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琦
摘要:
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興起,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經貿摩擦持續升級。儘管國際上對經濟全球化的走向、影響爭議不斷,但從全球貿易、跨境投資和人員流動的近期趨勢看,經濟全球化明顯遇阻。在此形勢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民眾態度和決策走向出現分化,美英大選結果也突顯了相關變化。同時,各方對中國改革開放高度關注,認為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開放進程與美國對WTO改革的態度,對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規則的權威性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對此,我國應高度關注全球化發生的新變化,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對抗「去全球化」,加快構建高質量的市場經濟體系,加強與國際智庫的深入交流與溝通,採取多種渠道和方式宣傳我國改革開放新舉措。
近期筆者赴日本參加「去全球化的可能性與經濟影響」國際研討會,與來自美國、歐盟、日本以及英國的智庫學者深入交流。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逆全球化興起,經濟全球化明顯遇阻,主要經濟體的民眾態度和決策走向出現分化,且對中國未來的策略選擇更加關注,具有較強代表性。現將國外專家的主要觀點和思考匯報如下。
一、經濟全球化明顯遇阻
來自歐盟的專家Zsolt Darvas先生以「抵抗去全球化」(Resisting De-globalization)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他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全球化遭受衝擊,對全球和歐盟在貿易、資本和人員的跨境流動趨勢的分析表明,世界經濟已經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去全球化」趨勢。尤其是,保護主義勢力抬頭,貿易和金融一體化的勢頭減弱,不同群體利益分化更趨明顯並對國內決策乃至國際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加上移民衝擊、技術變遷、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全球化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全球經濟治理面臨重大挑戰。這一點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近,根據國際機構的統計數據分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但金融危機後明顯進入低速增長階段,GDP、貨物與服務貿易的增速都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全球跨境投資更是持續低迷。
美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Aaron Klein先生,以「理解『去全球化』」(Understanding De-globalization)為題發言,提出全球化時代的民主國家面臨著「兩難困境」,即必須在財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和國家主權之間二選一。他認為,民眾看似非理性和混亂的反全球化投票行為,實際上是在這兩者之間做抉擇的結果。對於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損者而言,國家主權比融入全球化可能帶來的經濟財富更為重要,因為主權的喪失可能意味著未來更多財富的流失,因此會投票支持主張「去全球化」的政黨和候選人。2016年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就是很好的例證,英國脫歐派最有說服力的廣告就是「留歐,英國每周給歐盟提供3.5億英鎊」。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兩位學者認為,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民粹主義和移民衝擊,大大削弱現有國際秩序和經貿規則的權威性。他們基於哈佛大學羅德裡克(Rodrik)教授提出的著名「不可能三角」理論(即全球化時代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民主政治、國家主權和經濟全球化,必須在三者中擇一放棄),對現實情況進行分析:當各國政府希望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並保證國家主權時,就不得不犧牲國內部分選民的利益,即穿上「金色緊身衣」(golden straight jacket);而當政府希望兼聽國內各種利益訴求時,就不得不從經濟全球化中抽身,回到「布雷頓森林妥協」(Bretton Woods Compromise)狀態。兩位學者認為,英國「脫歐」就是這種思維選擇的現實體現,但從中短期來看,由於「去全球化」代價高昂,現實抉擇中還是需要部分讓渡國家主權(如歐盟一體化或WTO等國際規則),全球化仍將繼續深入發展。
日本學者對於民主國家要想維護國家主權就必須「去全球化」表示質疑,認為隨著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變化與新一輪技術革命加快推進,更應重視國家安全和技術變革等因素對全球化未來走勢的影響。
二、美歐日民眾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分歧較為明顯
歐盟學者強調,歐盟「去全球化」程度顯著低於全球水平。雖然收入不平等、移民和恐怖衝擊等導致民粹主義上升,但歐盟在一定程度上經受住了全球化挑戰。根據「歐盟標準晴雨表調查」,受訪歐盟民眾對全球化持積極態度的比重逐年提升,從2006年的39.1%提升至2019年的51.2%;同期,認為自由貿易和全球化有助於經濟增長的受訪民眾佔比也呈上升趨勢、且佔比更高(2019年為70.8%)。從受訪者類型來看,較為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狀況較好、認為國家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對歐盟一體化更為支持的受訪民眾,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相對更為積極。當然,無論哪種類型中,仍有相當可觀的受訪歐盟民眾對全球化持否定或不歡迎的態度。
