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中秋節竟然和嫦娥沒有什麼關係

2020-12-22 新安雜談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佳節「中秋節」,據說全年的月亮就是八月十五、八月十六最圓,寓意「團團圓圓」,所以到了這一天,客居外鄉者儘可能回鄉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傳說中秋節吃月餅、賞月,以及以前拜月的習俗和后羿夫妻有很大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后羿忙於工作,把西王母給的成仙藥放在家裡,又出去找太陽幹架,把嫦娥冷落了,嫦娥擔心藥過期了,就自己嗑了一顆,覺得不過癮,把后羿的那一顆順帶著嗑掉了,於是嫦娥就飄了,飄到月亮的時候被桂花樹纏住了,只好留在月亮上,因為月亮上有永遠用不完的木頭,就蓋了屋叫廣寒宮。

這一天是八月十五,嫦娥飄了的時候,后羿已經到家了,就差一步就能抓到嫦娥,又不能用弓箭射下來,可惜啊!眼睜睜看著嫦娥膨脹飄了, 以後這個投身工作的大好青年,每到八月十五這天都會通過看月亮的方式來思念嫦娥。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以訛傳訛,最後發展成團圓節了,有了吃月餅、賞明月、拜月亮的傳統。

多麼動人的傳說啊!然而……

這一切和徽州好像沒什麼關係,徽州的中秋節卻是另一番樣子的。

在目連戲《金打鐵,銀打鐵》中有詞:「打鐵打到八月八,八月中秋殺胡韃」。

原來是元朝中後期,蒙族統治中原已進入腐敗衰落時期,為鞏固統治地位,各地加強了控制和搜刮。每五戶供養一個「韃子」,養瘦者五戶株連受罰。逢有迎新嫁娶,新娘首夜受其凌辱,這才有了拋棄或者殺死第一胎的惡習。

韃子為防百姓謀反,每五戶公用一把菜刀,刀柄用鏈條連著不可帶走(和商店的筆記本很像啊)。上欺下壓,百姓苦不堪言,同仇敵愾,決心要殺「韃子」。後選定中秋之日,將月餅正面貼上一紙,內有「殺」字,串聯千家萬戶,喚起民眾,一夜之間將蒙古撻子殺盡。

百姓揚眉吐氣,為慶賀這一壯舉,每年中秋節,全村百姓分宗族嬉香龍,場面壯觀。家家吃月餅,風俗至今依存。

據霞坑鎮洪琴村汪銀根留下的資料,八月中秋嬉香龍是霞坑洪琴的傳統習俗。中秋這天,全村以「支」或「份」出動人手,用稻草綑紮製作香龍,長數十米或百餘米不等。

龍頭號用彩燈、彩紙裝飾。入夜,龍身遍插棒香,配備大鑼大鼓,煙花爆竹。每年必選兩名年歲高且德高望重的長者撐燈籠。

燈籠正面一般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等表達民情民意的字,在香龍前引路。

數條巨型火龍遍遊村中街巷。到了大場所,條條火龍騰空而起,形態萬變,快速翻動,有翻江倒海之勢,展現了龍威。人們盡情戲耍至深夜才「化龍」焚燒於村外。凡參與者吃「菜粥」或「月餅」。

富竭鎮仁裡村程榮華留下的資料,展現了歷史上富竭中秋的情況。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日,子女要拿魚、肉、酒、月餅等禮品去看望父母,晚上和父母聚餐。民間所謂「早端午,晚中秋」。中秋吃月餅,寓全家團圓之意,月餅下面有一墊紙,是元末殺韃子的暗號,一直流傳至今。

過去,仁裡中秋晚上要嬉草龍、打拍步。嬉草龍就是用稻草紮成長龍草龍身上插上點燃的香,程鄭兩姓各嬉各的,每年都按一定路線嬉,最後到大坦上打轉。嬉龍時,前有鑼鼓開道,後跟著一群打拍步的小孩。打拍步就是把稻草編成辮子,浸過水,在石頭上打,發出啪啪的響聲,以壯龍威。沿途,村民不斷上香。

