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2020-12-22 歷史國學教堂

在佛教的發展之中,滿天諸佛菩薩雖然功德無量,但已有許多代表人物為眾生曾做出過巨大貢獻,今天便來介紹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

烏樞沙摩明王與金剛夜叉有同體異體之論,同體之說,則以烏樞沙摩明王為五大明王之一。其本地另有釋迦、普賢、不動、金剛手等異說。此尊具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故佛教界置於廁中祭祀。

此尊又作烏芻沙摩明王、烏芻瑟摩明王,意譯為不潔淨、除穢焚燒、穢惡。為密教與禪宗寺院中所安置的忿怒尊之一。又稱穢跡金剛、受觸金剛、火頭金剛、不壞金剛、不淨金剛、廁神,即北方羯磨部之教令輪身。

此尊以深淨大悲,不避穢觸,以大威光,猶如勐火,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故亦稱除穢金剛。其形呈忿怒相,由諸毛孔流出火焰,四臂具足,右手執劍,下手持索,左手持棒,下手持三股叉,一一器杖皆起火焰;佛經有載,則非忿怒之形,四臂之器杖亦有別。此外,餘經所載,更有異形。

依佛經中所說,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三千大千世界有無量百千萬眾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大家因佛陀入滅而哽咽啼泣悲惱,還有無量的諸天大眾及釋提桓因等也都來供養佛陀。

這時只有螺髻梵王一人不來供養佛,而且與千萬億眾的天女共相欲樂。 於是百千眾的咒仙前往收服螺髻梵王,結果百千眾的咒仙去到螺髻梵王處,見到外圍都以種種不淨汙穢物作為「城塹」,眾咒仙們見此汙穢物,各各犯咒而死。

大眾從未見過這事,於是又改驅策無量的金剛聖眾持咒而往,結果七天之中,也沒有一位金剛聖眾能將螺髻梵王給降伏。大眾見此情形,更加感到悲哀,而同說偈言:苦哉大聖尊,涅槃何太速?諸天猶決定,無人追喚得。痛哉天中天,涅槃如火滅。

說完偈誦後,大眾皆泣不成聲。此時佛陀憐愍大眾,即以神力,從佛的左心化現出一尊「穢跡金剛」,金剛力士立刻在眾中從座而起說:「我有大神咒,能取彼螺髻梵王」。

說完後,穢跡金剛即顯現大神通,三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動,天宮、龍宮及諸鬼神宮殿全都被金剛神力給摧伏崩落。然後騰空前往螺髻梵王住處後用手指一指,所有的「醜穢不淨」立刻變為清淨大地!

穢跡金剛對螺髻梵王說:「你這大愚痴,佛陀欲入涅槃,你為何不去瞻仰佛陀?還與天女在此欲樂?」說完後,穢跡金剛以「金剛」之力,用指一指,螺髻梵王當下情慾消除、穢垢皆淨,隨即發菩提心與穢跡金剛同回佛涅槃之處。

於是大眾都讚嘆:「穢跡金剛大力士,如何才有如是的大神力,能將螺髻梵王縛禁而來至於此?」穢跡金剛即說:「若有世間眾生,被諸天惡魔一切外道所惱亂者,但誦我咒十萬遍,我自現身,令一切有情,隨意滿足,永離貧窮,常令安樂」。

念此咒之前要先發大願,內容如下:南無我本師釋迦牟尼佛,於如來滅後,受持此咒,誓度群生,令佛法不滅,久住於世。說完這個願文後,穢跡金剛就說了「大圓滿陀羅尼神咒穢跡真言」。

以上是穢跡金剛示現的緣起,螺髻梵王后來被佛陀授記名為「清淨光明佛」,而穢跡金剛亦名為「大權力士神王佛」。

凡持誦此明王之神咒者,可得甚大功德,不但可以得到除病,敬愛,避難,受福,智慧,富貴,敵伏等大利益,更可防禦枯木精,惡鬼,毒蛇等諸障礙,以上十法稱為神變十大秘法。

釋迦牟尼住世時,本不提倡巧立文字而度化眾生的方式。雖也起言語而說法,但都是暫時先「立」之,而後再「破」之,生怕眾生因執著於語言文字上的一經、一法而不能了達法性本來,所以在經典中描繪其涅槃後僅化身為「咒音」續留人間,度化眾生。

依佛經描述,螺髻梵王「以穢破法」,但穢跡金剛偏偏不怕汙穢而降伏之,表明此尊所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淨」本性,也象徵佛陀所闡述之佛法真意。眾生「迷而不覺」,貪著「清淨」境界,所以心隨境轉;諸佛「覺而不迷」,於一切相而不執取,故而心能轉境。

修持此法者,應受三皈八戒或菩薩戒,要發本尊護法度生的誓願,還要以菩提心、清淨心、慈悲心持咒,如此方能發揮此咒真正的威神力。

好了,佛教:烏樞沙摩明王,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就為大家分享到此,望大家以此尊為戒,切莫嫌棄那些生活中的髒事,爛事,需知越是困境處越能砥礪心智,不經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

