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覓程:秧歌之鄉劉家河

2021-02-22 延川山花雜誌社


秧歌之鄉劉家河

我的老家是陝北一個偏僻的山村,村裡有「劉李白康鄧」五個姓氏。因了秧歌,村子的名氣逐漸增大了;因了秧歌,村民之間的矛盾減少了,相處的更加和諧融洽了;因了秧歌,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氣,賭博和一些歪門邪道的行為沒有了。我們村子雖說是延川縣的一個村莊,但村裡人清一色操著清澗口音。原來村子過去屬於清澗縣管轄,因此上了年紀的外鄉人,至今都在我們劉家河的村名前還要加上「清澗」二字。

從延川朝清澗方向十裡處,跨過秀延河,有一條山溝叫東溝。進了溝是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溪水潺潺,石頭鑲邊,距山外川道七八裡的山坡下坐臥著一個村莊,就是我們村。村子四面環山,順著山勢的走向有一個出口,是連接外邊繁華和文明的唯一通道。

我們村的當村裡有一條側溝叫湫溝,把村子一分為二。湫溝口側前,一道塊石壘起的高牆上邊有六個規模不同的院落,住在這裡的人一律姓白。院落外一條礆畔前後暢通,村裡人把這個地方叫「白家礆上」, 礆上靠前有一條水渠天然分開,前邊的地勢明顯開闊了許多,沿一道漫坡上去,便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築群。整個住宅有大龍門、二龍門、下院、大院、東巷、西巷。西巷側有臺階可上窯坪,後掌裡的那孔老窯裡有一個地窨子通往後山,傳說是藏反或逃避土匪的暗道。這個地方是姓李的老宅。據說從前李姓老先生有個學生在浙江做官,老先生晚年去學生那兒脫了幾年難,一次無意間說學生的住宅好,他的學生就悄悄派人按照自己住宅的格局給李老先生修了這處住宅。後來老先生鬧著要回家,為了拖延時間,學生專門找了個瘸腿騾子。等老先生回家,工匠正準備給腦畔上邊起樓,被老先生擋住了。因此這個院子就比浙江學生的院子少了一層。在我們那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要知浙江的衙門,就看李家的龍門」的說法。過去,這是我們村最好的住宅,後人把它叫做「李家老院」。

李家老院遺址

湫溝口側後山壁下有一座院子,住著姓康的人。比起前院,後院硬硬的縮進去丈七八。我就出生在後院牆角的窯洞裡,這個窯洞比一般的兩孔窯還深,足七丈有餘。記得那時開會或者鬧道情經常在我家的窯洞裡。我父親是個三弦手,每當彈到動情處,他常常閉合著眼睛,懷裡抱著三弦,昂臉向上,手腕子有力地撥動著彈片,有時側耳細聽弦上的震顫,有時又自彈自唱,並不在意別人聽不聽,只管直陳心中的那份酸苦……我們康姓的整個院子沒有圍牆,院子成了連接前後村來往的一條便道,也是村裡鬧紅火的主要場地。故村裡人把康家稱作「秧歌窩子」。姓康的往後是姓鄧的住宅,前後三個院落,中間的礆畔上安置著石桌,常有人到這裡聊天,曬太陽。我小時候也沒少在這裡玩。村裡人把這個地方叫「人市」。再往後伸出一道山鼻梁,使後邊形成一個巨大的圪嶗狀山勢,姓劉的上下三層依山而居,村裡人把那個地方叫「劉家圪嶗」。

湫溝口有一個凸出的石殼,是村裡唯一的十字路口,叫「湫溝鼻」。側上交叉三角處橫立著一塊石碑,過往行人常常聚到一塊指指點點,品頭論足。仔細一看,石碑上刻的是一首《沁園春•劉家河》的詞: 

這首《沁園春》氣勢磅礴,詞意盎然,平仄合轍,音韻流暢。融寫景、敘事、議論與抒情為一爐,水乳交融,主題鮮明。作品涵蓋了村子的方位、地貌、風俗、民情、資源、出產以及人文傳承,富有鮮明的特色。特別是對道情和秧歌的詮釋,更加顯現了村裡與眾不同的深厚文化,讓人想到了馮山雲、靳之林、劉文西等大師對我們村秧歌的題詞,想到延川「中國秧歌之鄉」的根和魂,想到我們村經久不衰的秧歌傳承和村風村魂。

