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知識從學生探究中走出來

2020-08-30 人生如茶0220

11月23日,丁莊街道中心小學的全體數學教師犧牲了休息的時間,乘車到大王鎮育才小學參加了《關於舉行廣饒縣小學數學教師嵌入式研修班集訓及全員培訓活動》。

第一節課我們聆聽了大王鎮育才小學周希榮老師執教的展示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周老師打破了以前我們利用情境創設引入課堂的方式,採用了複習相關知識讓學生找一找圖片中所看到的的數學信息。

通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有關知識,找到知識的生長點,建立前後知識的聯繫。通過質疑,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有的學生說是對邊相乘,有的學生說是鄰邊相乘,也有的學生是底乘高。老師沒有給予判斷,而是讓孩子們帶著這些疑問自己動手進行探索。

學生利用學具袋中的工具以及自己的學習經驗,利用數方格的方式或者是割補轉化的方式,驗證得出正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究中發現知識,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讓知識的生成成為一種需要。

第二節課我們聆聽了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學院數學中心組名師曹文娟老師執教的《平均數》。

曹老師創設了孩子喜歡的生活情境。

讓孩子在評判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步步深入,在孩子的一次次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出了有關平均數的所有知識。把一個很抽象的,零散的知識上的是那麼系統,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評判的角色,並且不斷的質疑,解疑,不知不覺的數學知識從孩子們的頭腦中走了出來。

曹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從孩子的頭腦中走出來的,並感覺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性,通過他們的思考交流解決了相應的問題體,體驗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了成就感。我感覺這節數學課就是一節頭腦風暴,讓我聽得入迷。

然後我們聆聽了曹老師的《讓思維看得見,讓學習真發生》報告。曹老師利用多個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把一個看似很簡單的知識挖掘出它的內在?如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之中?讓一個個抽象的數學知識從學生的頭腦中,不斷質疑,不斷發現,不斷深究,不斷探索,讓他感知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學習數學是他們自己的一種需求。

聆聽了專家的示範課以及報告,讓我腦洞大開,引起了我們深深的反思,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不斷深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學習和思考,增強自己教學的水平。

相關焦點

  • 教師要將數學知識的學習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調動起學生自主探究性
    數學來源於生活,將小學的數學教學融入於日常的生活當中,可以讓原本抽象的數學轉變現實際運用的內容,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創造出的學習情境中去進行實際的操作,通過觀察,對數學的概念產生理解。舉例說明,教學內容有圖形拼組的課程,其中有關於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的問題。
  • 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探究任務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探究知識
    二、初中數學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方法(一)在課堂上設置合理的懸念初中階段,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如果能夠對他們的好奇心進行正確的引導,他們就能夠對數學知識產生探究與學習的欲望,繼而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
  •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對知識的獲得有一個親身經歷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領略探究後的體驗,從而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創設情境,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 數學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探討
    而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就給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就要求教師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儲備及對教材靈活運用能力。教師不僅僅是單獨作為數學知識的傳播者,更要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來提供數學教學的素材,從而引導學生發揮教學環節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如何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打破傳統的傳授講習式的程序教學法為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
  • 淺談初中數學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一、探究式數學教學的內涵    探究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知識,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模式。
  • 探究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嘗試
    、知識和原理時,老師給學生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或關鍵詞,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學習方法。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John Dewey)。他認為「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20世紀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教學改革家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在50年代末創立了發現法,並把它在美國進行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 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英語教學內容比較多,且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感覺英語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導致其對學習英語不感興趣,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此,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注重運用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如,引導學生共同合作探究,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 完善數學理解性探究學習的認知結構
    開展理解性探究學習重在幫助學生形成對數學對象的深度理解。根據理解的內涵來看,學生把數學對象正確地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或者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使新學習的內容成為整個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達成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 運用背景知識提高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策略
    它既負載著知識信息的文字材料,又是作者進行文學創作的產物,與作者有著重要的關聯,作者的創作意圖通過閱讀文本反映出來。在語文課程中,閱讀文本主要是指課文,它是語文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進行閱讀對話的主要對象,是學生與作者之間精神交流的橋梁。
  •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為學習數學營造好的課堂氛圍
    其實,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例如,在學習關於路程、時間、速度的相關公式時,教師為讓學生深刻體會這一公式的含義,可以列舉一些生活中實力,讓學生去感受去學習。
  • 將探究式教學法應用於小學數學教學中,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
    在實施基於探究的教學方法時,其直接目的是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滿足這一要求的重要前提是教學內容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一定的課堂環境。不難理解,創建教室情境可以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
  • 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   問題意識是學生在認識活動中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 理論 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自問、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 這位老師帶你在探究中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那麼,如何去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 引領學生感受數學的美
    我用了幾天時間把基本圖案的特徵以及基本圖案經過平移、旋轉形成整幅圖案的過程分析清楚,設計成了可分步探究的數學活動,並製作了供學生探究的課件。實際教學時,學生寫在臉上的驚喜伴隨了他們探究的全過程,學生紛紛表示,如此巧奪天工的圖案,其設計卻只用到了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變換,數學真是太神奇了!還有的學生說,經過這次探究活動,再看這幅圖時,感覺沒那麼複雜了。
  • ...報導(一)數學:平板上「烙餅」!學生親歷探究過程 建立數學模型
    這是一堂題為《烙餅問題》的數學課,抽象而難懂的「烙餅問題」何以引發小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這堂課上,數學老師楊春梅藉助「平板」工具與「雲平臺資源庫」,將現代教育技術和智慧教育實踐與「親親課堂」完美融合,學生通過在平板上「烙餅」,「親歷過程、親證結論」,展開了一場充滿「智慧」的「親親課堂之旅」。「小麗媽媽開始烙餅了,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 探究性學習中的教學設計
    分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是小學生數學概念發展的一次重大突破。蘇教版三年級數學教材上、下冊中分別安排了對分數意義的初步認識,這是學生分數概念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 一線老師點評中考試卷:核心素養從書中「走」出來
    其次是思維發展與提升,如「結合文章內容,探究作者寫『我的太爺老師』的用意是什麼 」,是在梳理情節的基礎之上考查學生對中心的提煉與升華。再次是審美鑑賞與創造。最後是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綜合性學習活動題中「『老家河南』文化旅遊」主題活動的設計,不僅是河南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家鄉本土情懷的培養。    穩中推進,銳意創新    今年試卷結構不變,個別題型有所創新。
  • 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而且,在舊版標準實施的過程中,美國科學教育中出現了探究性教學泛化和模式化傾向,致使科學教育無法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科技領域和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美國的表現乏善可陳,越來越令美國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有識之士擔心。
  • 【教育雜談】提升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實踐探究
    例如,「小數乘法」單元中,計算「月球到地球距離」的例題,要求學生運用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題目,為真正把握題目中的數量關係信息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簡單地將抽象、枯燥、理論性強的數學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要精選一定的教學方式、精心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比較直觀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情境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內在動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為有效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打好基礎,切實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得到實質性提高。
  • 解讀:什麼是數學抽象?數學抽象在高中數學中的運用
    由於我沒有在她原有的知識水平、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建構,引導她注意新知識中的某些關鍵點,因此她的思維過程無法連續地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繫不牢固,表面上看是記憶的問題:「忘了」,其實她還是沒有真正理解我所講解的內容。這是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