或失敗。
轉禍為福
傅幹在遊說馬騰這事上有著關鍵作用,他勸馬騰「智者能把禍害變成幸福,如今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能否建功立業就看將軍的表現了,要好好抉擇喲」,最終馬騰倒向了曹操,助了鍾繇一臂之力。「轉禍為福」用來形容把壞事變為好事。
無所畏忌
曹操下令徵召河東太守王邑,由杜畿去接任,就是被曹操稱為國士的那位。王邑本來深得民心,鍾繇還是強迫他走人,隨後鍾繇也上述彈劾自己「我輕視法律,做事也沒什麼顧忌,實在太不敬了,求貶官」,當然曹操沒答應。「無所畏忌」用來形容做事沒有畏懼與顧忌。
決勝千裡之外
鍾毓雖然沒鍾會那麼耀眼,但也有屬於他的精彩。曹叡要親徵伐蜀時,鍾毓上書勸阻「我們在朝堂上做好部署,就能決定戰場上的勝負啦。」這才把曹叡攔下來,又去玩他熱愛的土木工程了。「決勝千裡之外」就是表示決定千裡外戰場的勝負。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還是鍾毓,這次輪到曹爽興兵伐蜀了,本來曹爽是想去打個勝仗,好混點聲望回來的,沒想到就耗在這了,鍾毓還反對了曹爽的增兵要求「形勢有利就進軍,不利就趕緊撤回來唄」,曹爽沒搭理這茬,給王平送了一波經驗。「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用來形容要把握好進退的時機。
死有餘辜
輪到王朗了,被《三國演義》黑得最慘的就是他了,王朗早年與孫策交過手,兵敗還沒跑成,索性投降了。王朗在與孫策使者交流時說「我罪孽深重,即使是死刑也抵消不了我的罪惡呀」話說得很漂亮,孫策也沒打算幹掉一個名士。「死有餘辜」用來形容罪大惡極。
朝不謀夕
孫策顯然是留不住王朗的,本來就是強行留住了王朗的人,但曹操的徵召一來,王朗的心也就跟著飄走了,孫策只能放行,畢竟曹操代表的是天子呀。顯然在喜訊傳來前,王朗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不過,活在當下就好。「朝不謀夕」用來形容形勢危急,難以預料。
活得久,資歷也老。
鍾繇:他是三國頂級書法家,造化「鍾」神秀
華歆:他是「一龍」之首,連孫策都要執弟子禮,曹丕更誇他「國之俊才」
王朗:他是人生贏家,輔佐過魏國3代君主,孫女婿還推翻一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