日本學者表示,反全球化在日本還沒有市場。日本野村證券研究所的Takashi Miwa先生以「為什麼日本未被捲入反全球化浪潮」(Why was Japan not Engulfed by Anti-globalist Tide)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反全球化的思潮來源於兩方面,一是服務價格相對於商品價格的提升,使得各國低技能勞工(unskilled labor)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二是對美元的依賴加劇了國家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尤甚。由於日本製造業國際競爭力較強、商品價格相對於服務價格的下跌幅度較小,低技能工作機會減少和實際購買力下降的趨勢都更平緩,加上日本沒有過度「美元化」,所以並未面臨這兩方面的挑戰,日本國內幾乎沒有反全球化情緒。當然,未來日本不可能繼續完全「置身事外」,日本學者認為技術進步給日本服務業發展構成開放壓力,加上日元利率市場已呈現「隱形美元化」趨勢(invisible dollarization of the yen interest rate market),未來有可能導致日本民眾和政府官員對全球化的不利影響更為關注,進而影響其對全球化的態度與政策。
美國學者表示,美國民眾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態度正發生顯著變化。從近期歷次美國大選獲勝者的口號可以看出美國民眾態度出現的變化,即從裡根選戰時提出「與貿易夥伴共同消除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柯林頓提出「多邊貿易協定可以幫助美國從刺激全球經濟增長中獲益」、歐巴馬提出「引領全球自由貿易」,到川普以「美國優先」贏得大選。當然,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學者認為,所謂「民意」實際有很大區別,原因包括:一是支持全球化的民眾較為分散,而受到全球化衝擊的民眾反對意願十分強烈、意見更為集中;二是民意調查的問題方式至關重要,例如2019年皮尤調查顯示約60%的受訪者認為「自由貿易協議對美國經濟有好處」,但是在2016年大選前,針對彭博社所提問題「是否認為美國應該採取更多限制進口措施以保護國內就業崗位」,65%的受訪者選擇應該採取更多限制。從未來趨勢看,美國學者認為,由於國內貧富差距拉大、利益關切不能得到真正解決,未來美國國內反全球化的聲勢有可能會更大。
三、美歐日採取措施應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通過機制安排促進全球化進程中的協調發展。歐盟學者表示,歐盟仍有多數民眾支持全球化,除了經受過歐盟一體化的歷練,主要原因還在於,歐盟更重視社會政策對普通民眾利益的保護,通過建立相關機制儘可能減少全球化帶來的損失,促進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例如,歐盟各國社會保障政策不同、國家能力存在差異,歐盟層面就針對性提出「歐盟社會權利支柱計劃」(European Pillar of Social Rights,EPSR)和「歐盟結構基金」(European Structural Fund),通過提供資金與智力支持,協調各成員之間政策差異,著力彌補收入差距導致的地區間社會福利不均衡。由於在全球層面缺少這樣的「超國家」力量,全球治理面臨日益增強的挑戰,建議主要經濟體加強合作,為全球化受損者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將有助於對抗「去全球化」的趨勢。
美國學者認為,隨著國內收入差距日益增大,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保障和再分配政策亟待加強。美國已開始實施貿易調整援助計劃(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TAA),對在全球化中受損的民眾給予轉移支付,以提升國家整體福利水平。
日本和英國學者贊同對全球化受損者增加補償,強調應實施地區性援助計劃、加強教育投資,為低技能勞工提供職業培訓、創造創業就業崗位。此外,他們強調要處理好大型跨國企業尤其是科技巨頭(亞馬遜、微軟、蘋果、臉書等)與國家主權的關係。
英國能否和如何「脫歐」是各方關注焦點,將對英歐未來經濟發展、特別是歐盟一體化與全球化產生不利影響。由於「脫歐「進程一波三折,前景不確定嚴重打擊了市場信心。據英格蘭銀行數據,英國商業投資已下降約12%(「留歐」則會比目前水平增加約20%)。從短期來看,若延續當前狀態,2020年英國GDP增速將下降0.75個百分點。從長期影響看,如果英國能夠與歐盟保持鬆散的自由貿易安排,英國人均收入將比留歐下降2.5個百分點,歐盟人均收入也將小幅下降(僅0.5個百分點),英國GDP將下降3.4個百分點,歐盟27國的GDP將下降0.8個百分點;若最終無協議「脫歐」,英國只能在WTO框架下與歐盟開展成員間貿易,情況將會更加糟糕。
四、高度關注我國政策選擇,希望加快市場化改革
我國經濟實力提升,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格局與全球多邊體系的重要變量,美歐日高度關注我國未來的開放進程與政策選擇。
關於我國的對外開放:各國學者和代表對近年來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立場和努力表示讚賞。但迫切希望中國能夠切實落實市場開放舉措,尤其是通過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轉變市場扭曲(market distortion)的做法,在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增長和引領開放型世界經濟中發揮更積極、穩定的作用。
關於中美經貿摩擦:與會各方專家都不認同美國的做法,認為以單邊加徵關稅方式挑起經貿摩擦已導致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無助於美國降低貿易逆差,而且一味地打壓中國,將把中國更加推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和經濟融合。
