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高分!跟隨《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的日記,走進孩子們的春天!

2021-02-16 新東方英語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

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

今天東方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帝執導的、直到今日還是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高達9.3!

該電影以1949年法國鄉村的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傑勒德·尊諾 飾)生平的日記為線索,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他和一間外號叫「塘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的故事。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領域嘗試失敗以後,我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這所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至少廣告上是這麼描述的。連院名似乎都是為我取的。」

馬修到了以後才知道,這和廣告上的描述相差無幾,甚至還要糟糕得多。

馬修開始工作的第一天,就領略到了這的「問題兒童」+暴力校長的教育氛圍了。

一位叫麥神父的教職工,因為學生的惡作劇導致了眼睛大出血,校長卻以醫院的醫藥費昂貴為理由,讓麥神父在校醫室進行簡單的護理。直至麥神父病情惡化後,才轉交了醫院治療。

而對於是哪個學生發起的這場惡作劇,校長不得而知,便採取了輪流關禁閉的方式來進行逼供。並且在找到「真兇」之前,校長嚴令取消了所有的課外活動和親友探訪。

在馬修向校長提出此措不妥的時候,校長卻不屑地說了一句:「新老師對學生期望總是過高。」

接著,馬修要接替的是何老師職務,何老師要從輔育院辭職了,因為他沒收了學生的一支香菸,而被刺了刀,縫了十針。

同時馬修也從何老師口中,得知了作弄麥神父的學生姓名:葛賀克。

但馬修並沒有把葛賀克的「罪行」直接上報到校長那裡,因為馬修已經見識過了校長殘酷的暴力式懲罰的手段——告訴校長以後,不僅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說不定還會讓這種叛逆節節生枝。

所以向校長申請了自行對犯錯的學生進行教育的機會,並解放無辜被關禁閉中的學生。校長雖同意了馬修提出的要求,但表示很討厭馬修的這種「自以為是」。

馬修在課堂上事先聲明了自己知道這場惡作劇的主謀後,給孩子們主動承認錯誤的機會。這種方式相對來說是比較溫和而又有利於在新同學面前樹立威嚴的。

對於犯了嚴重錯誤還不主動承認的葛賀克,馬修的教育方案是「談協議」:不帶葛賀克去見校長,但從當天起要把在教室作惡換成去醫務室幫忙,成為麥神父的特別看護。

接著,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馬修讓同學們用紙和筆寫下自己將來想從事的事業。

馬修在翻看學生們寫的資料時發現,大家都夢想有個很棒的職業:有兩個想當消防員、一個想當拿破崙、一個想當熱氣球駕駛員、三個想當外籍兵團等等,卻沒有一個想當代課老師……

「第一天就令人精疲力竭,我不知道自己為何來這兒,院長令我害怕,這兒的建築物也是,就連這些孩子也令我害怕,感覺他們隨時會來取我性命。」

相信影迷們看到這裡,都忍不住打寒磣了吧,甚至會想:這樣的學校,誰願意會去那裡當老師呀?

但我們都忽略了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否則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禁錮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抵制或抵抗。

校長的這種暴力且專制式的教育方式,嚴重違反了教育觀念裡的學生觀:

★校長沒有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教育活動,對教育好每個學生充滿信心。

★校長沒有認識到學生是獨特的、完整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教師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

★校長沒有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學生如果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的教育氛圍,就會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反叛性格。

影片中的孟丹就是個值得每個教育者反思的典型的例子。

有一天,一位叫德萊的醫生到輔育院來訪,並帶來了一個從感化院帶來的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孟丹。他們說是要研究孟丹對自由環境的適應能力,孟丹在比西量表智力測驗中處於危險邊緣。

孟丹具有天生孤僻性格和變態心理以及殘暴、破壞依賴傾向,需要正確的教育加以引導。但在德萊醫生把孟丹託付給校長後,校長卻轉身開始採取處罰的管理方式,試圖「馴服」孟丹。

