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五經要義》、《藝用服飾資料》、《說文解字》等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服裝的產生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從距今已有十萬餘年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中發現有比較精細的骨針,完全可以認為那時已有了縫紉。
於是,服裝的歷史又可向前推移十多萬年前。實際上,在我國甘肅新店出土的一個新石器時期的彩陶*時人穿的服裝式樣--類似長袍束腰帶。服裝的產生約經歷了一千萬年前的古猿人的樹葉獸皮禦寒、蔽體遮身階段,然後是幾十萬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的用骨針簡單縫紉而初具服裝輪廓,最後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繁榮的氏族社會中,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都已廣泛開始種麻、養蠶,男耕女織、縫紉初興,衣裳(服裝)初步形成。 舊石器時代,採集和漁獵是人們的衣食之源。
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骨針長約82mm,通體磨光,針孔窄小,針尖尖銳,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製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小石珠、穿孔獸牙等裝飾品上有長期佩帶的磨蝕痕跡。其中5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項飾。
另有25件還用赤鐵礦粉塗染著色,聯繫山頂洞下室埋葬的屍骨上也散布有赤鐵礦粉粒,或關係一種飾終儀式,還可能是在衣服上著色所用,反映出山頂洞人的某種審美感情。 我國服裝歷史悠久,款式、面料絢麗多彩,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之一。 我國服飾工藝歷史的源遠流長,經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個朝代的服裝,出現了開始講究的商代服裝;服飾齊全的春秋戰國服裝;分類定名的漢代服裝;工藝精湛的唐代服裝;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裝;等級嚴明的清代服裝;以及品種齊全、絢麗多彩的現代服裝等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不少現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裝,以滿足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唐朝以前風氣不是很開放,所以女子穿衣不不是很露的,唐朝中後期大約是貞觀之治後流行坦胸露背,因為那時唐風開放,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女子衣服就很保守,可能是因為文化對於女子的束縛,這可能是因為武則天當了皇帝後,男人不再想出一個武則天,所以加大了對女子的壓迫,到了清朝,由於旗人文化的影響,衣飾的流行又有改變,出現了旗袍和馬甲等等。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