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朋友知道到我正在學日語,他們總會充滿憂鬱地問:「腸妹呀,你現在是不是不太會說英語了……」
作為一個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從小受到嚴格的英語訓練大學入學以優秀的成績選入英語快班的三好學生,我每次都會義正言辭斬釘截鐵地回答:
「是的我已經完全放棄英語了。」
作為一個日語學習者,英語永遠是深深的痛。講日語的人究竟有多麼不會說英語,網上曾流行過這樣一個段子:
一個德國人、一個法國人、一個日本人到礦場工作。
老闆是美國人,他對德國人說:你體格不錯,你負責working。
對法國人說:你是工程師,你負責採礦的planning。
而對日本人他說:你很瘦小,你負責supplies。
隔周,他們準備上工,美國人、德國人和法國人發現日本人不見了,找了很久後他們決定還是先開始工作。
德國人開始工作的時候 ,日本人突然跳了出來,大聲叫到:「Surprise!」
非英語國家的人民說起英語來總會被自己的母語帶跑,這是可以理解的,母語和英語的差別越大,發音的難度就越大。但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霓虹金的英語水平永遠在被黑與自黑的慘狀中呢?
日本人說不好英語,主要有三個發音的大問題:
日語的發音位置在口腔的前部,而與之相對的,英語發音會用到口腔的前部到後部,我們來科學的分析一下:
口腔上部柔軟的區域叫做「軟顎」(軟口蓋),英語裡有大量單詞發音用到這個部位。再仔細研究這張斷面圖,我們可以發現,舌頭並不是薄薄一片,與下顎連接的還有很大一塊肌肉。因此,舌頭的不僅能往前往上伸,還能開、合送氣。
我們來說一句最最基本的日語:「初めまして。私の名前は〇〇です。」
仔細感受一下口腔內部的動作,是不是沒怎麼感到軟顎在運動,舌頭的呼吸道一側也基本沒有用到。
然而英語正好相反,說話的時候口腔和舌頭都在頻繁運動,而且動作幅度很大。想要說好英語,就要把口腔深處的肌肉活躍起來,這是習慣「不動嘴說話」的日本然最難做到的發音基礎。
日語和英語發音最極端的區別並不是什麼「L」和「R」,而是元音的發音,以及由元音創造的音節。
比如說,日本人念的McDonalds,基本所有的外國人都聽不懂。這個問題就是元音組成的音節,日本人花了許多年都沒能拎清楚。
我們都知道,片假名一般代表日語裡的外來語,而「偷懶」的日本人總喜歡把外來詞的發音和假名的發音一一對應,這就帶來一個苦果:不需要發音的元音也非要找到一個假名來對應。
還是拿「麥當勞」這個例子來講,真正的發音只有藍-藍-路,歐不對,只有Mc-Do-nalds三個音節。
而固執的日本人非要補上其他的元音,就成了地球人都聽不懂的Ma-ku-do-na-ru-do,六個音節也是醉。
其他類似的單詞數不勝數:Water(ウォーター)、tunnel(トンネル)、library(ライブラリー)、catalog(カタログ)、channel(チャンネル)……
對於日本人來講,元音只有「あいうえお」五個,而英語裡的元音音標少說也有15個,還可以細分到20個(不知道有哪些的人都給我回去翻初中課本)。
把發音變化如此多樣的英語生搬硬套到發音簡單的日語裡,也難怪日式英語怪異無比。
英語裡有很多輔音在日語裡並不存在,比如 L, R, V, F, W, WH, TH, M, N。尤其L、R對於日本人來說簡直就是地獄。
自己的母語裡不存在的發音,如果不代入「語感」的話,就很難做到標準發音。就像我們給不認識的單詞註上中文諧音一樣,機械地照著念是無法講出地道的口語的。
講解了日本人令人絕望的英語水平,下面列出的單詞,在日語坑裡的你還能標準地念出來嗎?
bag
Sick
Drink
TV
Live
Love and peace
本小編已經陣亡……
在英美的語言學校裡常常看見這種情況:那些吊車尾班級裡的亞洲人或墨西哥人講的語法亂七八糟的英語,都比普通日本學生的講的更容易聽懂。這些日本學生,連簡單的句子也講不通順,再加上害羞,於是只敢和日本人混在一起,久而久之,英語水平只能原地踏步。
英語說得比日語還好的貴哥忍不住笑了。
所以說,口腔結構問題並不是不能克服,更重要的是「敢說」。我們學外語的目的終究是為了和外國人交流,如果不敢開口和外國人練習,永遠扎堆在中國人的小圈子裡,學來的也只是一口「中式外語」。
本期問題:小夥們都是怎樣一邊學日語一邊學英語的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