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候,雷始收聲;雷於二月陽中發生,八月陰中收聲。
二候,蟄蟲坯戶;坯,昔培。坯戶,培益其穴中之戶竅而將蟄也。
三候,水始涸;國語曰: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間也。見者,旦見於東方也。辰角見九月本,天根見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餘。
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個美好的節氣,天氣微涼舒適,宜活動,民間自然就多了許多秋分習俗。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
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在南京,則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滷入味。
秋分時節,蟹肉肥美。螃蟹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但螃蟹性寒,切勿大量食用。
所謂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季天氣轉涼,若下雨,則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冷空氣會刺激皮膚,人體因著涼而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寒邪,容易出現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等。
秋風降溫的同時,把空氣中的水分也吹乾了,中醫把這種氣候特點稱為「秋燥」,此時容易出現口乾、唇乾、鼻幹、咽幹及皮膚瘙癢、乾裂、流鼻血等症狀。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入秋後,天氣變冷,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早晚溫差越來越大,容易引發不穩定型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入秋之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
秋季風大,花粉、塵埃都彌散在空氣中,溫度溼度也更適宜蟎蟲的繁殖,易引起過敏。
秋天開始陽光照射少,人體的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很容易出現情緒與精神狀態的不穩定。「傷春悲秋」也就是這個道理。
寒氣一般都是從腳底侵入。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緩解疲勞的作用。一般40攝氏度左右的水溫即可。
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藥,具有溫經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乾薑、桂枝;有活血通脈功效的有:紅花、當歸、雞血藤、艾葉。不同功效的中草藥可搭配使用,一般來說,每種選用10克即可。
對於老人和孩子,或者有胃病、宮寒的女性來說,秋季不妨貼身穿一件背心,出門的時候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馬甲,護住腰腹部。
每晚睡前可以將雙手搓熱,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36次,揉臟腑則氣血經絡皆動,髒調腑通諸病消。
入秋空氣乾燥,秋風更涼,易出現咳嗽,嗓子幹癢等症狀。若皮膚乾燥、陰虛燥咳,可以榨點「六汁飲」喝。
取雪梨1個(去核),鮮藕、荸薺、白蘿蔔、甘蔗、鮮百合各30克,榨汁後混勻食用,每次喝30毫升,每天2~3次。但是如果是受涼咳嗽,應多吃山藥、冬棗、蓮子等食物。
隨著秋燥愈加明顯,加上萬物的蕭肅凋零,人就容易出現失眠或睡眠質量下降的情況,所以秋分時節最重要的養生功課就是調整睡眠,推薦一個好睡安眠方。
用搗碎的酸棗仁和小米一起熬成粥,或者直接把酸棗仁用攪拌機打成粉,睡前用開水衝服。喜歡吃甜食的話,還可以加入少量的蜂蜜。
酸棗仁性平、味甘酸,有寧心安神、養肝的作用,專治心脾兩虛、肝火旺盛、陰血不足導致的虛煩不眠、驚悸怔忡等症,被稱為「安神助眠果」。睡前喝上一碗,連著喝上一段時間,就能幫您提高睡眠質量。
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有活血養血的功效,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生薑能把身體裡多餘的溼寒除掉。羊肉性質溼熱,可溫中補虛。
取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把羊肉熬爛,放紅糖,再稍燉下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