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四個節氣之一,這一天晝夜時間均分,又值秋天,因此叫秋分。
今年交秋分的時間是9月23日下午03:50,這一刻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從今天開始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白晝漸短,黑夜漸長。秋分(9月23日~10月7日)這十五天,氣溫進一步下降,時常有雨,雨量雖不大,卻有纏綿不盡之意,徒惹悲情愁緒。晝夜溫差加大,白天較為溫暖,夜裡卻清涼如水,睡覺需注意增加衣被,以免感冒。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秋分開始,空中不再打雷了。因為雷是天地陽氣振奮生發而產生,頻見於春夏,秋分時陰氣漸旺,陽氣收斂,雷發聲的條件沒了。接著是蟄蟲坯戶,需要蟄居的蟲子開始用細土封壘洞口,以防寒氣侵襲。最後是水始涸,降雨量降低,氣候乾燥,河流湖泊中的水流日淺日細。秋風勁瑟,山月蕭朗,楓丹草黃,水落石出,正是此時景色。
古代,天子要在秋分這天祭月,祭月的地址位於都城的西郊。一到亥時(21:00~23:00)天子就率領百官拜迎月出,主祭夜明神(月亮之神),同時配祀五星及二十八宿。今天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月壇,即是明清帝王祭月之所,解放後闢為公園。
按照五運六氣的規律,秋分開始進入五之氣(9月23日~11月21日),主氣陽明燥金,客氣太陰溼土,客氣為土,主氣為金,土生金,相得,氣候相對平和,不會有流行病。今年土運不及,木氣來克,上半年肝膽強勢,脾胃卑弱,一入秋,金氣來復,「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金克木,反而是肝膽遭殃。以五運來看,處暑後七日,今年8月30日這種情況就開始了,氣溫下降,秋涼早來,肝膽不舒服。一到五之氣,更是如此,不下雨時,皮膚乾燥、咽喉不爽、易乾咳。再與客氣太陰溼土結合,涼風時至,秋雨綿綿,寒溼襲人,冷颼颼,慘悽悽。常出現兩肋悶脹、胸脅疼痛、腰腹疼痛、關節疼痛,需要及時調理治療。
秋分時節,天地清肅,氣溫轉涼,陽氣收斂,養生要注意斂陽育陰。飲食方面,口味要減少辛辣,增加酸味,輔助些甜味。辛辣屬陽,容易發陽耗陰,這個時節吃辣容易引發口渴、咳嗽、痤瘡等等,最好少吃。酸味可以幫助收斂,酸甜可化陰,有助於滋陰。蔬菜當選擇肥嫩莖類以及菌菇類,如芥藍、茭白、秋葵、西芹、香芹、百合、萵筍、蓮藕、香菇、金針菇、雞腿菇等等。容易口乾失眠的朋友,可以多用百合煮粥;容易乾咳或者咳血的朋友,可以用雪梨或者蓮藕榨汁頻飲。
水果建議吃柚子、葡萄、石榴、蘋果、雪梨、山竹、香蕉、柑橘等等,注意適可而止,不能多吃,否則影響脾胃功能。秋天容易便幹便秘的朋友可以多吃些柚子、香蕉;皮膚口唇乾燥的朋友可以多吃些葡萄、雪梨。
秋分早晚溫差加大,夜間需注意保暖,以免感冒。建議早臥早起,早上空氣清新,最適合早些起床鍛鍊身體,舒展筋骨,讓身體微微出汗,可以驅散體內寒氣。晚上要早點睡,十點左右最好,可收斂陽氣,保養陰氣,滋養五臟,潤澤皮膚。秋分時,天地蕭瑟,萬物搖落,人容易有悲秋之情,不可過多,可以選擇寫詩、作畫、唱歌、郊遊等方式紓解情緒。最忌諱整日莫名興奮,夜裡狂躁煩亂,說明體內陽氣浮動,不收斂,不利於養生,這樣容易有失眠、口渴、潰瘍、皮膚乾燥、便秘。要注意收斂神氣,讓情志安寧,遇到興奮事要學會適可而止,平復心氣,緩和情緒。
每天清晨五六點左右,盤腿而坐,雙手遮耳,身體向左側彎,收回,再向右側彎,收回。左右各做三到五次,然後扣齒三十六次,調整呼吸,將口中產生的甜液徐徐咽下。此為陳希夷秋分八月中導引法,行之可以治療風溼留滯經絡,胸脅腰腿膝蓋腫痛,大腿足背疼痛,水腫,遺尿,腹脹,頻頻放屁,髖部不可以扭轉,消谷善飢,口渴多飲,胃冷,氣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