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
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
今天東方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帝執導的、直到今日還是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高達9.3!
該電影以1949年法國鄉村的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傑勒德·尊諾 飾)生平的日記為線索,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他和一間外號叫「塘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的故事。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領域嘗試失敗以後,我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這所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輔育院,至少廣告上是這麼描述的。連院名似乎都是為我取的。」
馬修到了以後才知道,這和廣告上的描述相差無幾,甚至還要糟糕得多。
馬修開始工作的第一天,就領略到了這的「問題兒童」+暴力校長的教育氛圍了。
一位叫麥神父的教職工,因為學生的惡作劇導致了眼睛大出血,校長卻以醫院的醫藥費昂貴為理由,讓麥神父在校醫室進行簡單的護理。直至麥神父病情惡化後,才轉交了醫院治療。
而對於是哪個學生發起的這場惡作劇,校長不得而知,便採取了輪流關禁閉的方式來進行逼供。並且在找到「真兇」之前,校長嚴令取消了所有的課外活動和親友探訪。
在馬修向校長提出此措不妥的時候,校長卻不屑地說了一句:「新老師對學生期望總是過高。」
接著,馬修要接替的是何老師職務,何老師要從輔育院辭職了,因為他沒收了學生的一支香菸,而被刺了刀,縫了十針。
同時馬修也從何老師口中,得知了作弄麥神父的學生姓名:葛賀克。
但馬修並沒有把葛賀克的「罪行」直接上報到校長那裡,因為馬修已經見識過了校長殘酷的暴力式懲罰的手段——告訴校長以後,不僅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說不定還會讓這種叛逆節節生枝。
所以向校長申請了自行對犯錯的學生進行教育的機會,並解放無辜被關禁閉中的學生。校長雖同意了馬修提出的要求,但表示很討厭馬修的這種「自以為是」。
馬修在課堂上事先聲明了自己知道這場惡作劇的主謀後,給孩子們主動承認錯誤的機會。這種方式相對來說是比較溫和而又有利於在新同學面前樹立威嚴的。
對於犯了嚴重錯誤還不主動承認的葛賀克,馬修的教育方案是「談協議」:不帶葛賀克去見校長,但從當天起要把在教室作惡換成去醫務室幫忙,成為麥神父的特別看護。
接著,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馬修讓同學們用紙和筆寫下自己將來想從事的事業。
馬修在翻看學生們寫的資料時發現,大家都夢想有個很棒的職業:有兩個想當消防員、一個想當拿破崙、一個想當熱氣球駕駛員、三個想當外籍兵團等等,卻沒有一個想當代課老師……
「第一天就令人精疲力竭,我不知道自己為何來這兒,院長令我害怕,這兒的建築物也是,就連這些孩子也令我害怕,感覺他們隨時會來取我性命。」
相信影迷們看到這裡,都忍不住打寒磣了吧,甚至會想:這樣的學校,誰願意會去那裡當老師呀?
但我們都忽略了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否則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禁錮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抵制或抵抗。
校長的這種暴力且專制式的教育方式,嚴重違反了教育觀念裡的學生觀:
★校長沒有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教育活動,對教育好每個學生充滿信心。
★校長沒有認識到學生是獨特的、完整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教師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
★校長沒有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學生如果長期處於這種高壓的教育氛圍,就會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反叛性格。
影片中的孟丹就是個值得每個教育者反思的典型的例子。
有一天,一位叫德萊的醫生到輔育院來訪,並帶來了一個從感化院帶來的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孟丹。他們說是要研究孟丹對自由環境的適應能力,孟丹在比西量表智力測驗中處於危險邊緣。
孟丹具有天生孤僻性格和變態心理以及殘暴、破壞依賴傾向,需要正確的教育加以引導。但在德萊醫生把孟丹託付給校長後,校長卻轉身開始採取處罰的管理方式,試圖「馴服」孟丹。
但越是強制,孟丹越是反叛,滿口髒話、霸凌同學,對老師校長不屑等在孟丹身上都是非常司空見慣的事情。
