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出臺 一般扣除限額為30%

2020-12-24 公益時報網
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出臺 一般扣除限額為30%

2020-01-0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勇

 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扣除需提供捐贈票據

■ 本報記者 王勇

2019年12月3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公告》明確,個人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有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扣除限額為應納稅額30%。

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捐贈全額稅前扣除的,按照規定執行。個人同時發生按30%扣除和全額扣除的公益捐贈支出,自行選擇扣除次序。

《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個人自2019年1月1日至《公告》發布之日期間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按照《公告》規定可以在分類所得中扣除但未扣除的,可以在2020年1月31日前通過扣繳義務人向徵收稅款的稅務機關提出追補扣除申請,稅務機關應當按規定予以辦理。

什麼樣的捐贈可以抵扣?

《公告》明確,個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以下簡稱「公益捐贈」)可以抵扣。

其中公益性社會組織是指依法設立或登記並按規定條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社會組織和群眾團體。

也就是說社會組織的類型不限,重要的是是否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金額如何計算?

《公告》明確,個人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金額根據捐贈內容的不同分為不同的確定方式:

1、捐贈貨幣性資產的,按照實際捐贈金額確定;

2、捐贈股權、房產的,按照個人持有股權、房產的財產原值確定;

3、捐贈除股權、房產以外的其他非貨幣性資產的,按照非貨幣性資產的市場價格確定。

可選擇多種扣除方式

《公告》明確,在進行抵扣時個人可自行決定在綜合所得、分類所得、經營所得中扣除的公益捐贈支出的順序。

分類所得包括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如果選擇在分類所得中扣除,扣除限額為當月分類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百分之三十;

在綜合所得、經營所得中扣除的,扣除限額分別為當年綜合所得、當年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百分之三十;

在當期一個所得項目扣除不完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規定在其他所得項目中繼續扣除。

因此,個人可以根據各項所得的收入、公益捐贈支出、適用稅率等情況,自行決定在綜合所得、分類所得、經營所得中扣除的公益捐贈支出的順序。

需提供捐贈票據

《公告》明確,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扣除需提供捐贈票據。

《公告》強調,公益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在接受個人捐贈時,應當按照規定開具捐贈票據;個人索取捐贈票據的,應予以開具。

個人發生公益捐贈時不能及時取得捐贈票據的,可以暫時憑公益捐贈銀行支付憑證扣除,並向扣繳義務人提供公益捐贈銀行支付憑證複印件。

個人應在捐贈之日起90日內向扣繳義務人補充提供捐贈票據,如果個人未按規定提供捐贈票據的,扣繳義務人應在30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告。

機關、企事業單位統一組織員工開展公益捐贈的,納稅人可以憑匯總開具的捐贈票據和員工明細單扣除。

個人通過扣繳義務人享受公益捐贈扣除政策,應當告知扣繳義務人符合條件可扣除的公益捐贈支出金額,並提供捐贈票據的複印件,其中捐贈股權、房產的還應出示財產原值證明。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規定在預扣預繳、代扣代繳稅款時予扣除,並將公益捐贈扣除金額告知納稅人。

個人自行辦理或扣繳義務人為個人辦理公益捐贈扣除的,應當在申報時一併報送《個人所得稅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扣除明細表》。個人應留存捐贈票據,留存期限為五年。

在綜合所得中如何扣除?

居民個人在綜合所得中扣除公益捐贈支出的,應按照以下規定處理:

1、從工資薪金所得中扣除的,可以選擇在預扣預繳時扣除,也可以選擇在年度彙算清繳時扣除。個人從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選擇其中一處扣除,選擇後當年不得變更。

2、居民個人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預扣預繳時不扣除公益捐贈支出,統一在彙算清繳時扣除。

3、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股權激勵等所得,且按規定採取不併入綜合所得而單獨計稅方式處理的,公益捐贈支出扣除比照《公告》分類所得的扣除規定處理。

在分類所得中如何扣除?

居民個人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可在捐贈當月取得的分類所得中扣除。當月分類所得應扣除未扣除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照以下規定追補扣除:

1、扣繳義務人已經代扣但尚未解繳稅款的,居民個人可以向扣繳義務人提出追補扣除申請,退還已扣稅款。

2、扣繳義務人已經代扣且解繳稅款的,居民個人可以在公益捐贈之日起90日內提請扣繳義務人向徵收稅款的稅務機關辦理更正申報追補扣除,稅務機關和扣繳義務人應當予以辦理。

3、居民個人自行申報納稅的,可以在公益捐贈之日起90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更正申報追補扣除。

居民個人捐贈當月有多項多次分類所得的,應先在其中一項一次分類所得中扣除。已經在分類所得中扣除的公益捐贈支出,不再調整到其他所得中扣除。

在經營所得中如何扣除?

在經營所得中扣除公益捐贈支出,應按以下規定處理:

1、個體工商戶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在其經營所得中扣除。

2、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其個人投資者應當按照捐贈年度合夥企業的分配比例(個人獨資企業分配比例為百分之百),計算歸屬於每一個人投資者的公益捐贈支出,個人投資者應將其歸屬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益捐贈支出和本人需要在經營所得扣除的其他公益捐贈支出合併,在其經營所得中扣除。

