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慈善事業——社會公益創新下的非營利組織

2020-12-23 一刻talks

我想跟大家聊聊「社會公益創新」(social innovation)和「社會公益事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我有三個孩子,他們是三胞胎,他們現在5歲,還很小。這是這些小傢伙的照片,分別叫Sage、Annalisa和Rider。現在,我也是一個同性戀,身為一個同性戀父親養育三胞胎孩子,是我目前做過的最具有社會創新、最具有社會事業精神的事情。

我真正想要說的社會創新是關於慈善事業的。我要說的是我們一直以來被灌輸的有關慈善、奉獻和非營利部門的概念正在破壞我們熱愛的慈善事業的根基,而我們強烈的呼籲各位改變這樣的現狀。

但在我開始以前,我想問問大家,是否真的相信非營利組織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很多人都說營利性部門負責促進經濟發展,而社會公益將會搞定剩下的事情。我相信商業活動能夠極大地促進人類的進步。

但是總是會有百分之十或更多的人無法從中獲益。社會事業也需要一個市場,當你需要的東西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時候,創建這樣的市場有一些問題需要處理。

我曾經在一個發展障礙關懷中心呆過,那裡的人想要獲得的是快樂、熱情和愛。這些如何貨幣化?這就是非營利組織和慈善機構的作用所在。慈善為關愛提供了市場,這個市場是為那些不被其它任何市場接受的人準備的。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做到巴克明斯特·富勒說的那樣,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那麼非營利組織就必須在社會中承擔起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是好像不是這樣子的。為什麼我們的乳腺癌慈善組織無法找到治療乳腺癌的醫療方法?為什麼關心無家可歸的慈善機構至今沒有在任何一個大城市做到居者有其屋?為什麼在過去四十年中美國貧困率始終不低於總人口的12%?

答案是,這些社會問題都太大了,公益組織相比起來太渺小了,而我們的某些信念壓制了這些組織的壯大。我們有兩套不同的遊戲規則,一套是限定非營利組織的,另一套是限定營利性組織的。

這是「種族隔離」,在五個方面歧視非營利組織,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員薪酬。在營利性部門,你的產出越多,你的收入就越多。但在非營利部門,我們不喜歡用高報酬來激勵社會服務人員提高產出。我們對於那些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為自己賺錢的行為有種本能的厭惡。

有意思的是我們對那些在賺錢的過程中沒有幫助他人的人卻沒有這樣的厭惡。比如,你想通過向孩子們兜售暴力遊戲來賺5千萬美元,沒問題,我們會讓你上《連線》雜誌封面。但是如果你想通過為得了瘧疾的孩子們提供醫療服務,並只想賺50萬美元時,你會被人看成是貪婪的吸血鬼。

我們認為這符合我們的倫理觀念,但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倫理體系有一個巨大的副作用,就是它完全的將兩種利益分隔開,迫使我們最好的大學裡面出來的最有才華的頭腦進行選擇,要麼只能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賺錢,要麼只能為整個世界謀利。結果是數以萬計的畢業生放棄了去非營利部門工作,直接去了營利性部門,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一生都在經濟拮据中度過。

《商業周刊》做過一個調查,他們調查了商學院MBA畢業生十年來的收入水平。其中史丹福大學MBA的畢業生,在38歲時,各種福利薪資加起來,平均能拿到40萬美元。與此同時,美國規模在五百萬美元以上的醫療慈善機構團體的CEO平均薪酬只有23.2萬美元,食品援助團體的CEO更少,只有8.4萬美元。

你看,你根本沒有辦法讓那些能夠拿到40萬美金的人才,放棄31.6萬美金的收入,去一個食品援助團體做CEO。有人會說,「那是因為MBA畢業生都會很貪婪。」這不一定,可能是因為他們更聰明,對他們來說每年捐出去10萬美元給食品援助團體,能省下來5萬美元的個人稅,他們的收入還多出來將近27萬美元,而且由於他們向慈善團體捐贈了10萬美元的善款,他們成了慈善家,而且有可能坐進食品援助團體的董事會,有可能監管著當初決定成為食品援助團體CEO的可憐的倒黴蛋,並且在餘生中他們的權力、影響力和社會讚許度都始終高於慈善團體的CEO。

