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貓媽。歡迎來到貓媽課堂,與你分享教育教學故事。
昨天,帶小寶一整天,很驚訝於她語言上的進步。今天,想與大家聊聊孩子語言學習方面的內容。
孩子學說話不是通過課堂,而是通過聽別人怎麼說話。這個「別人」可以是動畫片,也可以是書本、歌曲、老師、同伴……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孩子學說話除了你,還會有許許多多「老師」的。先與你分享我家小寶語言上幾個鮮活的例子。
寶爸較胖,肚子圓圓的,每次他穿一個較緊的T恤時,小寶一看,就哈哈大笑,邊笑邊說:「爸爸的大肚子」。
好耳熟的一句話,原來是照搬《小豬佩奇》中佩奇的話。沒想到,小傢伙能活學活用。
從兩周歲起,小寶就特別喜歡動畫片《小豬佩奇》。好多詞彙是從動畫片裡學來。
如果有節制的讓幼兒看電視,並挑選一些優質的動畫片。你會發現,這能大大增加他的詞彙量的。你與他接觸,你會發現有很多詞語、句子都是從動畫片裡學來的。
孩子通過動畫片裡生動的情景,聽懂別人怎麼說話,然後模仿、運用,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春曉》
昨晚,我把小谷機器人打開,播了一首《春曉》,在玩玩具的小寶突然跑過來說:「媽媽,中班老師有教我們讀。」然後就跟讀,還嚷著要播吟唱版的。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2歲起,很多孩子就開始進入語言學習的敏感期。
如果家長能夠堅持教他讀唐詩,讓他有足夠的語言深沉,你會發現,小傢伙讀詩很厲害,有時會冒出一兩句背過的詩。也許,他現在理解不了,但沒關係,這些沉澱對他以後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
3《三字經》
昨天,小寶翻出一本小小的圖文《三字經》,要求我讀給她聽,我很好奇,之前每次讀給她聽,她都說不要。原來,在幼兒園,聽到「人之初,性本善……」。我讀了起句「人之初」,她竟然接了好幾句。
書本,是孩子獲取語言的好途徑。好書是最好語言學習材料,好書是最好的精神食糧。陪孩子閱讀吧,2歲起,就可以陪孩子看繪本。
孩子往往會被繪本那精美的圖畫所吸引,有了圖畫的詮釋,你給他讀繪本時,你會發現,孩子的理解力超出你的想像。
看著看著,讀著讀著,小傢伙還會從圖畫中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需要你耐心地回答。誰說這不是學習語言的好課堂?
在親子閱讀中,孩子汲取了心理營養,更是大量地汲取語言素養,並不斷地感知語言規律。
4《紅山果》
昨天,小寶說要聽《紅山果》,我就播給她聽,她邊聽邊跳。我發現,大部分歌詞,她會跟著哼。
小孩子天性活潑,都特別喜歡唱歌。邊聽邊跳邊學唱,在這個過程,小傢伙也不知不覺從歌詞中積累了語言。
有位媽媽教孩子識字時,她挑了孩子最喜歡的一首歌的歌詞,列印出來,讓孩子認。她說效果很好。
5爸爸真調皮
昨晚,收拾柚子皮時。桌上有一塊寶爸吃後,沒放到垃圾桶。
她:這是誰放的?
我:你說呢?
她:爸爸!爸爸真調皮!