著名畫家劉文西題字

廣義上,我們農村人把鬧道情和鬧秧歌都叫鬧紅火,道情和秧歌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姐妹花。陝西省非遺資料庫裡有「劉家河道情譜系」和「劉家河秧歌譜系」。想到這裡時,記憶的快車仿佛駛入歷史的隧道。遙想三百年前,在亙古荒涼的黃土地上,我的祖先康雷隻身一人,面對迎面撲來的黃風,從一個村莊走到另一個村莊。他在飄泊不定的旅程上,一邊南下,一邊唱著悠揚蒼涼的道情,高一陣低一陣,悲一聲喜一聲……仿佛是大山在嘆息,高原在低吟……

他一邊走,一邊向天而歌。也不管有人聽沒人聽,只是唱。向著昊昊蒼天唱自己,唱心中的事,唱自己的生活,沒有絲毫的做作和虛張聲勢。他仿佛不是用嗓子唱,而是用心在唱,用靈魂在唱,用他的整個生命在唱。當走到這個劉家河時,他那種隨心所欲、如泣如訴的歌唱,使一個姓白的老漢感動,並收留了他,後來成了白老漢的女婿。

我的先輩康尊萬酷愛秧歌,是鬧秧歌和道情的老把式。他從清澗縣康家灣遷入劉家河村後,「煽火」村裡年輕人開始鬧秧歌。後來其子康致遠、康致禮兩弟兄和村裡李廣林、劉漢山等人組織過秧歌出村演出。就這樣村裡秧歌年年鬧,並且有了一定的影響。至十九世紀末,我爺爺組織過上百人的秧歌隊,並且領班組織轉九曲活動。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我大爹領班打傘。四十年代初,我三大和我父親合夥領班,把秧歌鬧到百裡之外。六十年代湧現出我堂哥康清榮、康加治、康佔榮,以及李樹同、李派林、劉進功、鄧樹周等秧歌手,領班是康佔榮,傘頭是康清雲。七十年代村裡出現了我大哥康加榮和白光榮、白三友,李恆勝等秧歌手,領班是我哥,傘頭是白三友。八十年代村裡又出現了新人我堂哥康鳳雲、康加英,以及白風平、劉延平、白老眼等人。領班和傘頭還是我大哥和白三友。一次在康家院裡鬧秧歌,老傘頭白三友唱了這樣一首秧歌詞嘲諷我堂哥康鳳云:

初三十三二十三,叫聲六叔聽我言,

記起過了人老蘭(了),莊稼畢蘭(了)場好蘭(了)。

我堂哥康鳳雲雖是個打傘的新手。他也毫不服輸,傘兒一低便是一首:

那時村裡會唱秧歌的人多,男女老少都會,有許多經典秧歌傳到了現在,體現了那時人們的智慧和唱秧歌的水平。

九十年代初,我不斷挖掘古老的秧歌藝術,自發組織了一班秧歌,一時還挑起了一場矛盾。但是,我不管那麼多,將汲取的「一壺雷鳴」敲打成鼓點,將撕扯的一片雲霞揮舞成喜悅,將力與美的交織帶到了山城。瞬息間,我看見沉默的山城,突然爆開了花。頓時,仿佛這邊的山扭著,那邊的河擺著,大山的部落與大山踏著同一個旋律載歌載舞,此景定格在日升月落的天際。頃刻,看秧歌的似乎把一條老街擠得搖搖晃晃,就連裸露著身軀的樹梢,也喘起了粗氣,挑起一盞盞燈籠,把日子炫耀得紅紅火火。一時間,我們村的秧歌,令整個山城豎起了驚愕的眼睛!

爾後,我們村的秧歌,在外界有了一定影響。我剛進城的時候,就把北京「運飛鳥」旅行社等引進村裡觀光,把秧歌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那些北京客人、臺灣客人、香港客人,以及美國和法國國際友人來到我們村的時候,山民們仿佛按捺不住勞作的沉悶,炸裂的心剎那間高度濃縮在哭黃土、笑黃土、唱黃土的永恆旋律之中。鏗鏘的鑼鼓聲像從天而降,似千軍闊步前行,似眾仙齊奏鼓樂,又似萬馬奔騰。走進院子,隨著「咚咚鏘」的鼓點扭頭看去,樂隊的漢子們忘乎所以,恨不得把紅邊鼓敲碎,把銅嗩吶吹破,把大小銅鑔拍爛,把小銅鑼擊個窟窿……一群男女老少扭起來了,排是排,行是行。一會排成「龍擺尾」,一會猶如「梅花盛開」,一會好像「老虎揚尾」,一會勝似「大燈籠」,一會比得過大姑娘的長辮子,一會好像一朵朵棗花……看秧歌的在腦畔上、玉米架上、樹杈上,人頭攢動,密密麻麻。此刻,頓覺山呼谷嘯,石頭爆花。黃土人家的心態就這樣赤裸裸一絲不掛地坦露於沸騰的正月天。一個回合下來,鑼鼓戛然而止,傘頭唱到:

打得棒,擂得帥,山扭河擺好氣派。

天際雲霞誰撕碎,巧系腰間飄彩帶。

古老原始的秧歌生龍活虎,十分壯觀,閉上眼睛,靜心地聽,時而粗獷奔放,能使河流為之激揚動蕩,時而緩和細膩,能使山嶽為之傾倒。完全展示和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奔騰向上的精神和濃厚的地域特色。劉家河的秧歌突出一個「鬧」字,武秧歌要鬧得你來我去不可開交,鬧得天翻地覆熱火朝天,鬧得上氣不接下氣死去活來。鬧秧歌的小夥子,手執二尺有餘的木棍,當地稱為梆子,隨著鑼鼓的節奏,用梆子在身上邊敲打邊跳出各種舞蹈動作,動作隨意瀟灑,一個個生龍活虎,氣壯如牛,勢如猛虎下山,壯士出徵,在秧歌隊裡稱為武身子。參加扭秧歌的姑娘手拿高粱杆扎的花燈,文靜的舞姿與武士相配合,一文一武,一動一靜,陰陽相合的哲學觀自然地融入民間娛樂中。

就在此刻,馬牌子的頭部搖出一個「張」字,丑角的臀部擰出一個「能」字,武身子的手足舞出一個「鬧」字,文身子的腰部扭出一個「活」字。總體看來,他們各有各的走法,各有各的動作,但韻律是一致的,真可謂「形散而神不散」。看著原始的邊陲秧歌,專家們紛紛拿起相機記錄下精彩的瞬間,有的也不甘示弱地融入我們的秧歌隊,忘我的扭起來,扭得龍飛鳳舞,天旋地轉,仿佛忘記自己是何許人也。

鬧秧歌的劉家河人

我們村的人的確愛鬧紅火,一聽見鑼鼓的聲音,就「足扎」不起了,心紅格噹噹的端扎哩,無論男女老幼,自覺或不自覺地抖起雙腿,扭起臀部,翩翩起舞。可以這樣說:我們是在娘肚子裡鬧著秧歌成胎,鬧著秧歌來到這個世上,鬧著秧歌生活、勞作,又鬧著秧歌離開這個人世。我們不能沒有秧歌,誰也離不開這種古老的藝術。

對秧歌的熱愛或者說村民們對秧歌的那種感覺,別說是正常人,就是個憨憨也表現的惟妙惟肖,藝術感染力非常強。我們村有個叫熊的傻子,憨的麻糜不分,連簡單的農活種莊稼也不會,但他一聽見鑼鼓聲,就扭開了。手舞足蹈,動作非常好看,而且還放開嗓子唱,能分開陰陽句子,聲調抑揚頓挫,一起一落都在節骨眼上,好像還懂得合轍押韻。他的舞姿和悠揚的歌聲總會引來尖叫的聲音。

我們村的男性喜歡以兩臂和雙腿的猛烈伸屈來帶動全身,做出變化多端的舞姿。女性總是以高聳的胸脯、柔軟的腹部和寬大的臀部快速而狂放的扭動,來展示自己高超的舞藝。我們村的秧歌動作幅度大、速度快,顯得熱情奔放。這樣一種特殊的舞蹈語彙,伴以暴風驟雨般激昂的鼓點和萬馬奔騰般急促的鼓點,使秧歌的節奏更加強烈。我們村秧歌的節奏其實是生活的節奏,是生命的節奏,它從側面反映了村裡人的豪放情懷,也反映了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我們村的老秧歌起源於明朝,起初主要與古代祭祀、戌邊軍旅慶功形式和農民歡慶豐收時的手舞足蹈有關,是古代田園民歌的變式。正月天,陽氣上升,大地回春,人們就把這種活動叫作「陽歌」或「秧歌」。由於受祭祀活動的影響,人們在晚上點燃火塔,舉燈籠、打家什,由秧歌隊引領大家圍繞火塔轉圈,所以秧歌又叫「鬧紅火」或「鬧社火」。