第二個歧視的地方是廣告和營銷手段。我們認為營利性部門砸錢營銷是必然的,「砸錢,砸錢,直到廣告投入無法讓你轉到更多的錢為止。」但是我們不希望看到我們捐贈給慈善團體的錢被用在廣告上。我們的態度是,「如果你們能夠拿到電視臺捐贈的廣告時間,比如凌晨四點沒人看的時間段,我沒意見。但是我不希望我的錢拿去買廣告的時間。我希望我的錢用在需要的人身上。」他們覺得投入在廣告中的錢你能夠帶來更多的善款去幫助需要它們的人。

在1990年代,我的企業發起了長距離「AID騎行」自行車騎行活動和為乳腺癌籌款的60公裡三日行走活動,經過這9年的努力,有18.2萬平民英雄參與進來,共募集到了5.81億美元善款,這是歷史上為愛滋病和乳腺癌籌款的最快記錄。這一切基於的觀點就是人們已經厭倦被動的去做力所能及的慈善。在自己深深關心的問題上,人們總是會投入自己力所能及的所有資源,但是你要提出要求。

我們通過在《紐約時報》、《波士頓全球》上打廣告,通過在電臺和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段打廣告吸引到了如此多的朋友。如果我們只是在洗衣店附近發發傳單,你覺得還會有這麼多人參與嗎?

美國的慈善捐贈數額一直固定在GDP的2%附近,從我們開始統計的1970年代開始便是如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這告訴我們在過去40年中,非營利部門沒能從營利性部門那裡搶到任何市場份額。但是你反過來想想,一個不允許進行市場營銷的非營利部門怎麼可能從營利性部門巧奪到市場?如果我們對消費品牌的態度是,「你可以把產品的所有優點都廣告出來」,但我們告訴慈善組織,「你不能為你所做的任何好事打廣告」,你覺得消費者的錢會流向那裡的?

第三個歧視的地方是通過新方式募集資金的風險問題。迪士尼能夠砸2億美元拍電影,打了水漂的話也不會有人打電話給司法部長。如果你是一個救濟組織的籌款人,籌集了不到100萬美元,而你在頭12個月中沒有將善款的75%發到救濟人手中,你的人品就會受到質疑。所有非營利組織非常不情願嘗試任何冒險的、大規模的籌款行動,他們擔心一旦失敗了,他們的聲譽也會隨之一敗塗地。

我們都知道,不允許失敗等於扼殺創新。如果你扼殺了籌款創新,你就沒有辦法獲得更多的收入。如果你不能獲得更多收入,你的組織就無法壯大。如果你的組織無法壯大,你就無法解決社會面臨的那些大問題。

第四個歧視的地方就是時間。亞馬遜可以在六年時間中不給股東分紅,而股東們都有這個耐心。他們知道亞馬遜目標很大,它要花時間佔領市場。但是如果一個非營利組織想要籌劃一個時間長達六年的籌款活動,在此期間募集的錢沒有分給受捐贈人,而是用來擴大籌款規模,他們肯定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最後一個領域就是利潤本身。營利性部門可以通過向股東分紅來吸引投資者,支持實現自己的新想法,但是在非營利部門你不能分紅,所以營利性部門獨佔了規模龐大的資本市場,而非營利部門就只能艱難中求生存,渴望資本的投入。

現在我們把這5件事情結合起來看:你無法花錢從營利性部門那裡引入人才,你不能像營利性部門那樣打廣告吸引新的消費者,你不能像營利性部門那樣承擔虧損的風險去吸引客戶,你不能像營利性部門那樣花很長的時間來吸引捐贈者,最後你沒有辦法上市融資——即使你在組織剛建立的時候可以拉投資。