相關焦點

  • 佛教:十大明王,乃十大諸佛菩薩化身,各有寓意,不妨一覽
    是煩惱即菩提「愛欲貪染即淨菩提心」的象徵。大愛欲即大薩埵之三昧示現。此尊於一切法中,獨稱最勝為五部諸尊之上首。愛染明王能滅無量罪,並卻萬惡,速成百千事,悉滿眾願,凡所求疾速靈驗。其威德殊勝,雖眾星亦不能奪其光芒。更加寶瓶能吐珍寶俱足能滿一切願。梵天帝釋亦受此尊教敕而分禍福,七曜九執向來司掌人間禍福榮衰,亦順本尊之威勢,不敢有所違逆。
  • 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
    在佛教的滿天神佛之中,除了有救世渡人的諸佛菩薩,亦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明王,今天便為大家介紹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大威德明王是西方蓮花部的教令輪身,此憤怒身是降伏魔尊,也是佛教蓮花部的辦事明王,以如意寶棒為其三昧耶形
  • 什麼是明王?五大明王和八大明王?
    明王又稱為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 明,即破除愚昧的智悲光明,一般即指真言陀羅尼。此外,明王有二種意義:一為一般所習稱的明王諸尊,一為真言陀羅尼之王,如佛頂一字直言為佛部的明王。明王諸尊是佛陀如來為教化難以調伏的眾生而示現忿怒相,具有能摧破各種障難的威力。也是佛陀的三種輪身之一,由如來大智所顯現的教令輪身。《大日經琉》卷五中說:「於下方西北隅際,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首戴寶冠,持五股金剛印,瞻仰毗盧遮那,如請受教敕之狀。
  • 法豐法師禪觀人體內寄居之隱性眾生
    心還清淨除差。95種魔眾、鬼神進入人身,攝持、控制人的心神,令人貪嗔痴增長,懈怠退轉,或狂妄自大,生諸疾病。如果能夠以明咒咒水,水入腹中,諸魔鬼神等離開人身,心還清淨,鬼病痊癒。心還清淨,和法豐法師所言一樣,人的很多妄想、昏沉,未必就是你自己的,可能是來自體內的眾生。妙心師兄平常觀察人體,和師父所觀類似,種種眾生聚集患者身體中。
  • 世界上最神秘的數字「七」,在佛教中竟如此重要……
    7.欲垢、見垢、疑垢、慢垢、垢、隨眠垢、垢,謂之七垢。8.喜、怒、哀、樂、愛、惡、欲,謂之七情。9.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謂之七苦。藥草喻 《藥草品》中說譬喻佛之教法如雨水,眾生之機類如草木,佛教之雨,普遍滋潤一切眾生,令其背塵合覺,返璞歸真;四、化城喻 化城即一時化作之城郭,佛欲使一切眾生都到達大乘至極的佛果,然而路途遙遠,眾生難以到達,所以先跟他們說小乘的涅槃,以讓他們先得到這種涅槃,暫時休息,然後繼續前行;五、衣珠喻 《授記品》中說佛性譬如人衣中之寶珠
  • 佛教的八大明王是哪八位,你知道嗎?
    佛教中「明王」中的「明」,有光明普照之意。「明王」的作用,是藉助佛的無上智慧摧毀眾生的無明煩惱。佛教之中,有著名的「八大明王」。據《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中記載,其實八大明王,乃是八大菩薩所化現。
  • 【黑暗選修課】流血的烏樞沙摩明王
    你點點頭說,有過,有時候在某個地方突然覺得周圍安靜下來,然後就會覺得說不出來的心慌。  沒錯,而且不僅僅是因為這份安靜,還因為這間房間本身。想像一下:不計其數的佛像堆放在四周,有大有小且沒有一尊是完整的,全都是未完成的失敗之作,仔細分辨雕工的話就能看出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有的雙腿只到膝蓋,有的只有一隻手,有些沒有五官,有的根本沒有頭。
  • 佛教:尊勝佛母,能去除一切煩惱業障,能除滅百千劫中一切罪業
    人生在世,學習任何宗教的文化,首先便要從其歷史文化開始著手,正如佛教學說,若是了解得不夠全面,那麼燒香拜佛亦會鬧笑話,所以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尊勝佛母,能增長壽命福慧,消除無始以來一切罪業,免除一切兇災:尊勝佛母簡稱尊勝母,乃是佛教之中的長壽三尊之一
  • 佛教:貪嗔痴有一樣,都不能除煩惱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我們不管有多少煩惱,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是由貪嗔痴所產生,貪嗔痴就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本,放下貪嗔痴,就能得當下自在了。痴是指妄動分別心,它緣起於無明,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識,貪與痴儘管也帶惡行,但有時候是無記行,無記行在不用心的時候,就是非善非惡。而嗔心一發就是惡,「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愚痴是貪嗔痴三毒的根。如果妳斷除了內心的無明愚痴,貪心自然就會無影無蹤。若沒有了貪心,嗔恨心也就沒有了。
  • 京都一乘院舉行不動明王灌頂法會
    是修行者所住之處。無有魔事及諸鬼難等。」 關於灌頂的作用,《慧燈之光》中說:「灌頂的梵文發音為『啊布肯扎』,其含義有兩種:一是灌輸,本身佛性並不需要外界的灌輸,因為原本就是存在的。但從表面上看,通過灌頂還是灌輸了一種力量,從而激活了如來藏本性;二是摧毀,斷除、破除、摧毀我們的貪嗔痴等障礙。」
  • 《佛教三字經》I 法界生起、證道成佛、啟教傳道、集結三藏
