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就被長輩教育要懂禮貌,見人要打招呼、大的要讓小的......懂禮貌確實是一種良好品德,這樣的人在社會中也更受歡迎,但現在很多家長「曲解」了懂禮貌的含義,本來是好事,誰曾想卻給孩子帶來了深深的傷害。
我的朋友小李就是一位「嚴格」的父親,他平時經常要求兒子懂禮貌。家裡來其他小朋友時,好吃的永遠先給別人,即使是兒子正在玩的玩具,只要外人要,他都會要求孩子讓出來。
一次他兒子跟鄰居家的小孩起了衝突,小李走過去後沒問原因,只是指責兒子並讓他道歉。按小李的話說:「小孩子起爭執那一定是兩個人都有錯,為什麼不大度點先道歉?這樣才是有禮貌的表現」。後來小李的兒子還是乖乖道歉了,可我在孩子的眼神裡卻看到了失望和不甘。
懂禮貌的本質是好的,但有些家長刻意要求的「中國式禮貌」,其帶給孩子的危害可不止一點點。尤其下面這些「懂禮貌」的行為,父母一定要注意,別再沾沾自喜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大度、寬容也一直被我們譽為良好美德,因此大多數父母從小教育寶寶,一定要學會謙讓,大的一定要讓小的。但其實在孩子眼裡,自己未嘗不是小的呢?
把好吃的,好玩的先給弟弟妹妹沒問題,但如果自家孩子正在吃,正在玩,此時還要硬逼他們讓出來,很可能會傷到他們的自尊心,甚至影響親子關係。懂禮貌不等於委屈自己,如果孩子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日後很可能會變得沒主見,不敢為自己的利益去爭取,這樣在社會上是很辛苦的。
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應該出面調和,畢竟好吃的好玩的不只有一個,如果自家孩子此時也很想要,家長最好多考慮下他們的感受,選擇尊重他們,而不是強迫小孩讓出去。至於弟弟妹妹,可以準備其他有意思的東西,畢竟小寶寶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轉移的。
謙虛沒問題,但「過分」謙虛就要注意了。表妹和表妹夫都是很謙虛的人,他兩的小孩成績很好,是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但每次別人誇獎孩子的時候,表妹和表妹夫都很「謙虛」的說道:「她哪有那麼厲害,都是碰運氣而已,班上比她成績好的大有人在,不行啊,還是要多努力才可以」。誰知到了後面,表妹家孩子的成績下滑非常厲害,人也變得不愛說話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和認同,如果你想鞭策小孩,不表揚就算了,但不能不認同,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甚至自我否定,變得消極怠慢。而且,適當的鼓勵不會讓孩子驕傲,有時候還會成為動力,所以家長們又何必「閉口不說」呢?
開頭說的朋友小李就是這樣的家長,永遠要求自家孩子先道歉,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跟小李一樣,這樣不問原因,只是一味讓小孩道歉的行為,很可能會讓孩子日後養成「討好型人格」,當他們處在一個集體中時,容易迎合,希望大家都喜歡自己,而忽略了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所以建議家長遇到小孩爭執時,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原因,誰有錯在先誰先道歉,分不清楚的話,兩個小朋友可以一起道歉,讓孩子真正懂得道歉的意義。
還是那句話,懂禮貌是好事,但凡事都要把握分寸,父母首先要分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禮貌」,在「禮貌」和孩子內心想法上,其重要性是不分上下的,關鍵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家長們可要好好把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