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王鏡榕)「當今中國正在經歷著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全球形勢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但是中國智庫的國際話語權與議程設置能力仍有待提升,」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教授12月17日表示,「時代迫切要求中國智庫能夠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型全球化的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規律。」
12月17日,劉偉在出席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時致辭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並處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方位。不久前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要求,這也為新時代的中國智庫的建設提出了研究方向和新的使命。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來到了新時代,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心的背景下,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關係到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能力與效率。」劉偉指出,大國應有強智庫,中國智庫應緊緊圍繞中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回應人類文明在當下歷史方位所面臨的時代之問,能夠提出彰顯中國立場和中國價值,能夠優化全球治理,有效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智庫需要回應關於中國如何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問題,不斷提出具有引領意義的世界命題,才能有效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劉偉提出三點思考和建議:
首先,對世界歷史,中國智庫要有闡釋能力。
對智庫來說,意味著以什麼樣的世界觀去認識世界,例如是把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闡釋為若干偶然因素引發的社會現象,還是認為社會主義的實現是歷史必然。歷史的闡釋如果基於西方的世界觀,就會沿襲西方對歷史闡釋方式去演說世界,中國智庫發出的聲音就必然會顯得蒼白,從而缺乏話語權與影響力。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已經進入新的時代,但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尚不能與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相匹配,中國智庫需要有闡釋世界歷史的能力和自信,才能以理論自主,把握話語自動權。
其次,對所處時代,中國智庫要有想像力。
對智庫來說,意味著以什麼樣的價值觀去理解世界,例如當今時代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是簡單就現象而概括為債務危機、貿易危機、地緣危機、難民危機等,還是從制度和治理體系層面概括成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等,其中體現出價值取向的不同,是消極應付還是積極應對,更體現出想像力對時代的重要意義,是以旁觀者的記憶力去品頭論足,還是以行動者的想像力去提出解決方案。中國智庫需要有想像所處時代的勇氣和魄力,才能以話語自主,把握方案的主動權。
最後,對人類未來,中國智庫要有創造力。
對智庫來說,意味著以什麼樣的方法論去改造世界,例如對於氣候變化災難性後果,是提出以壓制別國經濟發展延緩災難到來,還是倡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生態文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兩者的區別在於採取什麼方法為人類勾畫未來藍圖,是企圖轉嫁矛盾還是制定科學的路線圖,中國智庫需要有創造人類未來的眼光和膽識,才能以方案自主,把握戰略主動權。
劉偉表示,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一貫秉承「立學為民、治學報國」學術傳統,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從戰略高度和傳人角度提出打造「中國智庫」的人大品牌,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學校智庫建設,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智庫國際化平臺,重陽金融研究院在全國治理、「一帶一路」等領域作出了很多中國智庫塑造國際影響力的實踐探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合作發展越來越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新方式,中國智庫必須堅持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贏發展,積極與國際智庫搭建共同發展的中國平臺,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共同探討、研究、把握世界經濟發展新特點、新態勢,爭創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來源: 中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