3、在經營所得中扣除公益捐贈支出的,可以選擇在預繳稅款時扣除,也可以選擇在彙算清繳時扣除。

4、經營所得採取核定徵收方式的,不扣除公益捐贈支出。

相關焦點

  • 公益捐贈個稅扣除限額為30%
    原標題:公益捐贈個稅扣除限額為30%   國內居民的公益捐贈支出,扣除限額分別為當年綜合所得、當年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30%。在當期一個所得項目扣除不完的公益捐贈支出,還可按規定在其他所得項目中繼續扣除。
  • 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出臺!
    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出臺啦!2019年12月3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接著往下看《公告》明確,個人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有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扣除限額為應納稅額30%。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捐贈全額稅前扣除的,按照規定執行。個人同時發生按30%扣除和全額扣除的公益捐贈支出,自行選擇扣除次序。
  • 探究|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如何進行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
    學習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99號 2019年12月3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99號)(以下簡稱「2019年第99號公告」),明確了公益慈善事業捐贈的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的相關政策、計算口徑和徵管規定,為熱心公益慈善事業的納稅人送上了一份
  • 稅務總局:公益捐贈個稅扣除限額為30%,1月31日前可辦理
    「國內居民個人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扣除限額分別為當年綜合所得、當年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30%。」記者今天從稅務總局獲悉,我國正式出臺了《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規定,這次有關部門將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進行了明確。該公告剛剛出臺,但據稅務總局規定,該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 愛佑慈善基金會公開透明,在公益捐贈平臺為捐贈人開具電子捐贈收據
    2019年12月3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99號)》(以下簡稱「99號《公告》」)。>  公益捐贈「抵稅」必須滿足以下兩個前提:  一是為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而捐贈。
  • 2019年有公益捐贈支出,辦理個稅年度彙算時可扣除
    根據稅法規定,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納稅人要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以下簡稱「年度彙算」)。對此,個人所得稅法明確規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 公益捐贈可享稅收抵扣優惠 捐贈者需什麼憑證?如何辦理?
    問:市民對哪些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可以享受稅前扣除?答:市民個人通過我國境內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有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公益捐贈免稅助力企業慈善
    公益界人士則認為,慈善不僅是一種「愛心」,是一種「自律」,更是一種理性選擇。憑一時的熱情和感悟去做善事是不夠的,要對捐贈行為採取某種「激勵」,稅收優惠被作為重要的激勵方式予以設計和實踐,能夠起到推動公益事業發展的積極作用。目前,如何讓免稅促使慈善事業遍地開花,成為企業和個人捐錢捐物的一大動力呢?這還需要從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更大限度地創造條件,鼓勵慈善行為。
  • 個人捐贈公益慈善事業或將免繳個稅
    草案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這條規定就是所說的免徵額為每月5000元。    財政部部長劉昆就草案作說明時認為,這一標準綜合考慮了人民群眾消費支出水平增長等各方面因素,並體現了一定前瞻性。
  • 什麼樣的慈善組織可以公開募捐?個人捐贈如何抵扣稅?市慈善會會長...
    情況一:2019年7月,李紅通過市慈善會公益慈善捐贈15000元。李紅取得綜合所得的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30000-60000-12000=58000(元)。如果李紅沒有捐贈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58000×10%-2520=3280(元)。李紅因為公益慈善捐贈15000元而少交個人所得稅1500元。
  • 公益性捐贈可抵扣個稅嗎?新政策已「出爐」,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公益性捐贈可以抵扣個稅嗎?答案來了。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日前出臺《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將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進行了明確。市民錢先生為獨生子女,父母年滿60周歲,家中有一個上小學的孩子。
  • 個人對公益事業的捐贈如何在個稅稅前扣除?
    【問題】  個人對公益事業的捐贈如何在個人所得稅稅前計算扣除?  【解答】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二項規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的部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 稅務總局權威解讀企業扶貧捐贈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
    為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神,切實減輕參與脫貧攻堅企業的稅收負擔,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事業,財政部、稅務總局和國務院扶貧辦研究出臺了扶貧捐贈企業所得稅政策,對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扶貧捐贈支出準予稅前據實扣除,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稅收政策支持。二、企業在2019年度同時發生扶貧捐贈和其他公益性捐贈,如何進行稅前扣除處理?
  • 個人捐贈能否全額稅前扣除?員工離職借款收不回,應該計入壞帳準備...
    解答: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 個稅2019年度彙算哪些個稅項目可以扣除
    一般情況下,如果您自 1 月起至 12月只在一個單位領取工資薪金,且沒有或者已足額享受了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及公益慈善性捐贈等各項扣除,單位通過累計預扣法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與您全年應納個人所得稅一致。對此情形,您無需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彙算。
  • 公益性組織不可或缺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公益性捐贈的稅前扣除,是公益慈善組織發展壯大必不可少的功能,也是促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政策法規。本文通過對該公告內容的解讀,梳理了公益慈善捐贈的稅前扣除資格的管理和其對公益性社會組織的影響,並對公益性社會組織適用和應對該政策進行探討,有助於公益性社會組織理解我國的公益慈善稅前扣除制度,並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規範發展和捐贈人有效享受我國的公益慈善稅前扣除提供建議。
  • 【熱問】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清繳要不要辦?怎麼辦?
    二十一、公益捐贈扣除(一)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 個人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可以稅前扣除!一組問答告訴你具體怎麼辦
    具體扣除辦法,可以按照《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99號,以下簡稱「財稅2019年第99號公告」)規定執行。扣除時,既可以在工薪所得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分類所得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時扣除,也可以在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年度彙算清繳時辦理扣除。
  • 「熱問」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清繳要不要辦?怎麼辦?
    二十一、公益捐贈扣除(一)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 參與疫情捐贈,企業和個人如何抵扣所得稅?
    為減輕捐贈企業和個人的財稅負擔,2020年2月6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捐贈稅收政策的公告》,針對公益性捐贈行為制定了強有力的稅收優惠政策。我們團隊在此疫情期間也收到客戶對於慈善捐贈的相關法律和稅務諮詢,在此作出梳理和分析。本文內容索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