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淪陷在電視劇《錦衣之下》中,每天都會用小音箱播放它的主題曲,今天墨仔正在玩積木,突然唱出了主題曲中的一句歌詞:命運的流轉,看破人世變幻,傷離別,離別太殤。
頓時驚呆了我啊,墨仔肯定是不明白這句歌詞的意思,甚至這幾個詞都是從未聽過的,因為日常對話不太可能出現,但是,就跟著我聽了幾次歌曲,竟然就流利的,一字不差的唱了出來。
後來我和朋友交流這個事情,朋友說她閨女雖然吐字不太清楚,但是很早就能完整的把《小紅帽》這首歌唱出來了,平時也沒有人刻意去教她,只是用早教機放過幾次這個歌。
可見,是音樂讓孩子的語言學習「無師自通」。
01
孩子在學說話前先接觸到的是音樂元素
當孩子最初學話,到話語可以真正傳遞有意義的內容前這幾個月的時間,他們都在用聲音練習,父母可以從音高、音色、韻律、節奏和肢體語言的微妙結合中明白孩子的意思,這些就是音樂語言和姿勢語言,他們先於孩子的能說會寫----------《孩子真正的需要》。
這裡所說的音樂除了現成的歌曲、聲音之外,還包含組成音樂的元素:節奏、韻律、節拍、律動、振動、音調、音色等。
其實孩子很早就接觸到了音樂元素,而不是從聽到的某一首歌開始。
胎兒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了節奏,比如媽媽有規律的心跳聲、呼吸聲、抑揚頓挫的說話聲,或者媽媽播放的胎教音樂。寶寶出生以後前3個月,頻率均勻的白噪音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比如吹風機的聲音、海浪聲、雨聲、風聲。2個月的寶寶能夠發出有節奏的「咕咕聲」。4個月左右的寶寶出現咿呀語,能夠重複發出一長串和諧的組合元音,比如「babababa」或者「nananana」。學話初期,抑揚頓挫的語調和緩慢有節奏的語速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這些音樂元素同時也是語言元素,因為我們說話的時候需要用到語調、語速、斷句、節奏,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音樂可以促進語言的發展。
02
音樂對孩子語言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於如何發展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知道的常規操作就是多跟寶寶說話、交流、互動,其實利用音樂元素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語言。
音樂和語言有很多共同的元素,兩者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聲音組織的表達,音樂是沒有詞語的語言--------《孩子真正的需要》
音樂元素對語言發展的促進作用體現在:
1、促進視覺與聽覺之間的瞬間雙向轉譯
把一句話說出來,並不是簡單的從嘴裡蹦出來這麼簡單,而是大腦和各個感官協調運作的結果,音樂恰好能夠讓這個運作的過程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就拿和語言能力發展相關的閱讀、書寫這兩個技能舉例,閱讀是將書面上的文字等視覺符號,翻譯為成一個頭腦裡的「內在聲音」圖像,相當於我們所說的「默念」,嘴不出聲,但腦海裡會把看到的文字讀出來。書寫剛好相反,是將腦海裡的「想法、有聲圖像」轉化成書面上的文字等視覺符號。
這個「內在的聲音」就是視覺和聽覺來迴轉換的載體,它是通過孩子早期的傾聽和發聲而獲得的。
也就是說早期孩子傾聽的越多、發聲的機會越多,這個「內在的聲音」的形成就越順利。
如何讓孩子傾聽的越多?發聲的越多?
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緩慢清晰的語調、簡短重複的方式給寶寶說話,然後寶寶會模仿我們這樣的方式練習發聲。
舉個例子,我們和一個3個月的寶寶說話,如果我們像和成人說話那樣:「寶寶,天已經亮了,該起床了,我們開始洗漱換衣服吧」,整個過程沒有面部表情、語速飛快、音調平平,寶寶是不會有反應的,甚至如果你並不是直視他眼睛說出來的話,他都不會尋聲找你。
但是我們換成適合寶寶傾聽的語言模式來說:「寶寶~天亮咯~起床啦~」,稍等一會,再說「換衣服咯~」,整個過程我們直視寶寶,表情豐富、語調誇張、抑揚頓挫,寶寶一定會給你回應。
所以那些給寶寶講故事的音頻,無一例外都是「情感豐富、抑揚頓挫、節奏緩慢」的形式。
只有這樣,寶寶才能有充足的機會「聽進去」。
2、有助於聆聽和發音技巧的掌握
語言表達包含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形式,需要用到「聆聽」和「發音」這兩個技巧,發音技巧能讓我們說話的語速、咬字、音調都很好,聆聽技巧能讓我們清晰捕捉到對方的語言,不會漏聽。
這兩個技巧是可以通過唱歌來加強的,當把詞語賦予音樂的時候,每一個字都有音調和時間值,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聽清和處理每個詞的聲音。
某些被診斷為誦讀障礙的孩子對聲音的解碼比普通的孩子要慢,而且他們「聽」不出個別單詞中那些較小的聲音,但當把說話的聲音放慢,這些孩子就有的了足夠的時間去聽清每一個單詞,唱歌或吟誦也有放慢講話聲音的效果------《平衡發展的孩子》
相反,那些能夠把說唱類型的歌、周杰倫的歌唱利索、聽清楚的人,聆聽技巧一定差不到哪去。
3、幫助訓練語言需要用到的雙側大腦
語言涉及到大腦兩側的功能,右側大腦更多的涉及非口頭語言和情緒的部分(身體語言、直覺以及詞語背後的含義),左側大腦全權控制語言的口頭部分。
音樂首先會在聽眾的右腦中創造一個視覺圖像,然後再由左腦把聲音發出來,這個過程能夠訓練雙側的大腦。
