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刻章「籤就業協議」,上淘寶網站購買就業協議,找超市老闆兩元錢蓋一個章子籤假就業協議。這成了今年不少應屆大學生解決自己就業問題的權變之策。而這些就業協議最終都會成為相關部門統計今年大學生就業率的依據。
部分畢業生面臨不交就業協議就不許參加論文答辯、不發畢業證學位證的壓力。而高校低就業率專業縮招、停招的政策壓力,則是個別院系逼著自己學生造假的外在動因。
假就業
蓋一個章收費2元錢。老闆透露,僅在5月底,經他蓋章的「靈活就業協議」就有兩百多份。
何光的就業協議是在6月9日晚籤的,就在他的宿舍。他和三十多名同學一起與南京一家並不存在的商貿公司籤了就業協議。這個協議蓋完章後當晚就交給了班長,然後交到輔導員那裡。
這家商貿公司的「老闆」就是何光自己。5月,在學校多次催促上交就業合同後,何光找到一家刻章子的公司,花了130元錢,打算偽造一份就業協議。
儘管刻章子花了130元,但實際上何光還小賺了一筆。每蓋一個章,他收了同學10元錢的手續費。
何光是江蘇某工科高校的大四學生。2013年春節過後,何光便開始找工作。3月,他在南京一家手機賣場找到了銷售的工作。幹了一個月後,工資低,不穩定的銷售職業讓從小在蘇南農村長大的何光覺得「活得沒有尊嚴」。4月份何光便開始準備公務員和銀行系統的考試,一連考了幾次,「一次筆試也沒過」擊碎了他關於「出人頭地」的任何設想。
河南鄭州黃河科技學院的大四學生林楠則直接從網上購買了一份就業協議。5月21日,她在淘寶上買到了一份杭州一家醫藥銷售公司的「就業協議」。
當天晚上,在外實習的林楠,突然接到班長發的飛信:當晚必須交靈活就業合同(與高校畢業生通用的「三方協議」不同,「普通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合同」明確註明,「此合同僅限於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使用」)。
林楠正在忐忑地琢磨如何造假時,班長告訴林楠,他的協議也是隨便找人蓋了個章,「學校才不管你去哪裡就業,就業協議書上只要有一個紅色的公章就可以了,不會調查的」。
林楠明白班長所說的「只要有一個紅色的公章」是什麼意思。這並不是她大學四年來的第一次造假,曾經的暑假實踐報告和實習證明,都是這麼弄出來的。
在淘寶上尋找出售「就業協議」的商戶,並不困難。林楠很快鎖定一家位於杭州市的淘寶網店。該店稱,可辦理實習證明、就業證明、失業證明等一切與蓋章有關的業務。在支付了100元費用後,她成為了一家醫藥銷售公司的客戶經理。最終,她的協議被按時交到了班長手裡。
洛陽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09級畢業生吳葉的就業協議,也是花了一百多元錢買來的。和林楠相比更省事就是從學校附近的一家超市買來的。
5月29日,吳葉去超市買零食,結帳的時候,抱著試試的態度問超市老闆能不能幫她「籤就業協議」。看著她抱著的一堆零食,老闆很爽快地為她蓋好了章。這一次買零食,一次便解決了三個人的就業。吳葉把自己兩個好友的協議,一塊央求老闆給籤了。
並不是所有的超市老闆都這麼沒有商業頭腦。開封某高校的大四學生公寓樓下的一家超市老闆,已經做「蓋章生意」好幾年了。公寓裡住著六千多大學生。由於平時代理繳話費業務,他便刻了一枚通信公司的印章,然後以每蓋一個章2元錢的價格收取費用。老闆透露,在5月底,經他蓋過章的「靈活就業協議」就有兩百多份。
西安理工大學電氣專業的畢業生王林是通過父親的關係解決了就業協議的。考研失利後,他準備再讀一年考西安交通大學本專業的研究生。大學四年他從來沒有考慮過工作的事情,因此他將要籤協議的事情告訴了家人。王林的父親曾經是名生意人,很快就幫王林蓋了陝西一家知名企業的公章。
四川農業大學09級畢業生李承則是以假「應徵入伍」的方法,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協議」問題。
2013年6月中旬,李承依然沒有找到單位來籤三方協議。他便到「大學生應徵網上平臺」報名,然後打出了兩份表格:《應徵畢業生預徵對象登記表》和《高校在校生應徵入伍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申請表》,填好後交給學院的負責人,告訴學校自己「解決就業問題了」。
「網上報名填了之後,不需要真的去入伍。不參加體檢就行了,學校和部隊也不會過問。」李承說。
李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畢業前,班裡35個同學,已經籤了三方協議的有七八個,讀研的也只有四五個,還有兩個是假應徵入伍的。其他的人最後去向,他並不知情。
被逼造假?
