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佳節「中秋節」,據說全年的月亮就是八月十五、八月十六最圓,寓意「團團圓圓」,所以到了這一天,客居外鄉者儘可能回鄉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傳說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以及以前拜月的習俗和后羿夫妻有很大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后羿忙於工作,把西王母給的成仙藥放在家裡,又出去找太陽幹架,把嫦娥冷落了,嫦娥擔心藥過期了,就自己嗑了一顆,覺得不過癮,把后羿的那一顆順帶著嗑掉了,於是嫦娥就飄了,飄到月亮的時候被桂花樹纏住了,只好留在月亮上,因為月亮上有永遠用不完的木頭,就蓋了屋叫廣寒宮。
這一天是八月十五,嫦娥飄了的時候,后羿已經到家了,就差一步就能抓到嫦娥,又不能用弓箭射下來,可惜啊!眼睜睜看著嫦娥膨脹飄了, 以後這個投身工作的大好青年,每到八月十五這天都會通過看月亮的方式來思念嫦娥。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以訛傳訛,最後發展成團圓節了,有了吃月餅、賞明月、拜月亮的傳統。
多麼動人的傳說啊!然而……
這一切和徽州好像沒什麼關係,徽州的中秋節卻是另一番樣子的。
在目連戲《金打鐵,銀打鐵》中有詞:「打鐵打到八月八,八月中秋殺胡韃」。
原來是元朝中後期,蒙族統治中原已進入腐敗衰落時期,為鞏固統治地位,各地加強了控制和搜刮。每五戶供養一個「韃子」,養瘦者五戶株連受罰。逢有迎新嫁娶,新娘首夜受其凌辱,這才有了拋棄或者殺死第一胎的惡習。
韃子為防百姓謀反,每五戶公用一把菜刀,刀柄用鏈條連著不可帶走(和商店的筆記本很像啊)。上欺下壓,百姓苦不堪言,同仇敵愾,決心要殺「韃子」。後選定中秋之日,將月餅正面貼上一紙,內有「殺」字,串聯千家萬戶,喚起民眾,一夜之間將蒙古撻子殺盡。
百姓揚眉吐氣,為慶賀這一壯舉,每年中秋節,全村百姓分宗族嬉香龍,場面壯觀。家家吃月餅,風俗至今依存。
據霞坑鎮洪琴村汪銀根留下的資料,八月中秋嬉香龍是霞坑洪琴的傳統習俗。中秋這天,全村以「支」或「份」出動人手,用稻草綑紮製作香龍,長數十米或百餘米不等。
龍頭號用彩燈、彩紙裝飾。入夜,龍身遍插棒香,配備大鑼大鼓,煙花爆竹。每年必選兩名年歲高且德高望重的長者撐燈籠。
燈籠正面一般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等表達民情民意的字,在香龍前引路。
數條巨型火龍遍遊村中街巷。到了大場所,條條火龍騰空而起,形態萬變,快速翻動,有翻江倒海之勢,展現了龍威。人們盡情戲耍至深夜才「化龍」焚燒於村外。凡參與者吃「菜粥」或「月餅」。
富竭鎮仁裡村程榮華留下的資料,展現了歷史上富竭中秋的情況。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日,子女要拿魚、肉、酒、月餅等禮品去看望父母,晚上和父母聚餐。民間所謂「早端午,晚中秋」。中秋吃月餅,寓全家團圓之意,月餅下面有一墊紙,是元末殺韃子的暗號,一直流傳至今。
過去,仁裡中秋晚上要嬉草龍、打拍步。嬉草龍就是用稻草紮成長龍草龍身上插上點燃的香,程鄭兩姓各嬉各的,每年都按一定路線嬉,最後到大坦上打轉。嬉龍時,前有鑼鼓開道,後跟著一群打拍步的小孩。打拍步就是把稻草編成辮子,浸過水,在石頭上打,發出啪啪的響聲,以壯龍威。沿途,村民不斷上香。
翻看《歙縣誌》,可以找到一些地方以前是怎麼過中秋的,貌似和月亮關係不大,即便有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八月十五當天,月亮夠大夠亮,照耀大地,方便百姓開展各項活動。
諺雲早端午宴中秋,故中秋俗重晚宴,宴後吃月餅和賞月。村族以稻草扎草龍嬉舞於村衢,龍身遍插香火,一人叉一小南瓜,瓜上插香火,謂龍珠在前引路。後有兒童若干人各執稻草編之辮鞭地,謂鞭韃子。草龍嬉舞時鑼鼓炮竹喧天,利市彩紙漫天飛撒。每舞到一家門口即喊:「龍來,龍來,四季發財!龍到有福,買田做屋!」各戶放炮竹獻供以應,又將點燃之香插入草龍身,每家每戶舞到後出村,推草龍於河而散。昔時是夜還興月下遊,謂走月亮,除百病。又興摸秋,即於深夜潛入別家田園,摸摘瓜果回家以趨吉。
民國前,富堨村中秋節行拖缸片、摸秋。好像街口以前也有拖缸片。
上豐鄉、深渡鎮八月中秋是要嬉草龍的,不知道和香龍有什麼不同,據我所知過年時節,深渡的龍要在河灘戲耍,中秋是不是也在河灘戲耍呢?
柔川中秋前後演觀音會戲。
長陔八月中秋舞香火草龍、舞麒麟。
定潭八月中秋嬉草龍,後跟四名鞭稻草辮者,不稱「鞭韃子」(聰明啊),而稱「打包袱」,邊鞭邊贊:「八月中秋打包袱,越打五穀就越熟」
七賢中秋舞草龍,舞至「拜拜樹」前(村中古樹),拋入河中,就衝扔了這一點,獨樹一幟啊!很多地方的草龍是要回收再用的!
磻溪舊俗,中秋節興「打百步」,亦稱「打發財」,用稻草編成草辮,辮梢扎一五寸長樹段,男丁們執之邊走邊鞭打路面。
江村中秋夜於社壇演傀儡戲,十六日奉溫元帥像巡村,所謂「都天祭」。但是又有記載明末清初,傀儡戲傳入歙縣,而且活動普遍。《橙陽散志》載:「中秋夜,民演傀儡戲於社壇,用報秋成,沿為鄉例。今鮮其技,遂止」,晚清時傀儡戲已漸少漸止。不知道江村這個傀儡戲是不是和消失的傀儡戲同根同源?
看了這麼多資料,原來小時候課本上的中秋三寶「賞月、拜月、月餅」和差距現實這大,如果說課本上是賣家秀,統一了規格,那生活就是買家秀,呈現的如此豐富多彩,或者如文中所言「八月中秋打包袱,越打五穀就越熟」,這更符合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的思想,才是中秋的本來面目。
其實,無論中秋的來歷是什麼,老百姓期待國家興盛,家庭團圓的美好願望是統一的,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自己的家鄉有哪些中秋習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