關於WTO改革和多邊體系:一方面,有專家認為,加快推進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WTO改革至關重要,但這一改革的成功與否,有賴於新的貿易體系能否有效處理新的現實問題,例如必須解決「中國國有企業和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能否與現有國際經貿體系兼容」「新興市場國家能否繼續保持發展中國家身份」等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國外參會專家均表示:單一國家無法獨立推進全球貿易體系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與美國對WTO改革的態度,對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規則的權威性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關於合力應對中國崛起:有日本專家向美國學者提出深層問題,「對中國快速崛起的擔憂,將導致美國更加『孤立』(採取單邊行動)還是更加『融入全球化』(藉助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應對)?」對此,美國學者沒有直接給出答案。歐盟學者則表示,中國很有可能在15年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屆時美歐經濟體量之和仍將是中國的1.5倍。歐盟希望增強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影響力和作用,高度關注中國實力上升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希望與美國及其他「志同道合」者加強合作,以「平衡的方式」更有效應對中國崛起。
五、啟發與政策建議
當前,經濟全球化遇阻為世界經濟蒙上陰影,世界各國對全球化態度不一,應對策略與政策走向也存在較大分歧。根據會上各方反映的最新趨勢和對中國的關切,筆者認為應關注以下問題:
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對抗「去全球化」。對外開放和融入經濟全球化促使我國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面對經濟全球化遇阻,更應積極參與國際宏觀經濟協調、著力推動國際合作,攜手應對不斷累積的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以不斷增強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促進全球化深入發展。
高度重視美歐日聯手應對中國崛起。中美戰略競爭態勢日益顯現,除會上討論有所反映外,從近期動態看,西方發達國家加強協調、攜手應對我國快速崛起的意願明顯增強。(1)美歐日聯合發布的WTO改革方案對我國的針對性指向明顯;(2)美國不僅自身加嚴對外資安審制度,還要求盟友通報外國投資情況,歐盟首次出臺歐盟層面的外資安審機制、日本也新增限制外資進入的20個行業;(3)歐盟最新對華政策文件突顯對中國定位的變化,德國外交關係協會發布報告,表示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嚴重威脅全球經濟,美歐聯手應對中國崛起將更加有效。對此類情況,我國亟須研判美歐日各自訴求,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原因、針對性採取應對舉措,避免對我國形成圍堵遏制。
關註解決開放發展中利益受損者面臨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我們既要順應這一大勢,堅持對外開放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也要關注不同利益群體受到的影響。例如,在加快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的過程中,需探索建立對受衝擊產業和群體的結構調整與利益補償機制,增強教育培訓等針對性政策舉措,幫助其應對短期內衝擊與挑戰的急遽上升,增強廣大民眾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理解與支持。
加快構建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美歐加快推進國際經貿規則重構和WTO現代化,對我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與市場開放構成前所未有的壓力。在當前形勢下,對符合我國改革開放趨勢、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領域,亟須積極探索以開放試點平臺的先行先試,主動對標國際經貿規則、切實加大壓力測試力度;同時,加快推動相關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建立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為迎接高水平自貿區談判和更高層次的制度型開放做好制度準備、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採取多種渠道和方式宣傳我國改革開放新舉措。一方面,加強智庫間交流溝通是增強國家間互信的重要渠道。溝通對象不僅包括對華友好機構,還應包括持不同意見或質疑中國戰略意圖的國際智庫機構,加深相互了解、理解。另一方面,需進一步加強對外宣傳,既包括我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立場與意願,更要加強開放改革切實舉措的政策解讀與大力宣傳。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
文章來源:中國智庫網
聚集智慧 創造價值 傳播文明
國研智庫是在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背景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單位中國發展出版社等機構發起設立的智庫諮詢與傳播平臺。國研智庫依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高端智庫的專家優勢,整合國家部委和首都高校智庫資源,創新發展以智庫為核心業務的文化產業,旗下有諮詢研究、出版傳媒、會議會展、大數據、教育培訓、智能金融和智庫園區等七大業務。其中,國研智庫論壇是國研智庫品牌旗下的智庫交流平臺,已成為中國智庫行業的知名品牌。作為國研智庫品牌的運營機構,國研文化傳媒集團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批准成立,註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
地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中國智庫創新科學園亦城財富中心1號樓7層
網址:www.guoyancm.com
郵箱:guoyancm@guoyancm.com
電話:010-678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