學生沒就業協議,別拿畢業證;學校就業率低,專業減招停招。
這是這些大學生們四年的最後一次造假。大二的時候,為了拿到5000元錢的國家勵志獎學金,家境富裕的王林到民政局偽造了貧困家庭證明;大四上學期,林楠外出打工賺錢,而並未按學校的要求去實習單位實習,偽造了全部的實習日誌。
但何光坦言,這一次自己找人刻章造假,也是被學校逼出來的無奈之舉。
從上大學起,每到畢業季,校園就流傳著「找不到工作不準畢業答辯」的說法。2013年6月流言成為現實。按照何光所在學校的規定,「如果在6月10日之前還沒有籤訂三方協議,就不能參加畢業論文答辯」。何光也想過抗拒,「我就是不交,看你能把我怎麼樣?真敢不讓我畢業?」但是一看到班裡三十多人的三方協議都蓋好章交了,何光最終選擇了忍耐和屈服,「胳膊扭不過大腿,我不能拿自己的前途賭博」。
何光不願求人,更不願讓家人知道自己上了4年大學「連個飯碗」都沒有,最終何光在網上聯繫了一家刻章公司,「自食其力」。
「沒有籤署就業協議不能答辯」的學校還包括西南科技大學。有學生告訴南方周末,學校給畢業論文輔導的老師們都下了任務指標,如果到答辯前,導師名下的學生按人頭沒有交夠已經籤訂好的三方協議,導師就要被罰款。該校的0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董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同學的導師就要求:如果沒有三方協議,論文和實習報告就無法通過。
王林、林楠、吳葉、李承等人所在的學校則是利用畢業證和學位證來要求學生籤訂就業協議。
李承告訴南方周末,三方協議、用人單位接收函、入伍證明,三者有其一,他們的畢業實習學分才能拿到,然後才能修滿學分畢業。李承正是以假「入伍證明」的方式取得了自己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王林、林楠、吳葉所在的學校更是直接,「沒有就業協議,就沒有畢業證、學位證」。
王林所在學校的石油特招子弟生們更是陷入了無法逾越的死循環。這些石油子弟們到單位報到時必須有畢業證和學位證才能正式籤約;而學校的規定是,必須有三方協議才能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所以,這些學生們為了兩全其美只能先用一個虛假的協議換回畢業證,然後再改派到實際工作的單位。
學校逼迫大學生就業大面積造假的背後是就業率與招生指標掛鈎的管理制度。
給各個就業率低的學校的警示意義是:在2013年青海省的高校招生中,有150個就業率不高的專業將被實行緩招、限招、停招。
2011年11月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2012年11月,教育部《關於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要加強就業狀況統計、分析和監測預警,把就業狀況作為「招生計劃制定、質量評估、經費投入、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調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連續兩年就業率較低的專業,除個別特殊專業外,應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2013年7月2日,南方周末分别致電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核實畢業生就業造假。兩校招生就業辦公室的負責人均予以否認。
「校方沒有這樣的規定,也有可能個別導師這樣要求。」西南科技大學招生辦副主任胡小俊說。
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電子商務系主任郭獻強告訴南方周末,面臨史上最難就業季,該校並沒有專門要求老師逼迫學生籤約,他所在的管理學院也沒有明說,「但是我知道有些系說過,必須把三方協議拿回來,不然不給發畢業證。」
郭獻強說,每個學校都有個就業率的問題,教育部會統計學校就業率。「就業率低的專業要取消招生資格,所以大家都想把就業率做高。我們學校就業率本來就不高,你再不要求學生做一些就業的協議,那就業率不就更低了嗎?」
「我們老師也只能發發牢騷。老師相對來說不願作假,但有些部門他在做這個事情,這個壓力主要來自校外。老師們傾向於來真的。」郭獻強說。
假就業知多少
不到一個月時間裡,該網店的業務成交量已達到20件。
並沒有具體的數字顯示今年的699萬畢業生中,到底有多少人籤署了假就業協議,但或可從提供假就業協議的商家這裡,從側面窺豹一斑。
在淘寶網上,至今依然有多個出售就業協議蓋章的網店,價格從80元到200元不等。南方周末與其中一家註冊地址顯示為廣州的網店店主取得了聯繫。在最近不到一個月時間裡,該網店的業務成交量已達到20件,店主還上傳了該公司的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以及組織機構代碼。
7月1日,南方周末從某高校就業網站上下載了一份明確註明僅限於統計畢業生就業情況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合同》,填好畢業生信息後發給對方。很快,就業合同的信息被逐項填滿並且加蓋有一家翻譯有限公司的公章,單位的註冊地址顯示為廣州市白雲區。
為了防止偽造「就業協議」,各個高校的就業協議上均有一欄用人單位的「聯繫電話」。這一欄要求必須填,以供學校電聯核實。而這些出售假就業協議的公司,可謂服務到家。7月2日上午,南方周末以學校就業辦老師的身份與合同上留下的人事部門聯繫人取得聯繫。報上合同畢業生的姓名和學校後,負責人稱該畢業生已到公司上班,「表現很優秀,每個月工資能發三千多塊錢」。
網店客服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該公司經常找大學生兼職翻譯外語,2013年5月份,很多兼職的大學生都希望公司能與其籤訂一個虛假的三方或靈活就業協議,否則他們就無法順利畢業。公司老闆發現了商機,便兼職在淘寶上開了網店。網店主要為畢業生提供實習證明蓋章和就業協議蓋章的業務,每份100元錢。根據交易記錄顯示開店至今的兩個月裡已售出62份。
做起籤協議兼職業務的還有一些勞務派遣公司。這些勞務派遣公司甚至將廣告做到了大學校園裡。廣州富禾勞務派遣公司便是眾多兼職籤協議的公司之一,這家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珠村某商務中心的公司自稱是一家集人力資源引進開發、勞務派遣、就業實習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單位。公司負責人李先生告訴南方周末,該公司和多所高校的畢業班都建立了合作關係。
該負責人說,該公司成立已有十多年了,和大學生籤虛假協議是這兩年的事情。如果籤協議的話,「單人次的話一份150元錢,人數多的話可以按100元一份」,並且也可以「負責配合學校後續的跟蹤抽查」。
經過一輪造假,並未給何光、李楠、王林、吳葉他們帶來什麼實際的影響。畢業之後,又回到了原點。7月2日這一天,感覺「沒有臉面回家」,何光留在南京郊區的一間陰暗、逼仄的出租屋裡,不斷地尋找招聘信息;未找到工作的李承回到了家,開心地和同伴們玩著網路遊戲;王林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在備考2014年的研究生考試。
而他們的母校,新的一輪招生宣傳已經開始。就像去年一樣。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