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裕老師上肢密碼招生開始啦!——​肩關節夾擠症候群(二)

2021-02-22 運動醫學部落

上回為大家簡單介紹了肩關節的解剖構造和生物力學,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解讀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肩關節夾擠症候群,顧名思義,指的是肩關節的」某個東西」在做」某個動作」的時候,在」某個地方」被夾到,所以產生了疼痛。而某個動作通常是手高舉過肩時,所以說,一般會有肩關節夾擠症候群的人,常是從事手需要高舉過肩的運動或職業。

那到底是甚麼東西被夾到?

在哪裡夾到呢?!

肩關節夾擠的分類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主要有兩個分類:

-關節外夾擠(External Impingement),又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

-關節內夾擠(Internal Impingement)

● 關節外的夾擠(External Impingement)

1. 原發性關節外的夾擠,也就是肩峰下夾擠。

在肩峰下空間,這個空間除了有棘上肌,二頭肌長頭肌腱通過,還有肩峰下滑囊在這裡。

所以當這個空間變得狹窄的話,會使得肌腱及滑液囊受到壓迫,進而產生發炎、疼痛。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夾擠。

最後了解一下棘上肌的重要性,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可以把我們的肱骨頭往下帶(上文有提到),所以當他受傷時,會使得這個功能下降,進而使肩峰下空間變狹窄,狹窄後,又繼續夾到自己,不斷惡性循環。

2. 次發性關節外的夾擠

容易發生在35歲以下,常做過肩的動作的人。因為一直做出過肩的動作,會使得肱骨頭往前,使肩膀前側的穩定組織受到拉扯,造成細微的創傷,但即使是這樣微小的創傷,長時間下來會容易使肱骨頭往前位移。因為肱骨頭往前位移,需要旋轉肌群更出力來維持肱骨頭的穩定,久而久之,旋轉肌群容易產生疲勞,使得肱骨頭往前半脫位,造成次發性的夾擠。

3. 區分原發性或次發性:

原發性與次發性都會在肩膀前側有疼痛的情形,但次發性是因為肩關節不穩定,所造成往前夾擠,所以只要把肩關節往後復位,疼痛的情形便會減少。所以在治療上,都需要增加肩峰下空間,而次發性夾擠還需要增加關節的穩定度。

● 關節內夾擠(Internal Impingement):

在投球時,肩膀做出了極致的外轉、外展、與向後伸展,長時間下來,會使得旋轉肌群與上、後側關節唇、肱骨產生夾擠,但不一定有肩關節不穩定的情形。

造成肩關節夾擠的原因

● 外在因素:

一般來說,肩峰的形狀分為三種,由左到右分別是:

1. 平面

2. 弧面

3. 鉤狀

在最常見的是平面,也是肩峰下空間最大的情形;而第二種及第三種因為肩峰形狀關係,所以使得肩峰下空間變窄,因為這種先天因素,使得更容易產生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 內在因素:

1. 旋轉肌群本身的問題(Loss of rotator cuff):尤其是棘上肌,沒有辦法把肱骨頭往下拉,造成夾擠。

2. 後面關節囊太緊(Posterior capsular tightness):使得肱骨頭移動時往前往上跑,造成夾擠。

3. 關節囊的不穩(Shoulder instability):造成手在移動的時候,肱骨頭亂跑,造成夾擠。通常是前方關節囊不穩所造成。

● 姿勢不良:

姿勢不良也會造成肌肉不平衡,前面肌肉緊;後面肌肉鬆,使得肱骨頭被拉往前往上移動。

肩關節夾擠的症狀

會有疼痛弧的現象,手水平舉起來時,在60度到120度之間會產生疼痛,但過了就不會痛了。這個不是絕對,只是疼痛會在60度到120度最明顯,手再往上還是有可能夾擠產生疼痛。

未完待續

課程要點

1.肩關節之生物力學

2.肩胛是能之臨床應用(第一型夾擠及第三型內部夾擠)

3.收縮組織:肩袖病理與術後

4.非收縮組織:冰凍肩

5.肘與前臂之生物力學

6.內、外肘痛之生物力學

7.平行四邊形理論

8.腕關節之生物力學

9.腕屈曲與伸展障礙之臨床應用

10.腕部三角纖維軟骨損傷之臨床應用

11.拇指腕掌關節之病理及力學機制與臨床應用

12.神經性障礙之臨床應用

13.上肢密碼之整體運作

授課老師:

蔡永裕主任

· 臺灣澄清醫院 顧問

· 臺灣澄清醫院醫學教育研究部 主任

· 臺灣學善物理體系 總顧問

·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 兼任副教授

· 臺灣中山醫學大學 兼任副教授

· 陽明大學高等骨科治療學 臨床助理教授

·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臨床專委會 副主委

· 臺灣物理治療學會肌骨專家認證 召集人

· 世界華裔骨科康復治療專委會 副主委

課程時間: 2019年4月26-28日(三天課程)

