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創新—全球化變局中的國際非營利組織

2020-12-20 騰訊網

2020年11月11日至12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學會協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北京舉行。作為分論壇之一,由CCG和亞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NGO圓桌論壇,於12日順利舉行。

NGO圓桌論壇現場

圖源:全球化智庫(CCG)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NGO作為推動全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積極支持世界各國抗疫的同時,也面臨調整自身策略任務,採取創新舉措應對全球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此次圓桌論壇以「挑戰與創新—全球化變局中的國際非營利組織」為主題,邀請了來自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以及福特基金會、世界資源研究所等7家國際NGO代表,共同探討國際NGO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中國和世界各國應對緊迫的發展問題,提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NGO圓桌論壇現場

攝影:劉聖楠/亞洲基金會

亞洲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計洪波女士出席論壇,就在全球化進程中,亞洲基金會如何促進亞洲的繁榮與發展,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增進理解、加強合作,分享了以下幾點原則:

首先,以長期承諾為前提。亞洲基金會自1954年成立以來,長期紮根亞洲,並於1979年開始在中國逐步設立項目,開展工作;1994年,正式設立辦公室;迄今為止,已在中國開展工作40餘年。期間,我們也見證了本土NGO的蓬勃發展。今天有很多中國NGO也在推動南南合作,在亞非拉地區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開展民生、醫療、教育等領域項目,分享中國經驗,推動共同發展。結合亞洲基金會自身發展軌跡與經驗,我們認為在中國NGO走出去的過程中,長期承諾和堅守是至關重要的,是建立理解和信任,貢獻中國力量的前提。

第二,以尊重當地為基礎。尊重當地,首先表現在遵守當地法律,確保基金會工作在所在國的法律框架內開展。尊重當地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全面推進本土化發展。今天的世界,似乎在朝著全球化,同質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但其實很多事務卻更加本地化,異質化,這更需要我們建立本土團隊—一支能夠紮根所在地,與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深度融合的團隊。

第三,以夥伴關係為支柱。要在當地做什麼,什麼是最迫切需要的、最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要怎麼做,怎樣達到預期效果……這些都要以當地合作夥伴為主導,提出、設計和執行。這是亞基會的項目原則,所以我們跟中方機構的關係是合作夥伴的關係,不僅僅是出資方和受資助方的關係。

最後,以靈活創新為指引。隨著世界的飛速發展,作為具有高度靈活性的第三部門,一定要具備創新精神。比如,在數位化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不管是在東協國家開展針對小微企業和農民商戶的數字營銷培訓,還是通過設計APP等手機應用軟體,為尼泊爾的跨境勞工提供就業信息和指引,亞洲基金會都把充分利用數位技術解決發展問題作為貫穿所有項目的指引。與此同時,在中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洲基金會所做的工作更加集中在如何加強中國NGO走出去的能力,如何推動中國在海外投資的企業深入關注社區溝通,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這些都是在新形勢下,亞洲基金會以靈活和創新為指引,持續做出的回應和調整。

