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掩蓋事實,澳媒開始一本正經造謠
用「張冠李戴」和「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澳媒是再恰當不過了。
澳大利亞《天空新聞》主持人克裡斯·史密斯在12月18日的電視節目中對中國話題造謠,他表示中國正在遭遇由於缺乏能源而導致的電力危機。在史密斯的謠言中,他以浙江省為例來佐證自己的「判斷」:「那裡有5700萬居民被告知只有在溫度降到三攝氏度以下才可以使用暖氣」。之後史密斯得意洋洋的嘲諷道,如今有70艘價值10億澳元的澳州煤炭運輸船就停在中國沿海,強調中國離不開澳洲煤炭,強行制裁中澳煤炭交易只會讓中國制裁失敗反噬自己。
浙江省的電力供應主要依靠熱電站
史密斯的謠言令浙江省群眾捧腹,被限制使用空調的只是浙江省的政府機關單位,而被限制的原因也並非是電力短缺,而是為了響應能源「雙控」和「減煤」工作的號召。浙江省機關單位限制使用空調,顯示出中國政府正在積極的貫徹關於限制全國碳排放量的承諾,表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正在為控制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積極努力。相比之下,史密斯沒有意識到,澳大利亞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一昧盲從美國並且缺乏擔當和作為。自從川普政府宣布推出《巴黎協定》以來,莫裡森就一直沒有在環境問題上發表自己的態度。2019-2020年澳大利亞爆發了全國性的火災和突發性的火山噴發,導致全球氣候控制壓力陡增,時至今日也沒有任何澳政府官員出面表態,澳政府對全球公共利益的程度漠視令人唏噓。
澳大利亞對於自己的煤炭擁有謎一樣的自信
澳大利亞在中澳煤炭貿易問題上有三次重大判斷失誤。第一次判斷失誤為低估了中國對於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和行動力。澳大利亞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依賴煤炭能源的歷史長達100多年,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做出舉動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然而中國的行動說明一切:在疫情背景下,中國毅然決然的貫徹對國際社會節能減排的承諾,大力提升新能源覆蓋面。第二次判斷失誤為錯誤的認為澳洲煤炭無可替代。澳大利亞生產煤炭的品質的確較高,但國際市場中可以替代澳洲煤炭的賣方依然存在——中國和印尼在日前已經達成協議,將從印尼採購煤炭。
中國已經同印度尼西亞達成合作協議
澳大利亞最重大的一次判斷失誤為錯認為中國對於煤炭能源安全問題沒有應對方案。中國在2016-2018年的工業生產相關的研究報告中就已經指出,鐵礦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的貿易安全同石油安全同等重要,中國已為保障大宗能源或者工業原材料的進口穩定性做出計劃。按照2019年中國煤炭工業的統計數據,我國2019年全年的煤炭供應整體十分寬鬆,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事實上,澳大利亞認為自己壟斷了中國鐵礦石和煤炭供應的幻想早已被打破。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和煤炭出口國家之一
澳大利亞名嘴的嘲諷從側面折射了澳大利亞對煤炭出口的重視程度極高。雖然澳洲煤炭工業從業者僅為5萬人,卻佔據了澳大利亞2017財年出口份額的75%。澳大利亞煤炭產業不單單是澳洲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更是澳大利亞日後從火災和疫情中走出來的關鍵倚仗。顯然,中國下達的對澳洲煤炭的禁令打在了澳大利亞的七寸上,如果澳大利亞不能迅速彌補中國留下的出口空檔,莫裡森政府的執政將受到財政因素的掣肘。
中國正迅速擺脫對澳大利亞的大宗商品依賴
現在的澳洲部分媒體著實有些「上頭」,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慌亂而不惜造謠生事。中國的制裁措施正在給莫裡森逐步施壓,同時也讓澳洲民眾看到了莫裡森的策略只會讓澳洲失去未來。莫裡森在近日的涉華發言中明顯改變了態度,可見對於莫裡森政府而言,只有用「制裁語言」才能讓他們聽得懂中國的宣言:任何損害中國利益和安全的行為,都將會受到反對和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