由於長期偏僻閉塞,我們村的秧歌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中華民族原始純樸古老的文化;由於文化層次所致,我們村的秧歌顯然保留了陝北風俗和民間文藝的原汁原味。正像一件粗糙的商周時代的出土陶器,比現代一個工藝精細的玻璃缸更有收藏價值一樣。無疑,我們劉家河的秧歌就是研究陝北秧歌、陝北風土鄉俗的「活化石」。進入新世紀以來,縣上把我們村的傳統秧歌作為保護對象,多次投資,使我們村的秧歌有了質的飛躍。2008年,以劉家河秧歌為代表的「延川大秧歌」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我老侄康山川被授予「延川大秧歌傳承人」稱號。他將北京「遠飛鳥」旅行社連續五年引進村裡,累計帶來遊客五百餘人。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們村秧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日本、法國、美國等許多國際友人也不斷來領略秧歌文化的博大精深。2002年正月初八晚,瑞士駐華大使館參贊博哲若(譯音)先生,觀看了我們村的秧歌后感慨地說:「中國延川,簡直是黃土文化的博物館!」他回到北京後撰文寫道:「看到劉家河秧歌是這麼的豐富,他們唱的是這麼的好,不比任何歌舞差,這完全是他們自已的聲音,他們唱得是自己的東西。」,同樣這一天晚上,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先生感嘆道:「看到了劉家河的秧歌,就看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希望。」2011年黃土畫派大師劉文西看了我們村的秧歌題寫了「經典老秧歌」的題詞。2014年8月31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專家組到我們村就延川縣申報「中國秧歌之鄉」進行評估驗收。看了我們村的秧歌后,專家們一致認為授予延川為「中國秧歌之鄉」當之無愧。

多年的沉澱,一個普通而又單調的山村,作了一次華麗的轉身,我們村的秧歌終於鼓起了祖先的精氣神,擺開黃河陣,掏起大場子,敲敲打打躍出山門,一路走向壺口,走向延安,走向西安,走向齊魯大地,直至參加了全國第五屆非物質遺產秧歌匯演。

可是如今,村子裡外出的人越來越多,各家各戶的生活看起來也一年比一年好。但留在鄉村土地上的人越來越少。站在故鄉的土地上,看著熟悉的田野,大山,院落,麥場……心裡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情感,偶爾遇到幾位熟悉的面孔,也是上了年紀的長者,整個村莊裡幾乎見不到年輕人的影子,更聽不到孩童打鬧嬉笑的身影。此時此刻,一種無名的失落和酸痛感從心底騰然升起,我怕對故鄉的村莊失去那份牽掛,我擔心無人的村莊守不住自己的根,留不住自己的魂。

但是,我知道秧歌是生活的閃光,是生命的躍動,是從往昔闊步走向未來的足音,是我們這個村莊走向高遠的靈魂。我知道只要靈魂挺立著,村子就活著,就充滿著生機。我希望秧歌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對於我們村來說,沒有秧歌,就像一個人只有軀體而沒有靈魂一樣,精神是頹廢的。以秧歌為靈魂,不斷閃爍祖先的光芒,意境就會蝶變、升華,一個人是這樣的,一個村莊也是這樣的。

一圪嘟蔥一圪嘟蒜,一圪嘟婆姨一圪嘟漢,

一圪嘟秧歌滿溝轉,一圪嘟娃娃就攆上看。

你聽,鼓點又響起來了,那群男女老少早就迫不及待了。扭吧!瘋了一般地扭,死去活來地扭,扭出父老鄉親的好心情,扭出紅紅火火的好日子。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劉家河的秧歌將會走出國門,扭著大紅大綠的希望,用生命去擁抱屬於自己的世界。

作者簡介:覓程,本名康程榮,陝西延川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延川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在《星星》《延河》《青海湖》等30餘種報刊發表作品300餘篇。出版詩集《流韻的故鄉》、散文集《大河流過的陝北》等。