這些都讓非營利性部門相比營利性部門在任何方面都處在了不利的位置。如果我們對這兩套遊戲規則帶來的問題持懷疑態度,下面的統計數字會讓你震驚:從1970年到2009年,規模壯大的非營利組織數量,超過5千萬美元門檻的,只有144家。與此同時,營利性機構的數量是46136家。

現狀是我們需要處理的社會問題規模非常龐大,而我們的組織卻沒有辦法壯大到那樣的規模。只有像可口可樂公司或漢堡王連鎖可以達到那樣的規模。

那麼我們的這些觀念是怎麼來的?跟美國的許多狂熱信條一樣,這些觀念都來自於以前的清教徒。清教徒由於宗教原因來到美洲,他們這麼說的,但是他們來這裡也是為了賺錢。他們是虔誠的人,但是也賺起錢來也非常的不擇手段,而相比其他的殖民者他們的賺錢方式更加激進,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譴責。

但是與此同時,這些清教徒也信奉加爾文教派,這個教派的觀念讓他們也厭惡自己。他們被告知自私自利只會讓自己墮入地域,永不得救。這給這些人出了一個大難題,對吧?他們漂過大西洋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賺錢,賺錢讓你坐上下地獄的直通車。

他們該怎麼辦?慈善事業成了答案。他們每追逐到1美元的利潤,就捐出5美分作為救贖的手段,慈善成了一個經濟實惠的避難所。理所當然的,用來化解賺錢帶來的罪惡的組織,怎麼能又自己跑去賺錢呢?經濟刺激被排除在慈善助人事業之外,這樣他們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賺錢了。400年來,沒有人質疑這一點,站出來說,「這不公平,也不科學。」

這種觀念引出來一個很危險的問題,就是:「我的善款有多大比例給了受捐贈人,多大比例成了管理費?」這帶來了很多問題。我就挑其中兩個說。第一,這讓我們覺得管理費是很不好的東西,對受捐贈人沒有任何好處。恰恰相反,尤其是這些費用被用來擴大籌款規模時。而「管理費是慈善事業的敵人」這種觀念引發了第二個,也是更大的問題,就是這種觀念迫使非營利組織放棄自己真正應該處理的大問題,而把精力放在控制管理費上。

我們都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慈善團體的籌款等管理費用應該儘可能的低,因為管理費比例越少,受捐贈人能夠拿到的錢就越多。這種結論的前提是無論你怎麼籌款,這個冷漠的世界也不會給你更多的錢。但是如果在現實世界中籌款活動能夠增加善款收入並且將規模擴大,那麼控制管理費這個觀念就不合時宜,而我們應該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投錢到籌款活動中,因為更大規模的籌款活動有可能籌到很多倍的善款,可以幫助更多我們想要幫助的人。

我們都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管理費只有5%的愛心麵包義賣要比專業的籌款企業更加高尚,因為後者的管理費高達40%,但是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這張大餅(善款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如果這張大餅很小,誰會在意它的管理費只有5%?如果愛心麵包義賣只能夠籌集71美元,而專業籌款企業籌集了7100萬美元,差別就在於前者沒有任何投資用於擴大規模而後者做到了?讓你選你會選哪張大餅,飢餓的受捐贈人去選他們會選擇哪張?

這些加起來對總體的影響就是這樣的。我說過慈善捐贈只佔美國GDP的2%。也就是3000億美元一年。但是其中只有20%,也就是600億美元,被用於醫療和人道救助服務。別的錢被用在宗教、高等教育、醫院等地方。而600億美元根本不足以處理這些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籌款投資,將我們的慈善捐贈比例從GDP的2%,就提高一點,從2%提高到3%,那就多出來1500億美元用於慈善。而如果這些錢更多的流向醫療和人道援助服務項目,這些都是我們鼓勵進行籌款投資的組織,這將使這些部門的收入翻3倍。這是我們想要的規模,這是我們想要的真正的變革。但是如果我們繼續要求非營利組織控制他們的管理費比例,限制他們的視野,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刻著「我們把慈善管理費控制的很低。」我們希望上面寫著我們改變了世界,而改變世界的途徑之一就是我們改變了我們對這些事情的思考方式。