    佛教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即因緣所合,沒有獨立的體性,所以叫空。色,是指一種有形體相狀的存在,與心念思維相對,相當於物質的概念。佛教認為,空與色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並非截然對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與色的分別乃是眾生的「無明」而升起。情器:情,全稱有情,眾生的通稱。因眾生有情見心識,故名。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此外,禪宗則以牛來比喻眾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圖,即以牧牛為主題來代表修行的十種境界。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馬陰藏相,又稱作陰馬藏相、馬王隱藏相,這個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經超越男女之間的欲望,而現馬陰藏相。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
  • 清明以及有災劫為什麼要做燒供,什麼是燒供
    火元素在印度哲學中是最極清淨之法,能淨化一切汙染、汙穢,故密宗有火輪觀,猶如劫火,可以焚燒三界之業障。不僅在佛教,於其他宗教,亦認可火元素是溝通法界的重要媒介,如在薩滿教與巫覡宗教中,火被視為清除邪惡與厄運的道具。火是人神之間的中介,供物要通過火通予神,祭祀時能把祭品傳送給諸神,之後密宗護摩儀式也與此有關。
  • 佛教「眾生」概念及其生態倫理意義——林偉
    一、佛教關於「眾生」的基本思想「眾生」的梵文是sattva;音譯為薩埵,《梵漢大詞典》解釋為「有」、「存在」、「實在」;在佛教經典中sattva被譯成「眾生」、「有情」。它在佛教的一般意義上指的是具無明煩惱,流轉生死於迷界的凡夫,包括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和天這些三界六道的有情識之生物,也稱作六道眾生。這裡的「情識」指的是情感與意識。
  • 所知障與煩惱習氣種子
    煩惱障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當中,如來說:「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煩惱障的斷除,是因為過去一向薰習「確實有蘊處界人我的存在」的邪見,已經加以斷除,因此證得了人無我,也就是實證眾生是五蘊的假合,其中沒有真實的我存在,舍壽的時候滅除了七轉識,然後證入了無餘涅槃。煩惱障所修證的菩提果,都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人我上面。
  • 海濤法師:念百字明咒,能淨除累劫累世失戒、破戒,乃至語言的障礙
    【念百字明咒,能淨除累劫累世失戒、破戒,乃至語言的障礙】⚜海濤法師慈悲開示 :弘法日期:2019年2月5日 弘法地點:板橋悲願寺《無垢懺悔續》中說:「百字明是一切善逝的智慧精華,能夠淨除所有的失戒與分別念的罪障,稱為一切懺悔之王。若一次唸誦一百零八遍,則可酬補一切所失之戒,將從三惡趣中獲得解脫。所以各位,你會念長咒,有時間就念長咒,沒時間至少念「唵 班扎 薩埵 吽」108遍,如此就能淨除累劫累世失戒、破戒,乃至語言的障礙。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今就其本義,略述兩點:一、婆伽婆是巧分別:佛能善巧分別諸法相,即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無不徹底通達,了了明達,雖說一切法相,而不違第一義諦,所以稱為巧分別;二、能破:眾生無始以來,受了根本無明以及煩惱的蒙蔽與纏縛,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和自由。唯有佛徹底斷盡一切無明煩惱,真正獲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尊稱佛為婆伽婆。婆伽婆不是佛教獨有的稱號,印度的外道也把他們的祖師稱為婆伽婆。
  •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詩人現身說法,斥責修道長生是妄見。詩人認為體悟佛法,才是正途。詩人將自己對佛心禪意的體悟,寫入作品。那就是世間的一切,有生必有滅的規律。人生的愛恨情仇、生老病死,都是無法改變。愚痴的人們還在迷信道家的長生之術,這就是妄見。詩人認為求仙問道,不如體悟真如本性。篤信佛教才能從根本上解除人生之苦。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密宗祖庭西安大興善寺傳授「密法四度加行之護摩法」法會圓滿
    護摩是火祭法、供物焚於火中、以之供養諸聖賢(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大興善寺)大興善寺方丈寬旭阿闍梨分別於5月1日晚、2日上午兩次登護摩壇為已經完成四度加行中胎藏界法的百餘位法子們傳授「護摩法」,這是密宗祖庭首次傳授護摩法。傳法結束後,寬旭阿闍梨對放棄五一假期而專程趕來參加傳法的法師與居士,為修持密法所做出諸多努力表示讚嘆。同時也希望大家發大菩提心,認真修法,深入理趣,為密法的弘傳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