課程地點:廣州市天河區

課程報名:

課程費用:3500元/人(如開發票需補10%稅金)

報名諮詢:

手機及微信:15913162040(黃老師)

BOMT 2.0

生物力學導向之骨科物理治療系列課程

1、神經張力手法(已結束)

(Neurodynamics Techniques)

2、呼吸與核心 (已結束)

(The Application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in Core Stability)

3、懸吊運動治療(已結束)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ports Training)

 4、脊柱側彎矯正訓練 (已結束)

(Physiotherapy Specific Exercise of Scoliosis)

5、腰椎骨盆生物力學療法 (已結束)

(Biomechanics Techniques of Lumbar-sacrum)

6、下肢密碼(已結束)

 (Code of Lower Extremity)

7、頸椎生物力學療法(已結束)

 (Biomechanics Techniques of Cervical Spine)

8、上肢密碼 (Code of Upper Extremity)

9、貼扎的藝術 (The Art of Taping Technique)

10、足踝生物力學

 (Vasyli Clinical Biomechanics of Foot and Ankle)

11、動作分析與糾正性訓練 

(Motion Analysis and Sensorimotor Training)

12、BOMT跑步損傷預防與管理

(BOMT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Running Injury)

 13、BOMT體系總結課程

(Summary of the BOMT Series)

推薦

頸椎矯正按摩保護充氣枕器(國產)