相關焦點

  • 野三坡劉家河水上樂園有什麼好玩的
    野三坡劉家河水上樂園位於淶水縣三坡鎮劉家河大街,是河北省唯一一條全年不斷流的拒馬河。是目前華北地區規模大、遊樂設施先進、設備數量多的頂級水上樂園。野三坡劉家河高山漂流野三坡劉家河高山漂流長大概2600米左右,高350米左右,漂完全程大概五分鐘
  • 堅守20年 他給滿族燈官秧歌注入新元素
    向記者講述滿族燈官秧歌新劇作的創作安排,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滿族燈官秧歌代表性傳承人周桓武,臉上滿是對傳統藝術傳承發揚的期待神情。近20年,周桓武不斷挖掘、整理,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希望這古老的民俗藝術煥發出持續傳承下去新的生命力。 據《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中記載,東港滿族燈官秧歌起源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燈官也稱「今吾吾」,就是滿語「今天我來管燈」之意。
  • 《雲村覓境》| 這次,帶著劇本遊秘境!
    ིྀ   雲村覓境   線上線下古村實景解密   如果用遊戲的方式傳遞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在年輕人面前,會發生什麼樣的奇妙碰撞?   雲端覓境聯合「戲精大偵探」APP,於民宿所在地松陽西坑村實地取景,攜手推出一場緊張刺激的雲村實景密室互動解謎遊戲。
  • 愛鮮蜂推出直採水果——蜂覓「橙三好」
    愛鮮蜂在新的一年啟程之際推出「蜂覓「旗下品牌橙子,借「橙」與啟「程」諧音,向用戶傳達啟程2016,享受三好生活,「吃好,喝好,顏好」的祝願;說「地利」是因為」橙三好「真的是個三好生,它來自於中國最著名的橙子產地湖南麻陽,是我國熱銷海內外的著名橙子品種麻陽冰糖橙,因受到產地好山、好水的天然滋養,橙子無需打蠟催熟,即甘甜多汁,回歸自然本位。
  •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渠村鄉青莊村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姜愛國 書)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渠村鄉航拍渠村1航拍渠村2民國時期,青莊(青塚)村歸東明縣所轄,地處東明縣城北18裡處。1940年至1945年屬冀魯豫邊區濱河縣三區所轄;1946年至1949年屬長垣十區所轄;1949年至1952年歸濮陽縣海通13區所轄;1953年至1957年海通區所轄鄉渠村東區陳佔農莊(小鄉)所轄(包括陳莊、青莊、大芟河、前元、後元、莊6村)。1958年撤區並鄉成立渠村人民公社,本村歸渠村公社所轄。
  • 隨縣萬和鎮:「蕙蘭之鄉」種蘭忙
    這個時節正是往年鄉村最閒暇的時候,但今年在萬和鎮厲合公路沿線6個村,7個蘭花合作社的社員們卻忙著把蘭花安置在「暖房」--大棚中。裝土、栽草、轉運、擺放……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一盆盆擺放整齊的蘭草隨縣萬和鎮是中國蕙蘭之鄉,是與日本、韓國齊名的世界三大蘭草產地之一。
  • 「非遺」視野下北京地區的高蹺秧歌
    高蹺秧歌會是一種高度定型、有著悠久歷史和嚴格會規的組織在清代中期以後才發展和定型,過去為宗教信仰「朝頂進香」,也就是廟會而設。現如今,北京市級非遺民間舞蹈有兩支高蹺秧歌會,分別是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和西北旺高蹺秧歌,聚焦這兩支高蹺秧歌老會的歷史與現狀,引發我們對非遺民間舞蹈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 寨頭堡鄉王佑村 | 鄉土樂陵 17
    寨頭堡鄉王佑村文/王欣悅大家好,我叫王欣悅!我家住在王佑村,位於樂陵「帆布之鄉」寨頭堡鄉,東距碧霞湖水庫(即楊安鎮水庫)約1.5公裡,北距寨頭堡鄉政府和樂陵市區分別為2.4公裡和12公裡。我們村北邊是宋廟村,南邊是大張村,東面是鮑家村,目前已經合併到我們村;西邊是馬道口村,和我們村只隔了一條馬路,這個村子裡也有姓王的人家,據說是從我們村遷過去的。
  • 東北秧歌音樂的特點
    東北秧歌的形成距今約有300餘年的歷史。東北秧歌是東北漢、滿兩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流傳於東北三省,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東北秧歌分地秧歌(又稱地蹦子)和高蹺秧歌兩類。地秧歌流傳面積廣,遍及整個東北大地。
  • 幼兒園大班教案:《擁軍秧歌》
    幼兒園大班韻律活動:擁軍秧歌活動目標: 1、學習用秧歌步跳綢帶舞,表現綢帶舞歡樂、熱烈的氣氛,基本做到舞蹈動作協調、合拍。很高興見到你們,我最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唱歌跳舞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唱唱跳跳吧! 一、複習唱遊《巧虎之歌》 二、學習韻律活動:《擁軍秧歌》 今天巧虎我給小朋友帶來了好多禮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出示磁帶:這裡面會是什麼呢?豎起小耳朵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地聽一聽。 2、欣賞《擁軍秧歌》音樂一遍。