在一次班級慢跑活動中,孟丹攜同校長的20萬法郎不見了!校長大發雷霆,認定錢就是孟丹偷走的。直至有一天麥神父在打掃廁所的時候發現了這20萬法郎和郭和頌的口琴,馬修和麥神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錢真的不是孟丹偷的。
得知了事情真相的馬修馬上找到了校長,希望校長跟警察局解釋放了孟丹,但校長的回話竟然是:我們都無法改變孟丹,就算他今天不犯錯,明天也會犯。
孟丹雖然叛逆,但在這件事上他絕對無辜。在影片最後,記恨於心的孟丹,一把大火把整個輔育院都燒毀了,以洩心中的憤怒。
當初校長若能查明真相,或在真相知曉後能還孟丹清白,或許這一報復性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和校長的教育方式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馬修。
馬修關心和愛護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加他們的是非觀念;並注重因材施教,發現學生身個獨特的「閃光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馬修寬容和善待孩子,在第一次上課時,樂格克搶走了馬修的公文包引起了課堂的哄鬧,校長來質問,馬修卻平靜地掩飾:「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是打算讓學生擦黑板」。
甚至有一次三個孩子偷偷撬開馬修的柜子,把他公文包裡珍藏的樂譜給拿了出來,躲在廁所裡翻看。學監聞訊趕來,馬修再一次掩飾:「沒什麼」。
莫翰奇因為違反課堂紀律,被校長關禁閉,不能在規定的探視時間和母親見面,馬修則替他圓謊,說他到醫院補牙去了。
最開始使馬修對孩子們改觀的,是他們對音樂的那種無知卻又喜歡的稚氣。他們會對馬修的樂譜充滿好奇,會在夜裡晚修的時候會扎堆地唱得很歡快。
孩子們唱的並不好,卻非常愛唱,他們所唱的調子一直瑩繞在馬修的腦海中。馬修甚至注意到了幾個不錯的嗓音。馬修不禁地在心裡想,難道這些孩子們真的無藥可救了嗎?
馬修曾是個非常熱愛音樂的作曲家,但處處碰壁後,他曾發誓永不再作曲。遇到了這群孩子後的馬修才意識到: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是的,馬修老師萌發了教孩子們音樂的念頭。
馬修注重因材施教,在課堂上,他讓孩子們每人唱幾句,識別出孩子們不同的音色,分出高低音來組建合唱團。
馬修說,「這不算偉大的藝術,卻能吸引同學」,孩子們在音樂課上,是最聽話專注的時候,為此馬修也很高興。
馬修知道,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得到領導的支持,所以他特地去向校長請示想要組建合唱團。
「你要是能教會他們唱歌,我就是王八」「不過你要是搞砸了,小心賠上工作……」這些是校長的原話,但不管怎麼樣,校長能同意那就算好事!
「4月,孩子們給我滿滿的靈感,我就知道會有這麼一天,人們會彈著我作的音樂,我叫克來蒙馬修,我是音樂家!」
從馬修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他愛崗敬業的品質,在教好學生的同時,也在實現著自己的夢想和人生價值。
在保證不影響課程的情況下,馬修每天晚上都為孩子們譜寫新曲,看著孩子們一天比一天聽話,合唱團也在慢慢地進步著,馬修感到非常的高興和自豪。
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馬修給孩子們所譜寫的歌詞都具有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特點。
這屬於情感陶冶的教育方法,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薰陶,可謂「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也」。
這令我想起了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說過的一句話:「音樂...可以說出那些無以名狀,傳達出未知之物。」
自從上了音樂課以後,孩子們搞惡作劇和打架鬥毆的現象有了明顯的改善。他們開始有了課間的集體活動,馬修和學生打鬧成一片。
這和馬修在剛來到這所「塘低」學校時截然不同,孩子們純真的笑容漸漸的在臉上重現。
電影的結尾讓人熱淚盈眶,在孟舟火燒輔育院的那天,馬修和麥神父剛好決定趁校長不在,帶孩子們外出遊玩一次。
大火事發後,校長高官職位的白日夢破滅了,他認為是馬修擅自帶學生離開學校,導致校園無人看管才發生的火災,大發雷霆後決意把馬修從輔育院開除。
馬修拿著自己的行囊走出輔育院的時候,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教了這麼久的崽子,竟然沒有一個出來送別。
沒想到,在馬修走到教室的那扇牆時,一架又一架的手疊飛機從窗臺上落了下來,馬修撿起來看,每架飛機上都有孩子們寫的留言——
「我認出第一封是波尼的字跡;有錯別字的自然是貝比諾寫的;另一封寫著滿滿的音符,有著莫翰奇的親筆籤名……」「還有這一封,和那一封……」
高高的窗臺上,孩子們的小手不停地揮動著,馬修曾經教給他們的歌曲,悠揚地蕩漾在耳邊。
此刻,馬修的心中是喜悅的,因為他知道,他用音樂和行動改變了孩子們,偉大的音樂家克來蒙馬修仿佛找回了自我。
馬修就是這樣一位於平凡中造就偉大,於無聲中沐浴春風的老師,是他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給孩子們帶來了最溫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