翻看《歙縣誌》,可以找到一些地方以前是怎麼過中秋的,貌似和月亮關係不大,即便有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八月十五當天,月亮夠大夠亮,照耀大地,方便百姓開展各項活動。

諺雲早端午宴中秋,故中秋俗重晚宴,宴後吃月餅和賞月。村族以稻草扎草龍嬉舞於村衢,龍身遍插香火,一人叉一小南瓜,瓜上插香火,謂龍珠在前引路。後有兒童若干人各執稻草編之辮鞭地,謂鞭韃子。草龍嬉舞時鑼鼓炮竹喧天,利市彩紙漫天飛撒。每舞到一家門口即喊:「龍來,龍來,四季發財!龍到有福,買田做屋!」各戶放炮竹獻供以應,又將點燃之香插入草龍身,每家每戶舞到後出村,推草龍於河而散。昔時是夜還興月下遊,謂走月亮,除百病。又興摸秋,即於深夜潛入別家田園,摸摘瓜果回家以趨吉。

民國前,富堨村中秋節行拖缸片、摸秋。好像街口以前也有拖缸片。

上豐鄉、深渡鎮八月中秋是要嬉草龍的,不知道和香龍有什麼不同,據我所知過年時節,深渡的龍要在河灘戲耍,中秋是不是也在河灘戲耍呢?

柔川中秋前後演觀音會戲。

長陔八月中秋舞香火草龍、舞麒麟。

定潭八月中秋嬉草龍,後跟四名鞭稻草辮者,不稱「鞭韃子」(聰明啊),而稱「打包袱」,邊鞭邊贊:「八月中秋打包袱,越打五穀就越熟」

七賢中秋舞草龍,舞至「拜拜樹」前(村中古樹),拋入河中,就衝扔了這一點,獨樹一幟啊!很多地方的草龍是要回收再用的!

磻溪舊俗,中秋節興「打百步」,亦稱「打發財」,用稻草編成草辮,辮梢扎一五寸長樹段,男丁們執之邊走邊鞭打路面。

江村中秋夜於社壇演傀儡戲,十六日奉溫元帥像巡村,所謂「都天祭」。但是又有記載明末清初,傀儡戲傳入歙縣,而且活動普遍。《橙陽散志》載:「中秋夜,民演傀儡戲於社壇,用報秋成,沿為鄉例。今鮮其技,遂止」,晚清時傀儡戲已漸少漸止。不知道江村這個傀儡戲是不是和消失的傀儡戲同根同源?

看了這麼多資料,原來小時候課本上的中秋三寶「賞月、拜月、月餅」和差距現實這大,如果說課本上是賣家秀,統一了規格,那生活就是買家秀,呈現的如此豐富多彩,或者如文中所言「八月中秋打包袱,越打五穀就越熟」,這更符合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的思想,才是中秋的本來面目。

其實,無論中秋的來歷是什麼,老百姓期待國家興盛,家庭團圓的美好願望是統一的,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自己的家鄉有哪些中秋習俗嗎?