所以下一次你遇到一個慈善組織,不要問他們的管理費比例。問他們有多大的夢想,像蘋果、谷歌、亞馬遜那麼大的夢想,他們如何衡量他們與夢想的接近程度,為了這個夢想他們需要什麼幫助,不要問管理費比例。

如果真能夠解決問題,誰還會去關心管理費比例?如果我們能夠有這樣的一種寬容,一種思想上的慷慨,那麼我們的非營利部門就有可能在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來改變世界,幫助所有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去改變。而這種改變可能是我們這一代最寶貴的遺產之一,我們有義務去思考已經傳遞給我們的這一切,我們重新審視它,修訂完善它,最終重新定義人類思考慈善事業的方式,永遠的,並且不漏掉任何人。

最後我想讓我的孩子們做個總結。Annalisa Smith-Pallotta: 那將是——Sage Smith-Pallotta: 真正的Rider Smith-Pallotta: 社會創新。非常感謝,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公益與慈善;非營利組織與非盈利組織的不同~
    比如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各種政策倡導、立法推進、文化藝術科學事業發展等。公益的行動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有時政府和企業也會參與進來。公益的受益方通常不是特定的個體,所有社會成員都可能從中獲益。比如環保工作改善空氣、水源質量,無富人、窮人、動物、植物都會因此受益。
  • 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新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非營利組織在我國蓬勃發展,不僅數量大幅增加,業務範圍也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幾年國內的各類非營利組織卻遭遇到普遍性的發展危機,並由此引發了人們對非營利組織發展模式的思考。  傳統上,非營利組織所採用的是一種較為被動的發展模式,即主要依靠政府撥款、企業和個人捐助來維持公益項目的運作以及組織自身的發展。
  • 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與審計
    我們認為,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與審計是經濟社會「免疫系統」制度需求下的制度供給,具有預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禦功能。同時,非營利組織內部也自發地組成行業協會,例如美國基金會理事會和國家基金募集協會組織交流活動,並公開信息,增進組織的透明度。也有一些機構如美國全國慈善信息局和慈善導航,專門對非營利組織特別是具有免稅資格的組織進行評估,並免費向社會公眾公布評估結果,幫助公眾評價非營利組織的誠信度和工作績效。   基金會、學校及公立醫院是我國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
  • 慈善和公益的關係
    慈善和公益的關係公益,通俗地講是公共利益的簡稱,指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社和利益,是社會的公共利益、對公眾有益的事。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自然人或組織自願通過做好事、行善舉等公益活動,向社會公眾提供有利於提升公共安全、有利於增加社會福利的公共產品。
  • 充分認識民間非營利組織在社會中的作用
    一、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民間非營利組織又稱「非政府組織」(英文簡稱NGO),是政府組織和市場組織之外的社會組織的總稱,包括各種慈善機構、援助組織、環保組織、青少年團體、合作協會、經營性協會等。它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資本主義國家,大發展於上世紀90年代。
  • 鼓勵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成長和發展
    從非公募基金會的高速發展來看,其註冊審批應不是關鍵難題,因此是否下放其審批權也就不應該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關鍵。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除了有大量的基金會提供公益慈善資金外,更依賴於大批專業化、優秀的非營利組織(民間社會組織)在政府(行政管理)和企業(市場競爭)失效的領域,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 思想者|周中之:慈善公益如何應對功利考量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簡稱《慈善法》),這標誌著中國慈善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迎來了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春天,但同時也面對社會生活中熱議的慈善事件,面臨著一系列的倫理困惑。要對這些社會事件背後的倫理困惑給予有說服力的回答,必須透過這些社會現象,從倫理學理論層面加以分析。其中一個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認識慈善與功利的關係?
  • 廣東省及時雨公益基金會喜獲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
    2018年5月25日,廣東省財政廳公布了廣東省省級社團獲得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單位名單(粵財法〔2018〕18號),廣東省及時雨公益基金會經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聯合審核確認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
  • 四中全會《決定》解讀:公益事業、社會組織需明確自身定位
    在這一背景下,社會組織、公益力量應該如何自處?如何才能順應國家大勢而不走偏?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表示,《決定》表明,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公益事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公共服務;社會組織的作用很明確,就是在黨委領導下,協同政府部門,參與社會治理。1第三次分配與社會公益事業被正面肯定。
  • 熱點觀察|中國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機構知多少?
