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決定》解讀:公益事業、社會組織需明確自身定位

2020-12-17 西部網

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今後,我國將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在這一背景下,社會組織、公益力量應該如何自處?如何才能順應國家大勢而不走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表示,《決定》表明,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公益事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公共服務;社會組織的作用很明確,就是在黨委領導下,協同政府部門,參與社會治理。

1

第三次分配與社會公益事業被正面肯定。

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2016年曾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可分為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由市場按照效益進行分配;再分配是由政府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以社會保障等轉移支付的形式進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通過個人收入轉移和個人自願繳納和捐獻等自覺自愿的方式再一次進行分配。

此次《決定》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一節中明確將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並列,無疑是對第三次分配作用的最高認可。

如何做好第三次分配?《決定》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這意味著《決定》高度重視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這同時也表明,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於促進社會的公平、和諧具有重要意義。」鄧國勝表示。

在這一背景下,社會組織有必要思考今後如何從第三次分配的角度去重構自己的籌款、項目設計、項目評估邏輯與執行體系。

2

公益事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提供公共服務。

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公益事業究竟應該幹什麼呢?

《決定》給出的答案是: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具體的服務內容上,《決定》明確提出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內容。

在鄧國勝看來,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的提法以前也有,《決定》再次提出這一點,在於強調國家對於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是高度肯定與鼓勵的,希望社會力量能夠積極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更好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毫無疑問,公益事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公共服務。」鄧國勝強調。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決定》是把「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放在「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之後的。

公共服務原本主要由政府提供的,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公開招標、定向委託、邀標等形式將原本由自身承擔的公共服務轉交給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履行。

由此,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成為一種被鼓勵的創新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這也意味著公益事業需要符合公共服務的要求:不是出於憐憫,而是應盡的責任;不是從上到下的施捨,而是從下到上的服務;不是受益人的幸運,而是他們的權利。

3

明確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位置。

國家治理體系中包含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個主體,那麼,社會組織究竟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與其他主體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決定》提出,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其中,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中,《決定》要求:

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社會組織被明確列入其中,「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鄧國勝表示。在鄧國勝看來,社會組織的作用很明確,就是在黨委領導下,協同政府部門,參與社會治理。