我一聽,被逗樂。雖然小傢伙用詞不準確,但是我並不急於去糾正。
我發現從三歲起,小寶的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特別是去上幼兒園後,因為最要好的同學是一位講普通話的小女孩子,小寶現在說話基本全程是普通話,而且很溜。與人溝通,是學語言最快的途徑。
1. 儘可能自己或親人餵養
2-6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孩子是通過聽別人怎麼說話來學說話。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開口說話。
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前期肯定有較多的親子陪伴。2歲前大多數是親人餵養。媽媽或奶奶、姥姥自己帶寶寶時,自然在帶養的過程,會不斷地與孩子說呀說,哪怕孩子還沒開口說話。因為我們對孩子有著深厚的感情,自然而然就會對他講個不停。
如果是保姆帶的,最好挑喜歡說話的,從內心深處喜歡孩子的。就從換尿褲這件事來看親人餵養與保姆餵養,在語言輸入上的差距。
如果是媽媽在幫他換尿褲:
媽媽就會邊換邊嘰哩呱譁地講個:一喝水了,寶寶就喜歡尿尿,才1個多小時,就得換尿褲啦。來,媽媽先幫你洗洗,洗好了,來擦乾,好啦,現在是不是舒服多了?小屁屁乾乾爽爽的,換好了啦,乖乖睡一覺,媽媽要幹活了。
孩子不會說,但他會聽。聽得多了,他說話時的詞彙就較多。
如果是保姆在幫他換尿褲:
一撕尿褲,二清洗,三換上新的尿褲,乾淨利落,花不上幾分鐘,動作專業,全程可以一句話不說的。
雖然孩子也得到照顧,但卻一次次失去「聆聽」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3歲之前,建議媽媽或親人餵養。這份陪伴是代替不了的。
在2歲前,要多說話給孩子聽。在2歲後,孩子會說話後,要多與人說話。
2.與同伴交往,語言能力突飛猛進。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東。
小東是媽媽和奶奶帶的,從小受到非常周到的照顧。但他開口較慢,表達能力不強,性子較急,一急就漲紅臉,越想說越說不出來。他的媽媽非常了解孩子的需求,有時,他表達不出來,媽媽就會立馬滿足他,根本不用他用語言來表達。但這卻更阻礙他語言能力的提高。
為此,他媽媽也就很擔憂。事情的轉機發生在小東上幼兒園後。
上了幼兒園,交往的對象一下子擴大很多。以前是家裡人,現在是新的同伴,新的老師。
在新的環境,小東需要努力學會表達,別人才能了解他,這迫使他要用自己的語言與老師、同伴交流。同伴的交集一多,語言表達頻次就多,自然而然,語言詞彙就豐富得多,語言能力就提高。
所以,上幼兒園後,小樂的說話水平蹭蹭蹭往上竄。
3.說錯時,示範正確的說法,不要刻意去提醒與糾正。
學說話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各種錯誤。
約瑟夫·布拉加、勞裡'布夫婦指出∶"兒童並非通過模仿成年人來學習說話。他們通過聽大人怎麼說話,來學習他們說話中的規律,然後根據這些規律,創造出他們自己的句子。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學習語言的內在裝備,使得他們能夠學習並運用聽到的語言中的規律。他們甚至會系統性地出現造句錯誤。"
所有這些"謬誤",都會在孩子該開竅的時候自然開竅。這種從"謬誤"到開竅的過程是孩子的成長階段之一,我們只需好好珍惜。
寶媽們,請你不要去糾正孩子在語言使用上的錯誤,這十分重要。否則,孩子會因為害怕說錯而感到焦慮,甚至會出現結巴或者乾脆不肯說話的問題。如果孩子說話出了錯,你可以用正確的說法重述一遍他的話,但是,你不要特意強調孩子的錯處。
4.小小語言家,偏愛一些誇張的詞眼。
語言,是四歲孩子的最愛之一。他愛說話、愛韻文、喜歡說悄悄話,也喜歡唱歌,對了,甚至喜歡吼叫。他無處不在地用語言來刷他的存在感。
他常常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自說自話。他是他自封的講解員,也是他自己的聽眾。他熱愛詞句,喜歡隨時掛在嘴邊,也時常拿出來試著用用。有時,詞語組合令你捧腹大笑,有時,詞語組合的表達效果令人自嘆不如。他在用他的語言材料組建自己獨特的表達。
他喜歡把詞繞來繞去。他說"噼裡啪啦""嗚哩哇啦""聰明呱嗒"之類的話。他甚至還喜歡跟他的玩具說話,"你個傻乎乎的紅球""你個小笨笨積木"。
他特別喜歡"大"這個詞。這個詞很快就會被"很大""超大"代替。他喜歡誇大∶"跟山一樣高""五百萬年以前""有地球那麼長"。
讓孩子在一個較寬鬆的環境,讓孩子隨心所欲地表達,讓孩子與人交往過程中,不斷發現語言的規律並不斷地運用,讓孩子在語言敏感期時,突飛猛進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你有更好的點子與方法,歡迎共享。
你好,我是貓媽,一線老師,樂意分享教育教學內容,樂意分享家庭教育的育兒知識,希望能讓教學不再難,讓教育不再難。更多乾貨都在我的今日頭條號:貓媽聊教育。歡迎關注、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