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彥明(荷蘭)●荷蘭閒園
把倫敦地圖攤在床上,尋找狄更斯的家。
小時候閱讀《奧列佛·特維斯特》、《戴維·科波菲爾》,看得茶不思飯不想,為孤兒奧列佛、戴維吞淚。後來,陸續讀過不少狄更斯的作品,如《雙城記》、《艱難時代》、《遠大前程》等,雖然沒能讀遍全部作品,但他文字中同情窮苦弱者、悲天憫人的胸懷,對我的成長產生極深的影響。
驚喜於狄更斯的家離我所住旅館不遠,步行5分鐘,我已輕易來到了倫敦道堤街(Doughty street)48號。街道僻靜,高大濃綠的樹木並列於兩旁人行道上,樹後維多利亞時代房子櫛比鱗次。一幢四層的建築物,細長門框髹著白漆,大門則為墨綠色漆,夾在一排古老的住宅中毫不起眼,正是狄更斯故居。狄更斯1837年婚後至1839年12月居住在此,雖僅兩年,卻是他在倫敦如今留存的唯一住處,1925年開放成為狄更斯博物館(The Charles Dickens Museum)。
大門緊閉,手指壓下門鈴那一刻,不免錯覺狄更斯還住在裡頭,應聲開門哩!進屋參觀原本的起居室、餐廳、書房、客廳、臥室、廚房、貯物間等,現在被設置成不同擺設的展示廳,陳列作者相關的書信、手稿、照片、出版書籍、劇場演出舞臺設計、戲服等。
最吸引我的是幾大書櫃內不同版本的狄更斯著作,從1847年的古老版本至現今,劃分年代序列保存。大多數書籍紙張、書皮早已變色,一本本緊挨靜靜地豎立在書格中。我親切地感受到作者曾是多麼充滿創造力、多麼勤奮地筆耕,出版商如何熱愛這位作家,而收藏家又是何等珍惜他的作品。無怪乎他在遺囑中能那麼坦然:不要為我建紀念碑、紀念堂或設立獎金,我的作品將足以使同胞記得我……幾年前我在荷蘭一個書展上,搜到一本荷語版硬殼燙金字封皮的狄更斯著作《狄更斯寫給青少年》,印刷與插圖精美細緻,保存完好,雖然沒印注出版年份,從購書人在扉頁上親筆寫下的1911年5月23日,判斷這書的歷史,毫不猶疑立刻買下珍藏。
同樣作為一個熱愛書寫的人,我在他曾使用過的書桌前佇立許久。這是一張沒有任何裝飾,平凡得不得了的小木頭桌子,就像中學生使用的普通書桌。正因這張書桌,我更深領會到作者樸實無華的創作心靈與胸懷。
在影片播放室裡,我坐下來觀賞了一部20分鐘影片,看過狄更斯從1812年至1870年58歲的一生。不論哪個年紀的狄更斯,影像都呈現他不同的帥氣與英挺。從影片清楚了他的「家族樹」,對其坎坷的童年、年輕時的奮鬥、身為作家的過程,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但也因此進入了他的婚姻生活與感情世界,這是我過去不曾涉及的部分。影片敘述了狄更斯的童年女玩伴、初戀女友;講他與妻子凱薩琳·霍格思生育10個兒女最後分居;說他愛上妻妹瑪莉,17歲姑娘心臟病突發死在他懷中,留給他畢生的傷痛;揭露他與演員凱倫·特南秘密的婚外情;更談小妻妹喬治娜對他及子女忠貞不渝的照拂,即使他與凱薩琳分離,她毅然選擇追隨狄更斯。紀念喬治娜對狄更斯的奉獻,博物館一間陳列室特別命名為「喬治娜·霍格思室」。
坐在狄更斯博物館小小的後院裡,有個小噴泉,沿著圍牆種了少許花草,陽光溫煦地照拂,我回想影片內容,心思複雜且矛盾。有些後悔看了影片,雖然因此更加了解狄更斯這個人,以及他某些作品人物的原型出處,但,我遺失掉了過去閱讀、欣賞他著作的那最純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