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喜樂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當孩子犯錯之後,一般家長會怎麼處理?可能有更多的家長都是,不管孩子犯什麼樣的錯,或者當下孩子出於怎樣的情緒,反正家長認為先教育後交流。其實這樣不僅讓孩子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還會把孩子的情緒逼到一個爆點。
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鍾南山教授挺身而出為國家奉獻一份力量,大家都表示鍾老的性格形成跟家庭教育脫不了關係。鍾南山曾經在採訪中說過自己犯錯,父親不會懲罰自己而是讓自己去反思。
可是事實上很少家長可以做到這麼平靜,其實低聲教育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還會讓孩子獲得一份反思和鍛鍊的機會。
「低聲教育"其實就是家長需要控制自己的說話方式,不要大聲對孩子進行教育,儘量用一種比較溫和的語氣跟孩子溝通。如果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是比較容易表現出暴躁的脾氣,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沒有意義的,孩子根本不會聽也不會服從,只會讓矛盾升級和孩子遠離父母,完全不接受家長的教育方式。
1.讓孩子情緒比較容易平復下來
很多孩子在某一個階段,他們的叛逆心理會特別強,不僅表現出總是發脾氣,還會對家長莫名的有一種牴觸的心理,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反而用比較強硬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地回敬家長。
家長應該用低聲教育對待孩子,讓孩子的牴觸底線會放輕鬆一些,可以讓親子溝通變得更加容易,而且會讓孩子的心情得到平緩的機會和空間,對於教育來說其實都是比較有效的。
2.有利於孩子成長期的性格培養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有會有些許的差距,家長不要用一種主觀的態度去衡量孩子的性格,大多數孩子的性格都是受父母的影響,如果孩子的情緒表現出來是大怒型,說明家長在平時的時候,對孩子也是這樣的態度。
如果孩子的性格是易怒暴躁型,大部分時候可能都會獲得同伴的遠離的,因為孩子都喜歡跟脾氣好的人相處,這其實是孩子的性格缺陷。
家長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儘量不要大聲說話,大聲不代表有理,其實更反映出一種沒禮貌,用大聲的談話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不尊重自己,同時會無形中控制著自己的情商,讓自己的情商變低,所以家長不妨採用低聲教育,讓孩子在一個柔和狀態下去溝通。
3.幫助孩子形成互相尊重的品性
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放低自己的音量,不要總是用一種大聲的態度教育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己想法和需要別人的尊重,低聲教育其實就是教會孩子怎麼去尊重別人。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孩子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無論用什麼的語氣和語調,對待孩子的意義都是一樣,其實不然,孩子的內心比大人還細膩,他們會因為家長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家長是否愛自己,所以家長應該重視自己的教育音量,多採用低聲教育,教育孩子在尊重別人的時候其實等於尊重自己。
1.聲音要降低態度要柔和
當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採用的音量降低一些的話,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因為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尊重自己,更像是一種溝通,如果大聲跟孩子交流則比較像是強制性的教育,低聲教育可以讓孩子可以放平心態去聽家長說,從而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去對抗父母。
2.提前準備要溝通的事情
很多家長跟孩子溝通都是很隨意的,有些比較重要的事情應該提前準備,這樣才可以跟孩子做最好的溝通,讓孩子明白到事情的嚴重性和自己的問題。
3.表達清楚獎罰分明制度
對待孩子可以使用獎罰分明制度,當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地給予孩子獎勵,如果孩子犯錯也會有相應的懲罰,這樣的方式比大聲訓斥孩子有效,孩子會更加明白是非對錯。
4.保護孩子感受和自尊心
家長應該時刻保護好孩子的內心感受,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當成發洩負能量的工具,讓孩子的自尊心在家長的教育中受損。
特別有些家長喜歡用棒棍教育的方式,孩子一犯錯就打就罵,直到孩子知道自己犯錯和保證以後不會犯錯,其實有效的溝通才是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教育方式,溝通時還要切記低聲不能太過於用嚴重的言語。
其實,在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用低聲教育,無非是想讓孩子的內心時刻保持平和,還有為孩子營造一種比較和諧融洽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會獲得更多家長的愛,他們也可以更加健康地成長。
共論育兒話題,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