    >高校科研機構北京7中國人民大學公益創新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高校科研機構北京8中國人民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與微型金融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北京9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高校科研機構北京10
  • 我國宗教界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考察與分析——裴勇、胡紹皆...
    在國家引導和管理下,宗教組織可以從亊一些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公益、慈善活動。「經過和多年的豐富實踐,中國宗教界在社會服務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宗教界所進行的社會服務和公益慈善事業作用更大、影響更深,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 PUBLIC X公益解讀 NGO、NPO、社會組織、社會企業,都有什麼區別?
    同時也呼籲廣大公益人重視常識的學習與普及工作,積極撰寫、轉發和分享相關文章,讓更多人了解掌握公益慈善的基本概念、理念以及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方法,進而理性看待和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在中國,NGO更多是指民間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以及因為政策限制被迫在工商部門註冊為企業但實際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機構,甚至一些未獲得合法身份的民間公益團隊也會自稱為NGO或草根NGO。而那些由政府出面舉辦的行業協會、基金會、紅十字會、慈善會及婦聯等群眾團體,則被稱為官辦NGO。
  • 【公益大課堂】非盈利組織or非營利組織?
    對於這個詞,報章之間,常常譯作「非營利組織」或者」非盈利組織「,但兩者常常混用,甚至同一篇文章中,兩種翻譯交替使用的情況,也不在少數。總體而言,在中文選擇上,我們傾向於使用「非營利組織」。這兩個詞,無論在英語裡,還是中文裡,都是有區別的。先從英文看起。
  • 非營利組織會計思考
    摘要:非營利組織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國的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也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雖然制定了不少關於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規範,但顯得比較混亂,不成體系。
  • 第二屆中華慈善論壇_騰訊公益_騰訊網
    曾任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兼任財團法人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董事長、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理事會常務理事、臺北市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董事、國際兒童福利論壇執委會亞太地區執行委員、國際聯合勸募協會理事、亞太公益慈善聯合會執行委員等職。主要從事兒童福利與非營利組織研究。
  • 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申請期待結構性突破
    不過此通知進步有限,困擾公益組織的幾個重要問題均未涉及,非營利組織免稅問題改革亟待推進。    新通知取消了對非營利組織活動範圍的限制,將2009年通知中申請免稅資格的非營利組織「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國境內」的規定刪除。
  • 英國的非營利組織
    英國的非營利組織 2015年07月16日 09:26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賈西津 字號 內容摘要:英國的非營利組織有著悠久的傳統,可以追溯的歷史是公元55年的互助性志願結社——「
  • 中國公共科研事業單位(財務)改革和非營利組織建設國際研討會
    但相比之下,社會事業改革仍相對滯後。進一步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事業的合理組織方式,並以此為基礎,加快推進包括科研事業單位在內的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社會事業體制,已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改革任務之一。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是如何強調都不過分的。社會事業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其中最核心的是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 河南省民政廳關於動員慈善和社會工作力量及其他社會組織依法有序...
    全省各級慈善組織、志願服務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要在黨委和政府的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下,結合自身優勢,依法有序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在疫情應對響應終止之前,原則上不派工作人員、不發動組織志願者跨省跨地域開展活動。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要積極開展網際網路募捐,不宜開展人員聚集的公開募捐活動。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要暫停開展人員聚集、影響疫情防控的服務、項目和培訓等活動。
  • 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儀式上,河南省慈善總會副會長孫培新對中國移動河南公司堅持9年的公益實踐活動進行了高度讚揚並表示感謝,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入進來,關注慈善,投身慈善,壯大我省的慈善事業。    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也號召學子們樹立慈善意識,懂得感恩,奉獻愛心,收穫希望。鄭州大學大一新生覃覃代表受助學生表示要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