但越是強制,孟丹越是反叛,滿口髒話、霸凌同學,對老師校長不屑等在孟丹身上都是非常司空見慣的事情。

在一次班級慢跑活動中,孟丹攜同校長的20萬法郎不見了!校長大發雷霆,認定錢就是孟丹偷走的。直至有一天麥神父在打掃廁所的時候發現了這20萬法郎和郭和頌的口琴,馬修和麥神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錢真的不是孟丹偷的。

得知了事情真相的馬修馬上找到了校長,希望校長跟警察局解釋放了孟丹,但校長的回話竟然是:我們都無法改變孟丹,就算他今天不犯錯,明天也會犯。

孟丹雖然叛逆,但在這件事上他絕對無辜。在影片最後,記恨於心的孟丹,一把大火把整個輔育院都燒毀了,以洩心中的憤怒。

當初校長若能查明真相,或在真相知曉後能還孟丹清白,或許這一報復性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和校長的教育方式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馬修。

馬修關心和愛護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加他們的是非觀念;並注重因材施教,發現學生身個獨特的「閃光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馬修寬容和善待孩子,在第一次上課時,樂格克搶走了馬修的公文包引起了課堂的哄鬧,校長來質問,馬修卻平靜地掩飾:「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是打算讓學生擦黑板」。

甚至有一次三個孩子偷偷撬開馬修的柜子,把他公文包裡珍藏的樂譜給拿了出來,躲在廁所裡翻看。學監聞訊趕來,馬修再一次掩飾:「沒什麼」。

莫翰奇因為違反課堂紀律,被校長關禁閉,不能在規定的探視時間和母親見面,馬修則替他圓謊,說他到醫院補牙去了。

最開始使馬修對孩子們改觀的,是他們對音樂的那種無知卻又喜歡的稚氣。他們會對馬修的樂譜充滿好奇,會在夜裡晚修的時候會扎堆地唱得很歡快。

孩子們唱的並不好,卻非常愛唱,他們所唱的調子一直瑩繞在馬修的腦海中。馬修甚至注意到了幾個不錯的嗓音。馬修不禁地在心裡想,難道這些孩子們真的無藥可救了嗎?

馬修曾是個非常熱愛音樂的作曲家,但處處碰壁後,他曾發誓永不再作曲。遇到了這群孩子後的馬修才意識到: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是的,馬修老師萌發了教孩子們音樂的念頭。

馬修注重因材施教,在課堂上,他讓孩子們每人唱幾句,識別出孩子們不同的音色,分出高低音來組建合唱團。

馬修說,「這不算偉大的藝術,卻能吸引同學」,孩子們在音樂課上,是最聽話專注的時候,為此馬修也很高興。

馬修知道,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得到領導的支持,所以他特地去向校長請示想要組建合唱團。

「你要是能教會他們唱歌,我就是王八」「不過你要是搞砸了,小心賠上工作……」這些是校長的原話,但不管怎麼樣,校長能同意那就算好事!

「4月,孩子們給我滿滿的靈感,我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人們會彈著我作的音樂,我叫克來蒙馬修,我是音樂家!」

從馬修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他愛崗敬業的品質,在教好學生的同時,也在實現著自己的夢想和人生價值。

在保證不影響課程的情況下,馬修每天晚上都為孩子們譜寫新曲,看著孩子們一天比一天聽話,合唱團也在慢慢地進步著,馬修感到非常的高興和自豪。

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馬修給孩子們所譜寫的歌詞都具有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特點。

這屬於情感陶冶的教育方法,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薰陶,可謂「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也」。

這令我想起了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說過的一句話:「音樂...可以說出那些無以名狀,傳達出未知之物。」