計洪波女士遠程發言

攝影:王群/亞洲基金會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對非營利組織的影響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引導網際網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網際網路+」能夠把網際網路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成為重要的創新引擎,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 全球化將在調整中曲折前行
    先是中國於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全球化得以覆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化」,並一路高歌猛進,直至2008年全球化的「心臟」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使得國際貿易急轉直下、國際投資嚴重下滑。儘管如此,國際金融危機後G20(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橫空出世」,老牌大國與新興大國齊聚一堂、共商危機應對之道,國際社會「同舟共濟」意識空前濃厚,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仍然向前湧動。
  •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機遇與挑戰
    之後,他先後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會見外賓、出國訪問等國內外重要場合,豐富和發展關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述,對中國外交工作提出總體要求。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可以發現,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我們要實現積極有為的外交目標,必須有效把握時代機遇併合理應對風險挑戰。
  • 國際文憑組織(IBO)如何擁抱數位化時代的挑戰
    圖片來源:unsplash經歷了戰後發展、信息化革命、全球化巨變後,國際文憑組織已經在深入思考「人工智慧革命」帶給學校教育的挑戰,從課程、教學和考評等方式提出自我革新的要求。近期國際文憑組織接受頂思的獨家專訪,揭示了其引領未來學校發展的圖景。
  • 如何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基於對世界大勢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分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個重大判斷: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中法應該成為推動國際關係創新的夥伴,以創新、責任、共贏的精神,推動構建平衡的新型大國關係和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全球治理供給和新的國際制度供給,推動構建新型文明關係和觀念創新。  關鍵詞:中法關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外交;新型國際關係  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全球貿易體系大變局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戰略取向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歐債危機後,全球化開始放緩,特別是近年來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快速演變,「逆全球化」不斷升溫,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顯著衝擊。當前,呈現四大動向。(一)世貿組織改革談判停滯不前,多邊貿易體系面臨危機。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在1947年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基礎上成立,倡導公平、非歧視、透明等基本原則,是全球貿易體系的壓艙石。
  • 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時機選擇
    創業者持有美好的願望,但許多事情在實際運行中都有可能失控跑偏,甚至走向反面。一個創業者如何制定企業業務範疇及運作方式,從而負責任地為社會、為他人、為國家創造價值、創造秩序,這是企業發展中要面對的一項重大挑戰。尤其在面對大筆利潤時,更是對人性的考驗,對人的社會責任、理想主義的挑戰。所以如何把握手上的資源力量,如何去負責任地釋放力量,如何讓它為社會造福,是每個創業者創業之初就應該考慮好的。
  • 專家觀點 I 盧中原:如何認識變局?怎樣加快創新?
    2020年12月1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盧中原,在「面向十四五:創新發展與智庫使命——2020北京師範大學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全球經濟變局和中國加快創新》的主旨演講。
  •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全球化vs.逆全球化的思考
    值此時機,香港大學SPACE學院與財新國際強強聯合,共同推出「2017:全球化vs.逆全球化」國際論壇。繼國際學者與梁錦松、陳啟宗等商界代表香港場共議時局後,2017年7月1日,論壇移師上海。300餘位工商界菁英齊聚浦東,共同探討全球化的新趨勢及新挑戰。
  • ...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
    他表示,面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應對,自我封閉也無法帶來繁榮,只有擁抱全球化的機遇,才能確保競爭、提高生產力、刺激創新,並最終實現共同繁榮。「合作將成為2021年的口號。」
  • 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與審計
    在非營利行業,相比公立醫院、學校而言,基金會的信息披露與審計機制建設走在前列,對其進行案例研究有助於提升整個非營利行業的治理水平。以汶川地震中可開展捐贈活動的16家全國性基金會為案例研究其信息披露與審計機制,有利於加強我國非營利組織治理中的信息披露與審計機制建設。
  • 非營利組織會計思考
    摘要:非營利組織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國的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也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雖然制定了不少關於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規範,但顯得比較混亂,不成體系。
  • 世界大變局中的未來教育創新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
  • 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具體地講,國際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主要表現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國內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主要表現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中國公共科研事業單位(財務)改革和非營利組織建設國際研討會
    除一些基礎性社會事業由政府直接組織外,還有不少社會事業是由非營利機構承擔的,當然,還有些社會事業發展是通過政府購買營利性機構服務方式實現的。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社會事業體制中,非營利機構的組織方式及作用特別值得關注。
  • 重新思考慈善事業——社會公益創新下的非營利組織
    我真正想要說的社會創新是關於慈善事業的。我要說的是我們一直以來被灌輸的有關慈善、奉獻和非營利部門的概念正在破壞我們熱愛的慈善事業的根基,而我們強烈的呼籲各位改變這樣的現狀。但在我開始以前,我想問問大家,是否真的相信非營利組織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很多人都說營利性部門負責促進經濟發展,而社會公益將會搞定剩下的事情。我相信商業活動能夠極大地促進人類的進步。
  • 「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大...
    他表示,面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應對,自我封閉也無法帶來繁榮,只有擁抱全球化的機遇,才能確保競爭、提高生產力、刺激創新,並最終實現共同繁榮。「合作將成為2021年的口號。」
  • 非營利組織 生存與發展
    在中國,不僅兒童救助,在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作用的許多非營利組織也面臨同樣的問題。10月中旬,北京光華管理培訓中心和美國德魯克基金會在京主辦了一場關於非營利組織的國際對話。對話的雙方分別是來自美國的管理大師和中國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他們就非營利組織的定義、現狀、使命、發展中的困難、阻礙和方向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探討。
  • 十種現代非營利組織籌款模式
    幫助非營利組織設計籌資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模式不能太籠統也不能太具體。比如一家政府支持的社區醫療機構和美國國際開發署支持的非營利組織都是由政府資助的,但是它們的籌資模式以及決策者控制資金的方式卻不相同,不能將它們簡單地歸為一種模式。我們選定了三個參數——資金來源、決策者類型和決策者動機定義了10種不同水平的籌資模式,並且每種模式都提供了比較有代表性的非營利組織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