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說起自己年幼時故事,小時候的他不愛學習並且十分調皮,有那麼幾次他將媽媽給他去學校食堂吃飯的錢,拿去偷偷買了零食。後來被爸爸發現了,他害怕極了,以為要被爸爸打一頓,可是他爸爸的做法讓他萬萬沒想到。
爸爸把他叫到身邊來,溫溫柔柔的問他:「你好好想一想,你這麼做到底對不對?」,聽完父親的話,他更是羞紅了臉,對自己的錯誤感到羞愧。此後,他犯錯的時候,他總是想起來爸爸的教誨,也讓他更加懂得了承擔自己的責任。
他就是在這次疫情中,我們最敬愛的鐘南山院士。鍾南山院士小時候接受的教育確實讓人意想不到,原來是父親這麼溫柔的教育方式教導出這麼優秀的鐘南山,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並反思,孩子犯錯的時候,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管教孩子前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思想方面,發火沒用的不少孩子都會形容家長生氣時像個獅子,面對發火的爸爸媽媽,孩子的心中必然被恐懼和緊張包圍著。這個時候對孩子的錯誤進行責備,孩子心裡更多是出於對父母威懾力的一種妥協,而不是對於錯誤的反省接受。
另外,經常受到父母發火打罵的孩子,內心受到的傷害會更大,也容易養成生氣對別人發脾氣的習慣。並且這對親子關係也有巨大的破壞力,家庭難以形成和諧輕鬆的氛圍。
情緒方面,要自我放鬆面對犯錯的孩子,網上一句調侃的自我安慰話語很是實用:這是親生的!這是親生的!這是親生的!
《親子溝通中父母情緒的調節》表示:情緒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於你對事件的看法。當孩子做錯一些讓家長特別生氣的事情時,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儘快讓自己的情緒恢復下來,可以做幾次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
行為方面,先離開現場深呼吸和自我暗示都無法讓自己的怒氣值降低,那麼就先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各自冷靜思考一下,等心情稍適,再和孩子進行溝通。要注意的是,要採取溫和冷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比較好。
理解每一個錯誤行為背後的意義
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多樣的一個四歲的小女孩,被媽媽拉去音樂廳去感受音樂的薰陶,小女孩對一名男高音的歌唱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全程看著這場精彩的演出。媽媽見此,也感到特別欣慰,女兒果然有音樂細胞的。
音樂會結束後,女兒問媽媽:「媽媽,剛才為什麼那個阿姨要這一直拿著棒子去嚇唬那個叔叔呢?叔叔還一直嚎叫啊!」媽媽聽完就傻了。孩子和大人雖然看著同樣的場景,可理解的意思卻大相逕庭。
孰能無過,請原諒孩子的過失我國古代教育學家孔子就曾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孩童,犯錯總是難免的。家長要懂得原諒孩子的錯誤並釋懷,切不可抓住孩子的錯誤一直不放,這容易導致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原諒孩子的過錯,不是說好不責備,而是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劈頭大罵,而是循循善誘讓孩子吸取教訓。需要補充一點,有時候孩子可能需要多接受幾次同樣錯誤的教訓才能長記性不犯。
給孩子指明道路,負責自己的錯誤
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後,他們往往不知道究竟怎麼做才能減少類似的問題。那麼家長除了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買單」,還要告訴他們今後怎麼做。
例如,不小心把碗打碎了,讓孩子自己收拾乾淨,也要讓孩子今後拿易碎的東西要小心一些;孩子和弟弟妹妹吵架,除了道歉,還要有一些彌補,可以把自己喜歡的零食和玩具分享給他們。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培養他們責任擔當的關鍵一步。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並給予支持
不是用手和皮帶去管教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了,而很多家長都容易忽視到對孩子自尊心的保護。很多時候當眾責罵或者揍一頓孩子,都會讓孩子很厭煩,這個時候的教育效果並不好,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教育孩子需要用頭腦和心去教育,這才適合今天的教育理念。
曾經看到一個父親因為孩子總是愛叫別人「豬頭」,而讓孩子在小區門口跪著舉著一個「豬頭」圖片,孩子把頭埋得很低,害怕路人的目光。可想而知,對孩子的心理會有多大的陰影傷害。
《正面管教》中尼爾森說:「當我們注意維護孩子尊嚴,他們更容易懂得他們的錯誤,這會激勵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萬萬不可破壞了孩子的自尊心,否則任何的教育都無效的。
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犯錯後的孩子內心並不會處於興奮狀態,大多數都是緊張害怕的,害怕爸爸媽媽生氣和責罵,甚至是挨揍。所以家長也要讓孩子從心底裡明白:爸爸媽媽永遠愛你,願意陪你一起改正錯誤。但是,一定要承擔起自己的錯誤。
要相信,心理上的支持會給孩子充分且巨大的力量去面對自己的錯誤,這樣孩子在今後如果犯錯,他的表現能夠更及時挽救自己的過錯,也更懂得減少錯誤行為的發生。
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家長們的處理方式,這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從孩子的行為可以看出各位家長們的教育質量。因此,要想孩子變得優秀,那麼作為家長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家長不需要害怕自己孩子犯錯,也無需限制孩子不犯錯,錯誤是學習的好教材,給予正確的引導,犯下的錯將會變成孩子成長路上的珍寶。慢慢用愛和道理澆灌自己的孩子,讓他們這顆小樹離陽光更近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