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家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丘彥明(荷蘭)●荷蘭閒園

把倫敦地圖攤在床上,尋找狄更斯的家。

小時候閱讀《奧列佛·特維斯特》、《戴維·科波菲爾》,看得茶不思飯不想,為孤兒奧列佛、戴維吞淚。後來,陸續讀過不少狄更斯的作品,如《雙城記》、《艱難時代》、《遠大前程》等,雖然沒能讀遍全部作品,但他文字中同情窮苦弱者、悲天憫人的胸懷,對我的成長產生極深的影響。

驚喜於狄更斯的家離我所住旅館不遠,步行5分鐘,我已輕易來到了倫敦道堤街(Doughty street)48號。街道僻靜,高大濃綠的樹木並列於兩旁人行道上,樹後維多利亞時代房子櫛比鱗次。一幢四層的建築物,細長門框髹著白漆,大門則為墨綠色漆,夾在一排古老的住宅中毫不起眼,正是狄更斯故居。狄更斯1837年婚後至1839年12月居住在此,雖僅兩年,卻是他在倫敦如今留存的唯一住處,1925年開放成為狄更斯博物館(The Charles Dickens Museum)。

大門緊閉,手指壓下門鈴那一刻,不免錯覺狄更斯還住在裡頭,應聲開門哩!進屋參觀原本的起居室、餐廳、書房、客廳、臥室、廚房、貯物間等,現在被設置成不同擺設的展示廳,陳列作者相關的書信、手稿、照片、出版書籍、劇場演出舞臺設計、戲服等。

最吸引我的是幾大書櫃內不同版本的狄更斯著作,從1847年的古老版本至現今,劃分年代序列保存。大多數書籍紙張、書皮早已變色,一本本緊挨靜靜地豎立在書格中。我親切地感受到作者曾是多麼充滿創造力、多麼勤奮地筆耕,出版商如何熱愛這位作家,而收藏家又是何等珍惜他的作品。無怪乎他在遺囑中能那麼坦然:不要為我建紀念碑、紀念堂或設立獎金,我的作品將足以使同胞記得我……幾年前我在荷蘭一個書展上,搜到一本荷語版硬殼燙金字封皮的狄更斯著作《狄更斯寫給青少年》,印刷與插圖精美細緻,保存完好,雖然沒印注出版年份,從購書人在扉頁上親筆寫下的1911年5月23日,判斷這書的歷史,毫不猶疑立刻買下珍藏。

同樣作為一個熱愛書寫的人,我在他曾使用過的書桌前佇立許久。這是一張沒有任何裝飾,平凡得不得了的小木頭桌子,就像中學生使用的普通書桌。正因這張書桌,我更深領會到作者樸實無華的創作心靈與胸懷。

在影片播放室裡,我坐下來觀賞了一部20分鐘影片,看過狄更斯從1812年至1870年58歲的一生。不論哪個年紀的狄更斯,影像都呈現他不同的帥氣與英挺。從影片清楚了他的「家族樹」,對其坎坷的童年、年輕時的奮鬥、身為作家的過程,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但也因此進入了他的婚姻生活與感情世界,這是我過去不曾涉及的部分。影片敘述了狄更斯的童年女玩伴、初戀女友;講他與妻子凱薩琳·霍格思生育10個兒女最後分居;說他愛上妻妹瑪莉,17歲姑娘心臟病突發死在他懷中,留給他畢生的傷痛;揭露他與演員凱倫·特南秘密的婚外情;更談小妻妹喬治娜對他及子女忠貞不渝的照拂,即使他與凱薩琳分離,她毅然選擇追隨狄更斯。紀念喬治娜對狄更斯的奉獻,博物館一間陳列室特別命名為「喬治娜·霍格思室」。

坐在狄更斯博物館小小的後院裡,有個小噴泉,沿著圍牆種了少許花草,陽光溫煦地照拂,我回想影片內容,心思複雜且矛盾。有些後悔看了影片,雖然因此更加了解狄更斯這個人,以及他某些作品人物的原型出處,但,我遺失掉了過去閱讀、欣賞他著作的那最純淨的心境。

