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談薪資基本是雙方了解的差不多並且達成共識的最後一項。如果是相談甚歡,那麼自然而然談薪資,如果相互不認可、相互不滿意,那麼一般不會設計期望薪資的討論這一項。希望各位求職者能明白這一點。在我看來,整個面試過程就是一門學問。既然是學問,站在職場的角度來說,是一種能力、素養和心裡的博弈之戰。這一戰出師順利,便可日後崛起。但是,這種面試博弈應該是企業、求職者雙贏的過程,是價值認同和前進展望的過程。
我們作為求職者一定得去了解面試談薪水的一些潛在規則、博弈點,甚至套路,才可做到隨機應變、心裡有數。做二點分析:
1、之所以叫「期望薪資」就是說只是相互可以接受範圍之內的一種期望值,而不是就定死了,與實際值(實際薪資)有差別。作為一個求職者,面對薪資這個話題,一定不能太死心眼,比較呆板。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要想當然說出心裡的實際預期,也不要當面試官問你前一份工作薪資多少時,就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毫不遮攔。
謹記一條:作為求職者,一定不能亮出底牌,例如薪資。否則面試官就完全看透了你的心裡預期和實際情況,這對於你後面的談判就會使你失去一定的話語權和認可度。你總不可能實話實說我以前的工資是多少多少,例如拿到手4000。但是對於這次面試這個崗位,你卻心理預期是7000元,這一下高出了3000元的檔次。你該怎麼說服面試官這個高出3000的薪資差異從哪裡體現?從你的資歷深厚、能力強弱還是只是抬高自己,如果不能很好說服,就會很難讓面試官對你滿意。
既然是期望值,那麼他只是適合於你在試用期的薪資水平高低。
對於很多具有完善、科學的人才培養和任用機制的公司來說,尤其是國企、上市公司和混合制民企,都是通過你在是試用期的表現和評估後,然後定崗、定薪和定職級。而不是一上來就同你談妥薪資多少,這是一種倉促和不合理的做法。甚至有些企業面試時,只說底薪,然後上不封頂,能力高者月入兩三萬。這真的就是畫大餅、忽悠傻子的。稍微理性和有經驗的求職者就不會認可,因為這些話太虛、太空,沒有信服力。你連我的能力都沒了解清楚,我連試用期都沒過,你憑什麼說月入二三萬!
——核心觀點:
切記:面試官給你談薪酬和福利待遇時,一定是有條不紊的專業化解讀,而不是在那裡唱高調、煽動求職者情緒。專業化的薪資待遇一定是很細、逐條和逐部分,而是每一項薪資構成都有規則界限和解釋說明。更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談到薪水的漲幅條件和漲薪要求(這就涉及到職位晉升也會和薪資漲幅一起談),否則就不夠專業。
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