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十四五規劃與思想強國——第三屆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暨第六屆新型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到,新時代中國智庫應在成果傳播上增加國際影響力。中國在國際傳播領域中屬於後來者,這是由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西方國家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充滿成見,要突破西方國家既有的認知、評價藩籬,智庫就要參與到國際輿論的議程設置中,從而提升國家話語權和影響力。新時代中國智庫應在參與設置上促進國際凝聚力。中國智庫作為國際現行體系中重要的參與者,應始終秉持開放、包容、多元的世界觀,設置更多有利於凝聚共識形成的倡議和議題,在國際合作中不斷努力尋找合作發展最大公約數和利益交匯點,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外,中國智庫在國際方案的合作執行方面應建言獻策,注重協同力的形成,達成問題的合理解決。
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做主旨發言時提到,疫情對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全球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經濟全球化遭到冷風、逆流。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個別大國,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甚至挑動新冷戰,國際矛盾、地區衝突明顯增多,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當下的「動蕩變革期」,當務之急必須要儘快遏制疫情、戰勝疫情,中心任務是要促進世界經濟的恢復發展,迫切要求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劉細文從多方面闡述了自己在智庫研究方面的見解。第一,倡導學者和智庫可以多學科地研究實際問題。國外很多思想的提出往往是多學科、多方向、多領域的碰撞下形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今年的改革中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專門成立交叉科學部。第二,做一些深度分析時發現數據不足是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僅僅是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是如此,很多開展研究的科學數據都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裡。要組織規範的學術研究,充分加強數據的積累。第三,智庫研究中要做議題的研究和議題的設置,更多時候只有設置好議題才有話語權。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李剛表示,智庫想要形成國際影響力,一定要有真誠有效的溝通。英語是國際智庫的工作語言,中國絕大多數的智庫都使用中文作為工作語言,只滿足於本地的影響力則沒有問題,但在追求國際影響力方面語言就成為障礙。「最近我們調查了1618份智庫的研究報告,其中有英文版的報告佔比不到1%。西方想了解中國的數據是非常困難的,只有了解才可能產生理解,才可能產生諒解和肯定。」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認為,智庫和思想界要鼓勵批評。「思想的力量在於批評,思想的戰鬥力也在於批評。只有批評才能使我們的思想在世界上更流通,也才能使國際社會更加清楚地認識中國。」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