  • 黑虎村 蜜甜瓜之鄉
    黑虎村  蜜甜瓜之鄉導讀:今年七月七日舉行的清華大學2019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來自甘肅國家級貧困縣的張薇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
  • 靖邊:周河鎮文化宣傳秧歌隊 扭出百姓幸福新生活
    鏗鏘的鑼鼓敲起來,歡快的秧歌扭起來。為了進一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拓展政府的服務功能,今年,由周河鎮文化思想宣傳服務隊組織部分村民以及秧歌愛好者組成的秧歌隊,在春節期間,撐著花傘,手舞彩扇,身披節日的盛裝,踏著喜慶的鼓點,扭出各種隊形,呈現出一個個熱情洋溢、精彩紛呈的畫面。
  • 茶之配:金門山後民俗村的「蚵碟炸」
    「蚵」音發近似「鵝」,是我們閩南方言字,電腦打不出,只好去尋尋覓覓複製一個來用用。「蚵仔」就是「海蠣」,但文字上一用「海蠣」就沒有閩南的味道了,仿佛連通「蚵仔」的系列美食也頓時淡然無味。這種感覺在金門旅遊時就更加強烈了,金門的金寧鄉盛產 蚵仔,有「石蚵之鄉」的美譽,該鄉的旅遊圖的首頁,就是幾個戴著竹笠的農婦在灘涂的石條上採收「蚵仔」。我們在參觀了位於該鄉的「雙鯉溼地保育中心」時,門口有一小吃的攤點,招牌所示,儘是清一色的「蚵仔」:「蚵仔煎」、「蚵仔湯」 、「蚵仔面線」 、「蚵碟炸」……簡直可以湊成一桌「蚵仔全席」了,可惜我因為早餐多喝了自助餐的豆漿,一時還騰不出胃口。
  • 「新春走基層」天水武山:踩高蹺 扭秧歌 興高採烈過大年(組圖)
    眼下,城關鎮上溝、清池,灘歌鎮黑池店、漆灣,山丹鎮丁灣、賀店等村,村民們踩起了高蹺、扭起了歌、唱起了讚歌,敲鑼打鼓賀新春,舞龍耍獅過大年,全縣各村的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鼓聲喧天,各具特色的秧歌正在熱鬧上演著……和往年不同,今年的秧歌表演更加精彩紛呈。
  • 「新春走基層」武山:秧歌扭出幸福年
    每日甘肅網武山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劉東亮 通訊員關招宏)在武山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每年正月裡的秧歌、社火表演,都是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初三一過,男女老少便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以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傳統活動,慶佳節,鬧新春
  • 「霧凇島•曾通」攝影基地授牌儀式在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鄉霧凇...
    1月19日上午,「霧凇島•曾通」攝影基地授牌儀式在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鄉霧凇島曾通村舉行。 此次活動由吉林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旅局和市文聯主辦,昌邑區委、區政府承辦。吉林市相關領導出席活動。省、市、區攝影家協會及攝影愛好者以及部分旅行社代表參加活動。火紅的滿族秧歌、精彩的文藝演出,熱騰騰的餃子、香噴噴的殺豬菜,今天的曾通村滿滿的年味。
  • ———專訪「海派秧歌」總編導魏芙
    我們的話題就從海派秧歌談起:   記者:你對「海派秧歌」在開幕式上的表演印象如何?   魏:從演出效果看,節目是非常成功的,無論是舞蹈的設計、音樂、服飾,還是整個節目的配合以及演員的表現,都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但成績應該歸功於整個團隊。大家都經過了半年的艱苦排練。   記者:作為編導,當時感覺到有壓力嗎?
  • 張家口市沽源縣大石砬村:如今的大石砬村徹底變了樣
    長城網記者 劉瀟 攝大石砬村的美景。長城網記者 劉瀟 攝大石砬村駐村第一書記田建輝和村民在一起討論種植問題。長城網記者 劉瀟 攝大石砬村位於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東部約3公裡處,過去是深度貧困村,全村585戶1414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07戶650人。
  • 每日一村 ┃ 南裡鄉唐村
    【類別名稱】群眾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標準地名】唐村村民委員會【所在(跨)行政區】南裡鄉【地名來歷及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