同時,聽音樂也是一種聽覺刺激,而聽覺是語言學習的基礎,音樂的旋律、音調、和聲可以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
4、能夠積累大量的詞彙
大家一定都發現了,孩子背誦唐詩宋詞、童謠的能力非常強,很多孩子只需要聽一兩遍就記住了,那些3、4歲的孩子就能背誦好幾百詩詞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是因為唐詩宋詞、童謠都是有韻律的、有節奏的,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是我們中國的漢字之美(當然其他的語言也有屬於自己的押韻的兒歌)。
給孩子多聽、多念這些詩詞,並不需要著急的讓他們理解其中的意思,只需要感受文字的韻律之美即可,不知不覺中還能積累大量的詞彙,兩全其美。
我個人很喜歡《聲律啟蒙》,每天都會放音頻聽,墨仔就這麼跟著背會了很多段,有些句子中的生僻字很多,我聽完一遍很快就忘記怎麼讀,但是墨仔卻可以一字不落的背出來,出門的時候,如果碰到了相關風景,我就會告訴他這是《聲律啟蒙》中的那一句,比如:天浩浩日融融,比如:千樹落花紅。
不論是早教班、還是幼兒園,都會有專門的音樂課程,專業一點的會使用奧爾夫音樂教程,可見,音樂對於寶寶的語言發展、大腦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也可以在家中做一些和音樂元素有關的訓練,來發揮音樂的早教作用。
03
如何在家中利用音樂元素助力寶寶語言發展
前文說到,所謂「音樂」不局限於歌曲,而是包含一切有韻律、節奏、音調的活動,所以可玩的遊戲就有很多啦。
1、胎教音樂/故事
媽媽在懷孕的時候,給胎兒聽音樂或者故事,寶寶出生以後,會對這些曾經聽到過的聲音表現出更高的興致,從而增加「傾聽」的機率,鍛鍊寶寶的節奏感、記憶力。
關於胎教音樂,不一定非得是莫扎特的曲子,如果媽媽不喜歡古典音樂但又強迫自己聽,只會起到反作用,因為媽媽的心情、情緒對寶寶的影響遠比音樂大的多。
所以,只要媽媽開心,想聽什麼音樂都可以。
2、和寶寶一起跳舞
舞蹈和音樂配合起來,能夠讓寶寶用自己的身體感受到節奏、韻律,舞蹈還可以訓練寶寶模仿、重複、協調的能力,和寶寶一起跳舞的方式有:
家長可以打開有節奏感的音樂,關掉電視,抱著寶寶(注意保護好寶寶的脖子和腦袋)隨著音樂節奏慢速搖擺、慢速旋轉,跳個華爾茲、國標都行。家長邊唱兒歌,邊抱著寶寶上下顛動、旋轉、總之每一個動作要和兒歌的節奏匹配。家長利用撫觸按摩的時機,配合音樂進行有節奏的按摩,這種直接的觸覺刺激也可以讓寶寶感受到韻律和節拍。學步期的寶寶可以和大人學習簡單的動作,比如隨著音樂拍手、下蹲、扭屁股,這個方面,可以發揮老人們的優勢,尤其是愛跳廣場舞的奶奶們。3、教寶寶學唱歌
家長要儘可能的唱歌給寶寶聽,不要覺得自己唱歌不好聽,因為寶寶絕對不會介意,只要你願意唱給寶寶聽,就能帶給他不同的聲音體驗,兒歌也好、童謠也好,或者你自己喜歡的流程歌曲,大聲唱出來吧。
當你抱著寶寶的時候,就可以唱給他聽,唱歌時候你一定是開心的、愉悅的,這種快樂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寶寶。
家長唱的多了,寶寶自然就學會了唱歌。
所有的聲音都是一種振動,當寶寶學會唱歌以後,每次開口唱歌,身體都會感受到來自聲音的振動,幫助完成「聽覺--聲音迴路」,練習準確的發音。
4、利用鍋碗瓢盆敲打節奏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都很喜歡往廚房鑽?因為廚房有好多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比如鍋碗瓢盆、瓶瓶罐罐。
所以,不如就地取材,拿出幾個不同材質的廚房用具:瓷、玻璃、鋁、塑料等,用筷子有節奏的進行敲打,家長可以和兒歌配合起來,比如:
說:小老鼠,敲:噠、噠、噠
說:上登臺,敲:噠、噠、噠
也可以在塑料瓶子裡裝入大米、豆子,做成沙錘,讓寶寶抓著搖。
5、跟著音樂做運動
這點就和我們做的廣播體操一樣的效果,只是對於嬰幼兒要使用簡單指令的動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可以做運動的兒歌,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唱的《假如幸福的話你就拍拍手》:
我們開始唱:假如幸福的話你就拍拍手然後做示範,拍三下手:啪!啪!啪!最後讓孩子模仿按節奏拍手剛開始的時候,孩子肯定是跟不上這個節奏的,也摸不準該在什麼時候拍手,所以要每天重複練習,等著熟練掌握以後再換另一首曲子。
這些方法都是以體驗節奏、韻律為目標的小遊戲,沒有多少成本花費,只是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毅力,每天抽出一個遊戲和孩子玩5-10分鐘。
當然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直接讓孩子學樂器、學跳舞、學唱歌、參加合唱團等。
音樂是一種美好的聲音,除了能夠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之外,還能陶冶情操,放鬆心情,一家人聽著音樂唱歌跳舞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有了這些畫面,孩子才能開心的說出來:「我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唱歌跳舞。」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讚、評論及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