相關焦點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恰如狄更斯時代的英國批評家對這部小說的評價,「英語世界裡最滑稽的小說」,本書的譯者林紓也一定深深嗅到了原著中嗆人的荒誕幽默感,因而捨棄了這本書讓國人一望不知所云的原名,而冠之以一個既切合主旨,又足以吸引同胞眼球的開門見山的書名《滑稽外史》。
  • 為什麼重讀狄更斯——專訪狄更斯評論家、翻譯家張玲
    三聯生活周刊:狄更斯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始於20世紀初林紓和魏易合作翻譯的狄更斯的5部長篇小說。作為當時的翻譯大家,林紓為什麼選擇了狄更斯?張玲:林紓的翻譯行為,應該說是在中國19世紀、20世紀之交,中國啟蒙改良運動的組成部分。
  • 狄更斯:時代的冷峻觀察者
    瑪麗去世5年後,年僅15歲的小妹喬治娜也進入這個家庭,她輔助情緒不太穩定的姐姐,成了狄更斯家的管家和支柱,打點家務,抄寫文稿,照料孩子們……她為此終生未嫁。狄更斯去世後,在遺產中留給喬治娜的饋贈是8000英鎊、所有珠寶及全部債券。
  • 閒逛者與「拾垃圾者」狄更斯
    雖然狄更斯的童工生涯只有半年左右的時間,但對他一生的影響卻是根本性的:在童年狄更斯的心底造成了強烈的被遺棄感,成為他一生揮之不去的恥辱和辛酸的回憶,以至於狄更斯從小就沉湎於街道閒逛,他的足跡踏遍倫敦的大街小巷,以至於街道成了他的家。
  • 狄更斯,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狄更斯的兩副面孔所呈現出的都是他對其所生活著的人間的深切關懷,無論是溫情或是陰森,其背後都是狄更斯對世界的關懷,僅憑這點,稱其「偉大」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在大英帝國向全世界耀武揚威的同時,無數的城市貧民正掙扎在溫飽線上,而狄更斯正是他們之中的一員。曾經,狄更斯家也富裕過,他的父親是一名國家公職人員,這讓狄更斯的幼年過得充實而富足。不過,父親耽於宴樂,不但將積蓄揮霍一空,還欠了一筆外債,最後因為債務問題而鋃鐺入獄,這使狄更斯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
  • 最好的禮貌是不要多管閒事——狄更斯語錄
    ——狄更斯 《雙城記》對於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但是對於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狄更斯 《雙城記》我有個原則:想到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徹底。——狄更斯 《遠大前程》機會不會上門來找人,只有人去找機會。
  • 從狄更斯的視角看1842年的美國
    1842年,年不到30歲的查爾斯·狄更斯第一次訪問美國時,他的名聲比他早。他的匹克威克報紙和《霧都孤兒》的成功,特別是那家老古董店,使他在美國廣受歡迎,美國人蜂擁而至地來看他。他週遊全國時,在城市和城鎮受到盛宴款待。他遇到了美國的技術進步,如運河和鐵路,甚至是一個兩者結合的系統。他乘舞臺、公共汽車、鐵路和輪船旅行。
  • 毛姆:查爾斯·狄更斯及其《大衛·科波菲爾》
    克魯家讓狄更斯家的兩個兒子受教育,還提供他們謀生方法。他們替約翰在海軍出納室找了份差事,他跟一位同事交上朋友,很快就娶其妹伊莉莎白·巴蘿為妻。有人形容約翰·狄更斯衣著考究,老在撥弄手錶上掛的一大串印章。他第二次欠債被捕是遭酒商控訴,可見他大概喜好美酒。打從他結婚開始,手頭兒就沒有寬裕過,只要有人傻乎乎願借錢給他,他隨時準備向人借錢。
  • 不合時宜的「訪華」者丨狄更斯與中國
    恰如狄更斯時代的英國批評家對這部小說的評價,「英語世界裡最滑稽的小說」,本書的譯者林紓也一定深深嗅到了原著中嗆人的荒誕幽默感,因而捨棄了這本書讓國人一望不知所云的原名,而冠之以一個既切合主旨,又足以吸引同胞眼球的開門見山的書名《滑稽外史》。
  • 狄更斯《雙城記》
    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一段很有名: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 沒有狄更斯的這本書,就沒有《小婦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狄更斯作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中國享有極高的地位。不過僅以「批判現實主義」來概括狄更斯是不夠的。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浪漫主義因素與現實主義因素是相互交融的,這無疑顯示了文學風格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狄更斯出身於小職員家庭,父親嗜酒成性且揮霍無度,結果負債纍纍,導致全家人被迫住進負債人監獄,當時狄更斯才十歲。狄更斯十一二歲便開始為家裡的生計操勞了。他先後當過皮鞋油作坊學徒、打包工、律師事務所抄寫員和報社見習記者等。
