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製作簡歷的時候,大家往往有一個很糾結的問題:簡歷中要不要寫明薪資?還是含糊一點,填寫面議。
大家往往會有思想鬥爭:期望薪資填寫低了,會被求職公司剝削。期望薪資填寫高了,又怕連個面試機會都不會給。那就乾脆填個面議吧,這樣會比較省事,面談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用人公司的心理價位。
可是,如果面試時一切都很順利,到最後談到最現實的薪水問題時,用人公司開出一個「跳樓價」,豈不是白跑了一趟,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問題。
第一,知己知彼,正確認知。
在填寫期望薪資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市場行情,和求職公司的薪資架構。市場行情比較好了解,通過網上查找資料,訪問親朋好友和諮詢一些專業人士,就可以清楚。而求職公司的薪資架構,不是太好了解。一般公司在網上發布的招聘信息,只能做一個參考。除非你恰好找到在該公司從事相似崗位的人,會獲得一個相對比較靠譜的情報。
除了了解市場行情和應聘公司薪酬體系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知,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能夠拿多少薪水。在HR電話邀約面試時,就可以談出這個問題,如果距離自己的心理價位有不小的差距,那就可以婉言拒絕,避免浪費彼此的時間了。
第二,從公司規模大小考慮。
如果是自己很心儀的一家大公司,你很想通過這個平臺,鍛鍊自己,為以後的工作添金的話,一開始可以不用在簡歷上填寫期望薪資。等到正式面試的時候,當面交談後,發現對方的心理價位,再提出這個問題。
如果是一般的小公司或者中等公司,可以直接填寫期望薪資,HR打電話的時候,就可以問問求職公司的薪資水平,如果合適再進行下一步的面試。通過後面的面試,爭取到自己的理想薪資。
最後有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點,有些不太規範的企業愛玩的「花招」,面試時只談收入總數,讓求職者誤以為除以12個月,就是基本工資。等月底拿到工資單時,什麼服裝費、吃飯費用費、交通費、培訓費等,都從工資中扣除,才發現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