自從上了音樂課以後,孩子們搞惡作劇和打架鬥毆的現象有了明顯的改善。他們開始有了課間的集體活動,馬修和學生打鬧成一片。

這和馬修在剛來到這所「塘低」學校時截然不同,孩子們純真的笑容漸漸的在臉上重現。

電影的結尾讓人熱淚盈眶,在孟舟火燒輔育院的那天,馬修和麥神父剛好決定趁校長不在,帶孩子們外出遊玩一次。

大火事發後,校長高官職位的白日夢破滅了,他認為是馬修擅自帶學生離開學校,導致校園無人看管才發生的火災,大發雷霆後決意把馬修從輔育院開除。

馬修拿著自己的行囊走出輔育院的時候,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教了這麼久的崽子,竟然沒有一個出來送別。

沒想到,在馬修走到教室的那扇牆時,一架又一架的手疊飛機從窗臺上落了下來,馬修撿起來看,每架飛機上都有孩子們寫的留言——

「我認出第一封是波尼的字跡;有錯別字的自然是貝比諾寫的;另一封寫著滿滿的音符,有著莫翰奇的親筆籤名……」「還有這一封,和那一封……」

高高的窗臺上,孩子們的小手不停地揮動著,馬修曾經教給他們的歌曲,悠揚地蕩漾在耳邊。

此刻,馬修的心中是喜悅的,因為他知道,他用音樂和行動改變了孩子們,偉大的音樂家克來蒙馬修仿佛找回了自我。

馬修就是這樣一位於平凡中造就偉大,於無聲中沐浴春風的老師,是他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給孩子們帶來了最溫暖的春天。

