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以來,五四精神以其獨特的魅力引領著社會的更新和時代的進步。而未名湖畔的詩人們組成的「五四」文學社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北大精神之所在,成為北京乃至全國高校文學社團的領軍力量,也是北大對外宣傳社團文化的一張微笑的名片。
以五四之名:獨特的發聲位置
自1956年以來,「五四」文學社吸納了一代又一代擁有共同詩歌理想的年輕人,他們在物質匱乏和精神凋敝的時代不斷質疑權威、發揮潛能、塑造經典,以真實、勇敢、先鋒的姿態,引領了高校文壇乃至中國文壇的文學創作。
細數「五四」文學社歷史,早有馮至、吳組緗等老一輩詩人奠定了文學社最初的詩風和底蘊;張承志、查建英等人,都為80年代小說界提供了重要作品。在中文系吳曉東老師的回憶裡,「80年代的北大,在路上扔個饅頭,就能砸死個詩人」,從側面反映了未名詩風之盛。大家熟悉的海子、駱一禾、西川、臧棣、蔡恆平、西渡都是當時詩歌界的明星。「五四」文學社也很注重詩歌理論的構建,編選了「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未名湖叢書」,且推出了《新詩潮詩集》、《青年詩人談詩》,都成為一代代青年人的必讀書。而社員的展示臺——五四社刊在歷經《未名湖》、《天方》、《第三者》、《炎土》、《抽屜》之後,於2005年重新復刊《未名湖》,目前已經編輯出版第七期。
面對歷經一個世紀滄桑的「五四」文學社,現任社長,中文系10級本科生蘇畫天不無激動地說道:「可以說,一代代『五四』人以對真理的渴望和詩歌的熱情鑄就了時代的最強音,而五四則以其獨特的發聲位置,成為了青年人們書寫夢想關心世界的淨土。愛詩歌的人雖然越來越少,但是這個位置並不會因為時代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在今天矛盾叢生的經濟大潮中,五四的堅持就顯得尤為重要。」
橫看五四:一個鮮明的記號
在一些人心中,文學社是一個文藝的遙遠存在,而「五四」文學社卻像一個鮮明的記號刻在一代代北大人心裡,貼近生活又飽具詩意。
首先,對可能性的探索是「五四」文學社的重要理念,既體現在詩歌創作也體現在社團建構上。每年秋天的三角地,都會迎來一次聲勢浩大的「百團大戰」(即北大開學後一段時間,每個社團都會極力招新的場面),而「五四」文學社歷來都顯得很淡定有序:「詩歌是我們共同的愛好,熱愛詩歌的人是幸福的,我們必定會因為共同的名字而有緣相遇。」在中文系11級社員吳妍姝心中,自己與五四便是一次不期而遇,她在採訪中說:「我覺得北大社團都很不錯,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熱情洋溢的邀請是快樂而榮幸的,而我更想珍惜一群人自覺趨同的集會,我希望在詩會找到這樣一群人。」
如果問「五四」文學社最具魅力的活動是什麼,那便是每周一次的詩會,所以「五四」文學社又稱詩社。從2005年起,王璞、徐鉞等人發起了「星期六」詩會,詩會以繪製「世界詩歌地圖」為機由,進行世界詩歌的解讀,每周請一名社員講讀自己最熟悉的詩人及其代表作品,並有指導老師進行輔導,這對激發學生詩歌創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而對於中文系同學來說,詩會是理解文學的重要途徑,並且也是進行創作的操練場。一位10級同學表達了她的困惑:「我們存在的重大問題是對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過度注重,而忽略了對作品本身的理解。雖然中文系不培養作家,可是也需要有點文氣,不必對每個作家每首詩都侃侃而談,但有必要時詩、散文、小說也需拿得出一兩首原創來,才能彰顯我們的風採。」確實如此,每一級都會湧現一批「五四」詩人,比如09級的胡行舟、魏域波,10級的蘇畫天、董晨、楊柳青青、劉正薇等,都在各自的風格領域發掘出了別樣的可能,為青年詩壇注入了新的聲音。
對於外系的同學來說,中文系的老師學識豐厚、性格各異,而詩會則是與中文系同學交流的重要平臺。據了解,每年「五四」文學社的新加社員中,有一半左右來自其他院系,諸如物理系、哲學系、化學系、元培學院。他們在繁忙的學習之餘,也會來參加「周末之約」。不僅如此,每次詩會還會迎來來自人大、清華、北師大、民大等兄弟院校的詩歌愛好者,討論諸如葉芝、聶魯達、波德萊爾、保羅策蘭、阿米亥耶胡達、龐德等詩人的作品。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社員坦率地說:「希望詩會的傳統能薪火相傳,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中都能體味到清新的詩歌氣氛。」
除了每周的詩會,每年春光旖旎之時,還會迎來兩岸三地的詩歌愛好者的盛會——「未名」詩歌節,總會將北大變成詩歌的海洋。對此,一位09級老社員激動地說:「北大必須是詩歌的北大,詩歌節就是我們表達心之所在的地方。」關於詩歌節的起源,不得不說那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人海子。1993年,為了紀念自殺早逝同時也是社員的詩人海子,詩社舉行了未名湖詩會,並定為每年3月26日舉辦。進入新世紀,「五四」文學社將未名湖詩會擴大為中國第一個「詩歌節」——「未名」詩歌節,與各地的詩歌愛好者們一起探索詩歌的可能性。
社團簡介:「五四」文學社是北京大學歷史最悠久、貢獻最突出的文學社團之一。「五四」的研究重點是現代詩歌,兼以小說、散文、戲劇等各種體裁,故又稱詩社。每年舉辦國內首屈一指的詩歌節——「未名湖」詩歌節,而每周一次的詩會則是社員們朗誦詩歌、交流經驗的重要平臺,吸引了香港中文、清華、人大、北師大、民大、復旦等各地愛好詩歌的年輕人。而「五四」以其開放性、探索性、文學性的氣度在與其他北大社團的友好合作中不斷煥發生機。
編輯:焱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