相關焦點

  • 中秋節竟然是這樣來的,跟嫦娥奔月沒有半毛錢關係
    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幾個大節日之一,中秋節的重要程度,和春節有的一拼。那麼,中秋節是怎樣來的呢?是不是和嫦娥傳說有關?當然不是!中秋節竟然是這樣來的,跟嫦娥奔月沒有半毛錢關係!中秋節的起源,與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皇帝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時至今日,我國各地還保留著古代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 中秋節和嫦娥真的有關係麼?
    中秋節快要到了,看著他又能放假,又能吃月餅的份兒上,大家都十分期待一個節日還能帶來這麼多的好處。不過我們還不知道它的來歷和淵源,那就有些對不起他了。所以這條文章你一定要看完。說起中秋節,嫦娥表示這事兒和我真沒關係。
  • 過中秋你只知道嫦娥,中秋節你可以知道嫦娥
    她嫦娥憑什麼有這麼大的名氣?凡間過中秋節念叨的都是她,我們都生活在月亮上,哪裡比她差了?」仙娥乙:「誰讓咱們不會造勢呢?嫦娥的前夫是后羿,后羿是射日的英雄;知道吳剛吧?每天看著嫦娥的身影砍桂樹,胳膊都練成了麒麟臂;再有天蓬元帥,為了她都變成了豬……你要是和這些人都有緋聞,也能混成月宮一線明星。」「咳咳,你們說什麼呢?」
  • 中秋拜月和嫦娥有關,吃月餅竟然是因為劉伯溫和朱元璋
    中秋拜月和嫦娥有關,吃月餅竟然是因為劉伯溫和朱元璋中秋佳節臨近,中國對於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習俗也是在不斷的演變,現代人都知道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可是在元代以前竟然是沒有月餅的,中秋吃月餅竟然是因為劉伯溫和朱元璋。
  • 中秋節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最後竟然還和朱元璋有關!
    八月十五,是我們國家傳統的中秋節,農曆八月中旬,所以稱為「中秋」。中秋節的月亮比其它的月份更圓更大,也更明亮。自古以來人們都有中秋賞月的習俗。月亮象徵著團團圓圓,人們都渴望和家人團聚。特別是遠在他鄉不能和父母團圓的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寄託自己思念家鄉父母之情,以及渴望回家團圓的心情,因此,中秋也叫「團圓節」。其實有關中秋節的故事非常之多,好多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並且流傳久遠,深入人心。今天就和大家分享3個中秋的小故事,不但有趣,而且還蘊藏著人生哲理智慧。
  • 嫦娥與吳剛是什麼關係 孤男寡女獨處有何趣事
    提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神話故事,相信最廣為流傳的當屬「嫦娥奔月」與「吳剛伐桂」了。正巧的是兩個人的故事講得都是在月亮上的事情,他們兩個有沒有見面,兩人又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小編來給大家扒一扒。   傳說一   原本月亮裡只有嫦娥一個人,後來卻多出了一個男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吳剛。
  • 中秋節玉兔的來歷 中秋節關於月亮裡的嫦娥吳剛玉兔的故事!
    中秋節玉兔的來歷 中秋節關於月亮裡的嫦娥吳剛玉兔的故事!時間:2018-09-22 20: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玉兔的來歷 中秋節關於月亮裡的嫦娥吳剛玉兔的故事! 今天是中秋佳節,過中秋大家都要吃月餅,賞月亮,看見月亮就會想到那些久遠而神奇的傳說。
  • 中秋節,嫦娥的美麗傳說和朱元璋的月餅傳說故事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在古代,人們把七月、八月、九月、這三個月視為秋季,而八月居中,所以被稱為中秋。至於中秋為什麼會形成節日,民間認為與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有關。從此,后羿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有一次,后羿在外出途中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見后羿救庶民於水火,賜予一顆不老仙丹。王母娘娘說「吃下此丹,能即刻升天成仙。」