這與近年來社會組織領域不斷加強黨建工作是一脈相承的。

此前,2015年發布的《關於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明確提出,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對於引領社會組織正確發展方向,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促進社會組織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更好發揮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組織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以正確的定位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原標題為《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解讀:公益事業、社會組織需明確自身定位》)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解讀︱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對慈善、社會組織、社工、志願者...
    《建議》提出: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這些關於慈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願者的說法意味著什麼,該怎麼解讀?在此之前,慈善事業是被定位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的。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外發布,慈善事業的發展被列入第七章「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第五部分「縮小收入差距」。其中明確提出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範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但並沒有提出第三次分配的說法。
  • 為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學術隨筆)
    它通過社會動員來調動民間資源以傳遞慈行善心,實現扶貧濟困,並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調節收入分配來促進社會公正。慈善更重要的功能是通過慈善活動和慈善服務實現群體間的良性互動和公益聯結,提高社會參與程度和水平。人們在參與慈善活動時會更多地關注與自身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務相關的議題與活動,進而提高社會參與度。因此,慈善也是群眾參與社會建設的基本途徑和重要載體之一,有助於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
  • 【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系列解讀】如何理解「中國之治」?四中全會...
    【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系列解讀】如何理解「中國之治」?人民日報刊發的社論表示,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並作出決定,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PUBLIC X公益解讀 NGO、NPO、社會組織、社會企業,都有什麼區別?
    同時也呼籲廣大公益人重視常識的學習與普及工作,積極撰寫、轉發和分享相關文章,讓更多人了解掌握公益慈善的基本概念、理念以及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方法,進而理性看待和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在中國,NGO更多是指民間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以及因為政策限制被迫在工商部門註冊為企業但實際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機構,甚至一些未獲得合法身份的民間公益團隊也會自稱為NGO或草根NGO。而那些由政府出面舉辦的行業協會、基金會、紅十字會、慈善會及婦聯等群眾團體,則被稱為官辦NGO。
  • 《公益時報》總編輯趙冠軍:迎接社會責任大時代的來臨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一系列頂層制度設計和政治信號,鼓勵中國企業家和企業更加努力的履行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我們正在積極的倡導這一努力。今年10月份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 我國宗教界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考察與分析——裴勇、胡紹皆...
    而我國還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型之中,社會組織發展存在很不成熟,無論其角色定位、結構功能,還是自身建設、運行機制等,都於時代的要求、社會大眾的期望,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難以擔當配合政府管理社會的重任。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宗教組織。從宗教自身看,在現代社會,宗教已經失去了昔日統轄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那種至高無上的「壟斷」地位,逐漸成為社會有機體中諸多子系統中平等的一員。
  • 專家解讀四中全會《決定》:車馬配套 分好蛋糕
    (經濟觀察)專家解讀四中全會《決定》:車馬配套 分好蛋糕中新社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趙建華)《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近日公布
  • 法談公益:社會組織如何高質量發展?
    而理事,就是代表公共利益來管理和決策,如果理事不知道這個定位,就會引起很多的矛盾和糾紛。第二,目前我們社會組織的法律政策不健全。在內部治理方面,當社會組織內部出現矛盾的時候,法律政策沒有提供解決的思路和方法。舉個例子說,如果理事跟理事打架,怎麼處理?在公司裡,如果股東之間出現矛盾糾紛,可以向法院進行訴訟,這是公司法有明確規定的。
  • 宜人貸:宜信的金融公益之路,一走就是十一年
    一點善,百分愛:1%資產的重大社會影響力2019年11月,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 NGO、NPO、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概念的中國語境解讀
    請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84322634--NGO、NPO、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概念的中國語境解讀' M2 j5 j% O6 i' @) R公益慈善組織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稱謂,別說普通公眾摸不著頭腦,就連很多公益人自己也分不清不同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經常犯糊塗,亂用一通。
  • 社會組織的環境公益訴訟之路:發展快,挑戰多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中,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各自應如何發揮自身作用。社會組織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體。通過提起有較大影響力的環境公益訴訟,推動社會認識的進步,是社會組織一種重要的工作方式。
  • 宜昌:鼓勵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張迎迎)為進一步加強宜昌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日前,湖北宜昌市民政局出臺《關於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力爭到2025年,宜昌將實現城市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10個社區社會組織、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5個社區社會組織的目標。重點培育公益慈善類組織近年來,宜昌市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積極踐行慈善宗旨,全面推進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
  • 第四屆輕鬆籌公益盛典"年度公益矚目貢獻社會組織"獎出爐 中華慈善...
    第四屆輕鬆籌公益盛典"年度公益矚目貢獻社會組織"獎出爐 中華慈善總會等上榜 2020-12-22 11:01:28 來源 : 晶報網
  • 【解讀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王曉霞:堅定製度自信 推進國家治理...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王曉霞教授 解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天津北方網訊:為了讓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津雲新媒體與天津市社科聯聯合推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專家訪談節目。今天,節目邀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王曉霞教授圍繞「堅定製度自信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我們解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 重新思考慈善事業——社會公益創新下的非營利組織
    我想跟大家聊聊「社會公益創新」(social innovation)和「社會公益事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我有三個孩子,他們是三胞胎,他們現在5歲,還很小。這是這些小傢伙的照片,分別叫Sage、Annalisa和Rider。現在,我也是一個同性戀,身為一個同性戀父親養育三胞胎孩子,是我目前做過的最具有社會創新、最具有社會事業精神的事情。
  • 孫榮:社會組織如何融入基層治理創新
    原標題:社會組織如何融入基層治理創新 【摘要】近年來,我國基層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在政府的培育支持和自身努力下,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在維護社會穩定、提供公共服務和促進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等方面,充分發揮了自身作用,成為社區建設和治理的重要參與者。
  • 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還需構建配套制度
    在這種制度困境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無疑具有方向指引和制度突破的重大意義。在此背景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具有迫切的現實必要性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 公益達人張軍文:公益創投與社會組織發展
    但總體上看,現在的社會組織發展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構建和諧社會的新要求尚存在一些差距。公益創投的介入從多方面改善了這些情況,下面讓我們梳理公益創投與社會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它的投資主體為創業過程中的公益組織注資,幫助其成功創業,並通過投資間接地幫助解決社會問題。雖然,公益創投在運作方式上類似商業投資行為,但它與商業投資本質的區別在於其投資目標的非營利性。換句話說就是,公益創投不要求任何回報,或者說它是將投資回報繼續用於其他公益事業。
  • 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出臺 一般扣除限額為30%
    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扣除需提供捐贈票據 ■ 本報記者 王勇 2019年12月3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 《公告》明確,個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以下簡稱「公益捐贈」)可以抵扣。 其中公益性社會組織是指依法設立或登記並按規定條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社會組織和群眾團體。
  • 關於開展2021年度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的通知
    宿民發〔2020〕37號關於開展2021年度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的通知各區民政局(政社辦、社會事業局)、各市級社會組織: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部署要求,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