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云:中庸之為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庸這種道德,應該算是最高境界了!可是人們卻很長時間缺乏它。在儒家思想裡,中庸是做事最高的德行,應該被人們珍惜和重視。想要堅守中庸之道,就興需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要走極端,也不要「不及」。
所謂「中庸」,就是「適時、適中」,在做事的時候做到不偏不倚。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人都需要適度地工作,不能好逸惡勞,當然也不能操勞過度,必須勞逸結合。
每個人都嚮往美味佳餚,但是不能吃得過多,多則傷脾胃,八分飽就好。這正是中醫提倡的饑飽相宜的道理,不食則飢,過飽則傷。
任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分寸。這個恰到好處的分寸就叫做「中」,偏離了這一分寸,就是「失中」。這樣做事絕不會達到最佳效果。
一天,子貢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師與商都是孔子的學生,就像子貢一樣。師,就是子張;商,就是子夏。孔子回答說:「師也過,商也不及。」意思是說子張這個人做事容易過頭,而子夏則常常跟不上。
子貢又接著問:「這麼說來,子張是不是要比子夏強一點呢?」孔子用了四個字回答,那就是「過猶不及」。
故事中,孔子並不認可子貢的想法,而是認為「過」與「不及」是一樣的。「不及」是沒有達到「中」,原因是過於拘謹和保守;而「過」則是超過了「中」,原因是過於放縱和激進。
兩者儘管趨向相反,但都沒有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都是偏離中道而走向極端的失中現象。「中庸」之所以得到孔子的認可,就是因為它反對的就是保守和偏激,強調的就是一個合理的「度」。
卞夫人是曹操的第二任正妻,深受曹操的喜愛。曹操每次外出徵戰,總會帶回很多戰利品,當然包括各種金銀首飾。每次曹操都讓卞夫人先挑。
按照常理,卞夫人應該選擇所有首飾之中最貴重最精緻的,因為每次都是她第一個挑選。但是卞夫人沒有按照常理來做,她每次都挑中等的飾品。
這讓曹操感到奇怪,一次問她:「難道你不喜歡首飾嗎?」卞夫人回答說:「作為女人,哪有不喜歡首飾的!」「那你為什麼不挑最漂亮的呢?」曹操更覺得奇怪。卞夫人回答說:「挑最好的便是貪婪,挑最差的便是虛偽,所以我挑中等的。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會發現卞夫人很會做事,既不過於貪婪,也不會假惺惺地顯露賢惠。正是因為她十分懂得中庸之道,才長期受到曹操的寵愛。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會認為做到不偏不倚很容易,似乎「中庸」就是折中而已——有上下而必有中,有左右而必有中,有前後而必有中。這實際上將「中」簡單化了。
走中庸路線,並不是凡事隨大流、和稀泥、不求進取、得過且過、雲裡霧裡地隱藏自己的觀點的折中之道,而是做事適度,考慮周全,凡事都懂得留有餘地。
例如,在工作當中,努力追求最佳業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能不顧一切追求完美,從而得罪同事和客戶;應該忠於上司,但是對其他人不能視若無物;待人應該謙和親切,不去挑撥是非,儘量和平相處,但是不能吃「和事兒佬」、「老好人」的態度,這會招人反感。
總之,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強調的是一種重要的做事原則,它是做事成功的保證。
做事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