相關焦點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同樣是差生,他們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畫面中當一位老師離開的時候,突然從教室的窗口飛出了很多紙飛機,一個個飛機上都附帶著一條條留言,這是孩子們送給他的臨別贈言。雖然他們不能親自送老師離開,但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謝與愛。徐徐落下的紙飛機,承載著無法親口訴說的話語,帶去最珍貴的愛與敬意。
  •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
    走進最美教師|鄉村小學「放牛班的春天」走紅網絡 現實版的「馬修和孩子們」暖哭網友 2020-12-19 2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豆瓣評分9.3《放牛班的春天》: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1949年的法國鄉村,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最終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沒收到鮮花罵學生的老師,可有《放牛班的春天》馬修的一半素養?
    》,影片裡的音樂老師馬修,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老師形象。》豆瓣評分高達9.3,總榜排第15位,在我心裡它應該排進最佳影片的前十。影片裡的音樂,撫慰著孩子們的心靈,也讓觀眾們沉醉。01 每個學生都想遇見的老師二戰結束幾年後,落魄的作曲家馬修,來到一個被叫做「池塘之底」的男生寄宿學校當學監。
  • 經典影片分享:放牛班的春天——被寬容和善良救贖的孩子們
    今天影投天地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部這樣的電影,它是治癒系風格,它是一個關於童年,理解,寬容和善良的故事,它是上映當年法國本土年度最賣座的電影,它就是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和眾多朋友一樣,第一次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時候都被它深深打動。簡單卻有張力的故事安排,細膩巧妙的情節走向,乾淨純粹的音樂,仿佛緩緩流淌的清泉,洗滌著所有觀眾的靈魂。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影片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少時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充滿愛心與耐心卻又懷才不遇的代課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沒人生本惡,只是無情的手把人推向無盡的深淵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電影,在次上映之前可以說默默無聞,但在上映後卻引發了當年法國觀眾的觀影熱潮。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寫下的日記,他和多年未見的老友同學不禁想起那個給了他們重塑信心的老師馬修,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隨著日記的講述慢慢浮現在眼前。
  • 《放牛班的春天》:人生大幸運,遇見馬修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老片子了,講的故事很老套:如何對待差生。說的道理也天下皆知:天底下根本沒有差生與優生之分,所謂的差生只不過是其天賦才能未能被發現而已,老師就是要找到學生的天賦和潛能,並進行引領和教導。
  • 《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的三幅畫像
    作者:湯雪灝又到教師節,談起關於老師和教育的影片,觀眾很容易想起《放牛班的春天》。它在以溫暖、樸實的情感讓觀眾感動的同時,也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態度。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曾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放牛班的春天》:真正的教育,往往潤物細無聲
    他們有的刻板,有的溫柔,但無一例外,都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燈塔,《放牛班的春天》裡的克雷芒·馬修老師,就是如此。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9.3,這是一部講述師生情誼的電影。它並不深刻,卻在日常瑣事中,讓我們看見了教育的微光,那是對個性的尊重、對理想的執著、對未來的熱忱。
  • 《放牛班的春天》
    池塘之底馬修這裡只有鐵門、牢房、冰冷的空氣還有盲目反抗、衝撞、瘋狂的撕扯他們厭惡我們//馬修所有人都說我們無藥可救野蠻、暴力、不聽話是你,讓我們看到光明//當曼妙的音符在教室裡徜徉我不再是野蠻的我我是嗓音優美的歌喉當曼妙的音符在教室裡徜徉我不再是暴力的我我是唯一的男中音//馬修原來還有不一樣的大人
  • 《放牛班的春天》:善良的老師用音樂感化問題少年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來到輔育院成為了一名老師,面對一群被家長放棄的野孩子,馬修用音樂改變了這群孩子的一生。沒有唯美煽情的畫面,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放牛班的春天》只是講述了一個老師和一群孩子的故事,然而這部影片上映後,卻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人們紛紛被馬修無私的愛,以及孩子們的轉變所感動。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那麼,如何避免孩子們淪為「壞小孩」?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老師值得被尊敬最好的回答
    如果要描述一個老師對學生的重要性,那《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應該是最好的回答了。這部影片主要是圍繞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學校裡與一群孩子的故事。當然了,該片是通過馬修老師的日記來展開回憶,進而時間回到了五十多年前;這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自古以來,除了父母,教師就是孩子的第二任啟蒙老師。 這部影片的情節感動了所有人,這就是一部高於藝術的影片,並不是只渲染師生情,還有在當時制度的枷鎖下,敢於追求平等,衝破世俗的勇氣,這也正是影片所成功的地方,相輔相成。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六一力薦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找對方法,「差生」也能變優秀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10月在中國上映的一部法國教育題材音樂電影,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主演。因其治癒和清流的故事表現形式深得人心,贏得豆瓣9.3的高分評價。面對孩子們針對他的惡作劇,他會替孩子隱瞞校長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處理;他會懇求校長放過無辜被牽連關禁閉的孩子。善良的本性為他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埋下了基礎。在我看來,一名老師或教育工作者,或任意一個要和孩子打交道的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善良,缺乏一顆善心的人則應該儘早遠離這份工作。
  • 電影強推《放牛班的春天》,用最古典的技法,訴說最純真的故事!
    電影強推《放牛班的春天》,用最古典的技法,訴說最純真的故事!相信有很多人聽說過《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但是可能看過的也就幾個,這部電影是一部老電影了,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在2004年的時候播出的,距離現在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現在再翻出來看看並不顯老,它還是一部好電影,而且讓人回憶,講述的故事也很美好,整個電影的基調是蠻溫暖清新的。
  • 《放牛班的春天》:非要由老師繪製孩子的春天?家庭教育在哪裡?
    一提起《放牛班的春天》,不管是看過還是沒看過,都一定知道它的大名。這部於2004上映的電影在外國評分並不高,在IMDb上只有7.9分,在外國人眼裡或許這部和其他電影沒什麼區別,但在中國人心中,卻一直是9.3的高分成績。
  • 神還原《放牛班的春天》 這個鄉村小學合唱團暖哭網友
    設施簡陋的教室內,一群穿著厚厚棉衣的孩子,在老師的指揮手勢下,唱出了動聽的韻律。近日,一段鄉村小學合唱團排練的視頻,暖到了眾多網友。網友們稱,這段視頻神還原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帶著孩子們唱歌的鏡頭,是電影故事的鄉村小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