  • 中秋節與后羿嫦娥的故事,你還記得第一次吃月餅的場景嗎?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這句詩詞說的是關於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以花好月圓,映照人心之團圓。中秋節寄託思念故鄉和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是我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與端午、春節、清明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實際上跟嫦娥后羿沒什麼關係:中秋節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中秋節的起源卻是說法眾多。在傳統神話中,后羿之妻嫦娥吃了仙藥而飛到月宮成仙。留在人間的后羿便在月圓之夜遙祭月宮的妻子,是為中秋節。神話傳說當然並不是真的。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后羿所處的時代(古代文獻中有兩個后羿:一個在堯舜時代,一個在夏朝)還沒有過中秋節的傳統,。那麼中秋節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周禮》的《禮記 ·月令》。根據《禮記 ·月令》的記載,西周曆法將秋季的三個月分為「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而「仲秋之月」指的就是「中秋」。
  • 中秋節神話故事(嫦娥成仙)
    狩獵當天...蓬蒙假裝生病,以生病的理由沒有陪同后羿一起外出去狩獵。蓬蒙雙眼緊盯著遠去的后羿,待后羿與眾人的背影消失之後,蓬蒙迫不及待的衝進了后羿的家中。蓬蒙直接闖進後院,手持著長劍,劍尖直指嫦娥咽喉,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 古代中秋節起源,跟嫦娥完全無關,為什麼她還能一直做中秋代名詞
    中秋節馬上就到了,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中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那個時候的先民就開始從月崇拜到每年的定期祭祀了。到今天,耳熟能詳的中秋神話傳說: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嫦娥奔月等故事從兒時就聽父母講過,極具特色的中秋習俗:吃月餅、猜燈謎、賞桂花等都已經融入我們當下的生活中了。但你知道嗎?其實中秋節的由來,跟我們從小聽的「嫦娥奔月」的神話,一點關係也沒有!
  • 中秋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嫦娥奔月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 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嫦娥奔月怎麼與中秋節聯繫上的?中秋節吃月餅原來是這麼回事
    好了,閒話不說,我們過了那麼多的中秋節,是否還記得關於中秋的那些傳說呢?歷史總是神秘的,也是美麗的,它留下一些痕跡,卻不告訴你確切的答案。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顯得更加迷人。月餅在諸多關於中秋節和月餅的傳說中,有一個最悽美,也是大家最熟知的,也就是題目中提到的,關於嫦娥奔月的傳說。
  • 中秋節手抄報:嫦娥的故事
    后羿妻子叫嫦娥。后羿傳藝狩獵,不少人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三天後,后羿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 中秋節手抄報:嫦娥奔月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 中秋節學畫嫦娥和玉兔簡筆畫,簡單又漂亮,家長可收藏備用
    中秋節學畫嫦娥和玉兔簡筆畫,簡單又漂亮,家長可收藏備用 2020-09-23 14
  • 有步驟的中秋少兒手工粘土畫《嫦娥奔月》中秋節就看它啦!
    在這團圓的日子裡,木馬創意美術館祝福大家節日快樂;團團圓圓;別忘了和家人一起暢飲快樂月光酒,品嘗好運桂花餅,傾聽團圓海潮曲,觀賞平安楓葉舞,享受幸福好日子!淺談少兒創意美術中的兒童手工課程中秋節學習過程:帶領孩子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神話傳說以及關聯的各種節日傳統,如賞月、祭月、吃月餅、觀桂花、飲桂花酒等。
  • 中秋節有哪些搞笑的段子 中秋節讓人捧腹大笑的段子集錦
    》》》推薦閱讀:關於中秋節的經典古詩詞有哪些 2018中秋節古詩詞大全中秋月餅篇一、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剝開我的心,你會發現,你會哭泣,因為老子是個五仁月餅。二、老爸剛才打電話問我中秋節回家帶什麼?我說:「我買了五仁的月餅……」老爸:「你買六人的吧,你姐夫也來!」三、嫦娥問玉兔中秋節什麼好吃, 玉兔說月餅。
  • 關於中秋節除了嫦娥奔月還有的幾則傳說
    說中秋節,就想到明月、嫦娥、吳剛和玉兔這些人物、角色,和他們傳世的故事。唐朝有一種精湛的「月宮鏡」,融合傳統中秋節日的民俗故事於工藝鑄造中,既實用又精美,代代傳說中秋故事。鏡子是生活中端正、整飾儀容的必需品,鏡子的鑄造和鏡上的裝飾畫又是工藝科技和文化內涵的表現。傳統故事傳說被鑄入銅鏡背面裝飾畫中,「月宮鏡」傳播著中秋月亮的故事。「月宮鏡」有著圓形或類似圓形的外型,光照似明月 ,造型大氣,充滿泱泱活力,文飾風格洋溢大唐盛世的風採,盛唐氣象萬千「溢於鏡表」。大家閨秀,「開匣見明月,持照如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