↓↓↓

相關焦點

  • BOMT上肢密碼肩痛課程招生開始啦!——肩關節夾擠症候群(二)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顧名思義,指的是肩關節的」某個東西」在做」某個動作」的時候,在」
  • 肩夾擠症候群--五十肩
    「肩夾擠症候群」最早在 1972 年由 Neer 提出1,是指在肩峰下空間的肌腱或滑囊被夾擠產生的肩膀疼痛。常見於需時常將手高舉過頭的運動或職業,如:遊泳、棒球、羽球和排球等,也會發生在長期姿勢不良的人身上。
  • HOLT-ORAM氏症候群
    病因學HOLT-ORAM氏症候群是一種不常見的症候群,但在全世界各個不同族群中卻都有個案被報告出來
  • 肩胛骨失衡與肩夾擠有何影響
    在我們動作啟動的時候,負責控制能力的肌群要在啟動的一瞬間就開始啟動(甚至在一些更深層的控制肌群會在動作開始前就開始收縮),並且伴隨著整個活動過程都要能維持收縮能力,讓整個動作過程中關節能在正確的軌跡下進行。
  • 亞斯伯格症候群
    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它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1]致病原因目前尚未清楚,但研究顯示,遺傳基因、生物化學、過濾性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時出現的一些問題,都可能是亞斯伯格症候群的致病原因。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發病率為0.7%,即平均每1000名新生嬰兒會有7名嬰兒是病患者。本病多見於男生,發病率約為女生的十倍。
  • 拿平板看視頻「練功」,手肘麻又痛……竟是肘隧道症候群,怎麼辦?
    醫師提醒,小心練出「肘隧道症候群」。目前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有助於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進而促進神經自我修復。圖片來源網絡1名高中二年級男同學,因為迷上武俠小說,只要宅在家的時間,就開始「練功」,將雙手肘撐在桌上,拿著平板電子書閱讀,一看就好幾個小時,小說看完了,功力沒大進,反而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
  • 避免開學症候群,優雅告別暑假
    他說:「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不重修這門數學課,還不是得要去修託福,我同學們就算沒重修,也跑去不同地方上課,大家都一樣,沒什麼好遺憾的啦!」對於他豁達中又帶點對自己身處學生身份的嘲諷,作為老師的我真是一邊欣賞他的真實,一邊又感到些許莞爾。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星期一症候群」是一種不需要病毒、細菌傳染的傳染病。通常一個同事生病,就會經由眼神、語言、及寫得很差勁的企劃書傳染給別人。星期一症候群其實是有改善的可能。方法之一就是星期六、星期日好好休息。何謂星期一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如同星期五亢進症,其實這兩種病是同一種病。
  • 彼得潘症候群結果是什麼
    核心提示:很多人對於彼得潘症候群並沒有太多的了解,這是人們在成長的一個過程中,受到了創傷或者是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懷疑,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與解答,最終產生了不願意長大的一種心理,主要是與社會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那麼彼得潘症候群的結果是什麼呢?
  • 港媒: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香港《亞洲周刊》11月24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香港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香港一些精英與組織站在暴徒一邊,背後是心理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同意犯罪者行為,並參與犯罪,成為文明的恥辱。這是犯罪心理學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源於1973年瑞典一宗銀行搶劫案,4名被劫持為人質的市民在被劫持6天後釋放,卻拒絕出庭指證劫匪,甚至為其辯護。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也是今天香港的情況。這是香港的悲哀,也是世界文明史的悲哀。最近香港幾家大學校長的表現,也被懷疑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獲得性學者症候群
    考試成績也好,課堂表現也厲害,老師和同學都能看出來,只可惜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比較短。他問我有沒有這方面的研究。這種腦袋被撞了之後短時間提高智商的事兒我是第一次聽說,沒見過相關的研究。我覺得這個很難研究。首先你不能做實驗,沒有人願意冒險故意去撞頭。而且持續時間短的話,等到研究者趕到現場,可能效應已經結束了。
  • 手臂振動病,雷諾氏症候群之認定參考指引
    雷諾氏症候群主要是需長時間使用振動工具或設備的工人,例如氣動鑽,吊裝錘,碎錘,鉚接工具,衝擊板手,路面破碎機,汽油動力鍊鋸,電動工具和砂輪,特別是底座磨床。任何振動工具,連續使用五分鐘後會使你感到手指刺痛或麻木感,就可能導致雷諾氏症候群。雷諾氏症候群也見於重複使用手指壓力的打字員和專業鋼琴演奏家。 手指血液循環不良是雷諾氏症候群最明顯的症狀。在工作、家中或壓力中,當手或全身暴露於冷環境,就會發生。
  • 緊張症候群
    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情緒經常會因為各種壓力而顯得緊張不安,而與情緒不穩定並發的失眠多夢、頭痛、腹脹、肢體浮腫等症狀,被合稱為「緊張症候群」。  自從9·11之後,美國幾乎人人都患上了或多或少的「緊張症候群」,恐怖襲擊和反恐也連續幾年都排名熱門詞彙前列。
  •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5個飲食錦囊抗疲勞
    很多人認為,工作太忙太累,只要多休息、睡久一點就恢復。事實上,疲勞經日積月累會形成「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但無法藉著睡眠消除,身體或精神上的勞動也會加速虛弱、肌肉疼痛、記憶力受損、注意力減退、睡眠障礙的速度。   營養師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發炎體質有關,建議平時多運動,且多攝取5大類食物,可幫助消除疲勞。
  •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
    什麼是「星期一症候群」就是星期五亢進症  這兩種病,其實是同一種病。事實上,還要細分的話,還可以分成「星期二認命症」、「星期三小亢進症」、「星期四等星期五症」等不同症候。這,才是為什麼叫做星期一症候「群」之所以叫做「群」的由來。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有時間性的精神疾病,一個星期來一次,一次接連持續四到五天(只要待在辦公室的時候就會犯病)。
  • 從影視劇走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緒會越發的清晰,強烈,所以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種種表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就好像打一棒子給個甜棗,很可能產生的不是怨恨,而是感激。02影視劇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人,二是對物。
  • 我們是否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個病被專家稱呼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近日,重慶一男子錢包被偷走,隨後,小偷將錢包內的證件送回。該男子在網上發帖感謝這名小偷,「我很感動,對你很敬佩。我要由衷地讚美你——你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高尚情操和職業素養的人。」重慶榮格心理諮詢所的專家指出「這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一隻羊,與狼討論被吃的方式是可悲的,同理可證:我們寬容(甚至縱容)小偷也是不對的。
  • 鮮活英語 「受氣包兒」症候群 The Doormat Syndrome
    小編在李老師指導下辛苦整理素材並編輯,未侵犯任何人的版權。如果看到有大段的英文就認為不是原創,置資料整理人幕後的選材、取捨和編輯的付出於不顧,實在有失偏頗。樂於分享知識的好老師不多見,一再惡意舉報,最終損害的是廣大學習者的利益。
  • 【推薦】妥瑞氏症候群:嗝嗝老師
    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 抽動是一種頻繁出現而無法抑制發作的運動性動作或發聲,常是一種突發、快速與重複的型式。抽動的類型包括有動作型抽動或發聲型抽動,而抽動是妥瑞氏症的主角。患有妥瑞氏症的病童曾有多種動作抽動及至少一種發聲抽動,此症狀最常在五到八歲,以臉部或眼睛的抽動開始,然後其他抽動繼續發展,包含肌肉動作及聲音。在專心做某件事情時,此類抽動常會短暫消失。後天環境的因素並不會引起妥瑞氏症,但遇到壓力、無聊、疲憊及緊張時會加重抽動的發生頻率及強度——百度百科。
  • 成長的煩惱,兔女郎學姐的思春期症候群到底象徵著什麼?
    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能引發「思春期症候群」事件,都是問題少女。動漫裡這麼介紹「思春期症候群」:這是在網絡上流傳,只會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神秘事件。「聽見某人的心聲」也好、「遇見某人的未來」也好 、「誰和誰的人格交換」也好,都是被稱為思春期症候群,是沒人相信的都市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