  • 狄更斯逝世150周年|「最偉大的膚淺小說家」
    1812年2月7日,英國樸次茅斯市約翰·狄更斯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查爾斯·狄更斯,他生得漂亮,有喜劇天賦,唯一的不足是身矮。在他最初的幾年裡,查爾斯的世界有兩件重大的事情:作為海軍小職員的父親帶領一家人四處躲避債務,蒸汽機、工業化以及大英帝國帶領狄更斯走向一個野心和樂觀的世界。
  • 免費領取|狄更斯名著,僅次於聖經的小說《聖誕頌歌》
    >  央廣主播衛東老師演播  《聖誕頌歌》中文版  讓孩子了解聖誕節的由來,  明白過聖誕節的意義,  更能讓他們懂得「家」的重要性  最值得分享的聖誕大禮  而這一切,在狄更斯的小說《聖誕頌歌》誕生之前都不存在。  聖誕節的起源是古羅馬人於12月下旬歡度「農神節」,而在1843年狄更斯出版小說《聖誕頌歌》的維多利亞時代,聖誕節並不為很多英國人所知。聖誕節的約定風俗,諸如家庭團聚、互換禮物、聖誕餐飲, 都是由這本書促成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狄更斯對霧都孤兒這一人物形象懷著極大的善意,他不惜為故事安排下一個相對俗套的大團圓結局,也要讓好人最終得到好報、惡人最終遭到報應。為什麼狄更斯如此偏愛奧利弗·崔斯特,其實原因很簡單:狄更斯正是那位霧都孤兒。
  • 世界名人史:起伏一生的現實作家,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
    文學大師狄更斯。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n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廣泛描寫了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金錢世界的種種罪惡,著名作品有《雙城記》《霧都孤兒》。狄更斯於1812年2月7日出生於英國樸資茅斯的波特西地區。
  • 告別狄更斯150年:他標立了職業寫作的尊嚴
    擅長表演的的狄更斯四處巡迴朗誦自己的故事,受到觀眾狂熱的歡迎。狄更斯在中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林紓和魏易聯袂翻譯的狄更斯小說。據不完全統計,在無聲電影的時代,狄更斯作品改編的電影就有約100個版本。時至今日,全世界大約有超過400部電影和電視劇受惠於狄更斯的原著。
  • 比起《神探夏洛克》,《狄更斯時代》更挑剔觀眾
    如果你不能從圖中精確的找出角色與查爾斯·狄更斯小說中的對應關係,《狄更斯時代》的觀影過程將會變得十分艱難——和《神探夏洛克》對於觀眾的挑剔不同,沒有閱讀過《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觀眾至少可以通過炫酷的鏡頭刺激腦內神經遞質分泌獲得興奮感,但如果沒有讀過狄更斯的著作,除了一頭霧水,觀眾什麼都得不到。
  •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說說狄更斯
    狄更斯的父親是名小職員,就職於海軍總務處,家庭常常入不敷出,經常負債,一家八個孩子,生活艱難。狄更斯九歲開始從師讀書,但是他受益最多的卻是他父親一堆從未讀過的書籍,包括《天方夜譚》、《堂吉訶德》。因債務舉家遷往倫敦,生活越發的艱苦了。1824年他父親終於被債主所迫而入獄,後來全家入獄,那時候狄更斯才十歲。
  • 崩壞3聖痕考據:批判之筆——狄更斯
    本欄目將會對聖痕的部分細節進行解析和考據,同時也藉機向大家科普一些背景知識~今天為各位帶來的是「狂熱藍調Δ」的適用聖痕,批判之筆套裝:狄更斯。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狄更斯從小痴迷戲劇,有強烈的表達欲,但因父親負債,狄更斯在11歲時不得不去黑鞋油作坊打工。後父親被捕入獄,狄更斯第一次親身接觸到監獄,監獄的形象也在他一生中投下了陰影。帶著成為「博學而受人尊敬」的人的夢想,狄更斯在父親出獄後進入威靈頓寄宿學校,但15歲時終因父親的財務危機而徹底退學,進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