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招聘網站上更新你的簡歷以及面試時,都有可能會被問到:你的期望薪資是多少?待遇與薪水,是職場人最典型的物化行為,這本質上就是給自己定價。要麼別上班,只要出來賣,就不要羞於談錢。即使你家裡有礦,你也要注意薪水。這是對你在工作中的能力和價值的最直觀的認識。工作可不是請客吃飯。
不要怕要的太高。只要你認為自己能對得起這筆錢,即使超出對方HR投資的預算,也是TA的問題,而不是你的問題。自己定價是一個重要信息,一旦被讀出「猶豫不決不自信」,很容易遭遇進一步的壓價。公平地說,如果你能僱傭一個12k的人來工作,你不會想給到15k。你不是閒魚的閒家具,別想著來回討價還價。如果你有這樣的價值,那麼就開價吧。如果對方認為你不配,那就說明彼此不適合對方。如果要在最後的10%上來回折騰,你是要來個包郵?有時覺得公司似乎很有吸引力,願意接受降價或降薪也並非不可能,但你必須小心,你的讓步和友好不一定能被對方理解為真誠和尊重。另外他可能會想:「既然你這麼想進入我們公司,我為什麼不把價格壓低一點呢?」甚至還會衍生出更不合理的條件。
有時候,一家公司提供的薪水乍看起來很不錯,你可以了解一下他們的工作方式看看是否真的划算。比如,默認周六上班,默認沒有私人時間隨時回復工作。還有那些選擇在休息日的團建和培訓,這些都是在佔你的便宜,攤薄你的月薪。所以我們必須計算小時工資,而不僅僅是每月工資總額。如果可能,還建議考慮工作密度。釣魚時能輕鬆工作的人和在老闆面前裝孫子的人不一樣。即使時間相同,疲勞程度也不一樣。而後者則要為代理孫子加收集體演出費和精神損失費。不同職位的薪酬結構不同。強調穩定的崗位底薪較高,績效考核比例較低;重視績效激勵的崗位,底薪較低,更大比例是基於績效考核的工資。績效作為一個可變因素,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達成的條件,不要過於樂觀低估。社保、公積金、醫保、年假、年終獎、報銷這些都是隱形待遇的一部分,我們也要考慮到。尤其是社保。在一些城市,買房買車的政策與繳納社保有關。一旦記錄中斷或付款年度不足,這些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是初創公司或大公司更關鍵職位,還要搞清楚期權之類相關的部分,更是不能只看月薪,找專業可靠的人幫忙看看也是必要的。
如果自己喜歡的公司,認可的平臺,除了入職時該職位的工資外,還要考慮是否有可靠的晉升計劃,下一級的職位是什麼,需要達到什麼條件,屆時工資會有什麼提高,下一次正式評估確定晉升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雖然也很有可能慘遭畫餅,但是對你連餅都懶得畫的公司那是不是就更不值得搭理了?
我見過的最荒謬的期望工資範圍之一是,在XX直接就業應用程式上,有人寫著「期望工資:25k-50k」。這是在找工作。這簡直是一個智商測試-「我看看誰傻到付50k」。這個工資範圍提的毫無意義。上限和下限的設定應參考目標職位的市場價格。波動幅度應考慮不同公司基本情況的差異,但不得超過10%——在任何情況下,均應考慮下限。
理想的數額,當然是略高於對方的預期,但是仍在其預算內。
上班出賣了自己的時間和勞動力,掙錢是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