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10月在中國上映的一部法國教育題材音樂電影,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主演。因其治癒和清流的故事表現形式深得人心,贏得豆瓣9.3的高分評價。
電影講述了一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因為身處1949年的法國鄉村,雖有一身才華卻找不到好的發展機會。懷才不遇的他來到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當代課老師。
這裡不是普通的寄宿學校,它被人們稱為「池塘之底」,在這裡寄宿的幾乎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學校每天上演著惡作劇,以及犯錯後被體罰的無限循環戲碼。
面對這樣的學生,馬修沒有像校長和其他教職工一樣,選擇使用無情的暴力管制,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讓「池塘之底」也照進了陽光。
馬修是用什麼方式讓這些看似無藥可救的孩子重新改變自己的呢?我們一起來探究原因。
才華得不到施展的馬修被安排到這樣一所寄宿學校,心中雖有苦悶,但卻沒有抱怨,也沒有將怨氣施加到這群頑皮的孩子身上。
初來乍到的他就目睹了因為孩子惡作劇導致神父受傷,一心只想找到真兇施以體罰的校長,鼓勵學生告密,讓不認識學生的馬修在花名冊中隨意念名字關禁閉,直到有人舉報出真兇為止。
善良的馬修覺察到校長處理方式的不妥之處,在無意中得知真兇的情況下,故意用交易的方式讓孩子去照顧受傷的神父。
面對這樣一群孩子,馬修沒有厭煩也沒有排斥,而是同情他們所受到的專制、殘暴、高壓的教育手段。
他在日記中寫道:他害怕這裡的環境,也害怕這群孩子。然而,他沒有因害怕而逃避放任,更沒有將害怕轉化成「以暴制暴」,而是用善良來感化他們。
面對孩子們針對他的惡作劇,他會替孩子隱瞞校長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處理;他會懇求校長放過無辜被牽連關禁閉的孩子。善良的本性為他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埋下了基礎。
在我看來,一名老師或教育工作者,或任意一個要和孩子打交道的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善良,缺乏一顆善心的人則應該儘早遠離這份工作。
多年來,一些幼兒園虐童,老師惡意體罰學生,甚至大學教授對學生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新聞時有發生。這些悲劇的發生都是因為涉事老師缺乏了像馬修一樣的最基本的善心。
善良讓馬修不去傷害,而因為有愛,才讓他想要替孩子們做些什麼。
體現愛的方式是平等和尊重。馬修和這些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面對他們的無理取鬧,他會順著把玩笑開下去,孩子在黑板上畫他的「醜照」,他不生氣而是照樣畫一幅孩子的畫像來逗樂大家。這樣的馬修反倒讓孩子們無計可施。
他從來不把他們當作問題兒童,而是和正常孩子一樣交流,和他們談理想、談愛好。他讓孩子們寫紙條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和未來想從事的職業,他發現其實孩子們都是很酷的夢想。
在寫字條的過程中,他發現一個特別的孩子貝比諾,他看起來比別的孩子年齡都小,通過了解得知,貝比諾是個孤兒,父母在戰爭中雙雙離世。從此,馬修對他施予了更多的愛和關注。
當然,只有善良和愛是遠遠不夠的,想要讓孩子們真正做出改變,還需要一些具體的辦法。
一次機緣巧合,一群孩子因為調皮將馬修醜化編進歌詞裡唱出來取鬧,正好被馬修撞見。機智的馬修沒有生氣,而是讓孩子繼續唱下去,他由此發現孩子們有唱歌的天賦,決定組建合唱實驗團,以此來引導調皮的孩子。
他讓孩子們一個個唱出自己最拿手的歌,再根據孩子們不同的聲音特點,劃分出低中高音部。再此過程中,他發現了皮埃爾,一個擁有天使面容和嗓音,卻有著魔鬼心腸的孩子。
皮埃爾是一個單親媽媽的孩子,因為母親工作忙而忽略了他,致使皮埃爾變的叛逆。馬修在了解情況後,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幫助他,讓他在合唱團大放異彩。
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教育領域最為推崇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方法有針對性的教學。發現學生的長處,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自身形勢引導其發展。
英文單詞中的教育「education」,其中,「e」表示向外,詞根「doc」表示「引導」,合在一起就是向外引導的意思。因此,教育從來不應該是填鴨式的機械的塞進知識,而是教育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自覺的去學習。
中國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傳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先進篇》,孔子根據兩個弟子不同的性格,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講:「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最高明的管理者管理商界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誨他們,又其次是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之爭利。
這句話是說治理經濟的,但卻同樣適用於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自己發揮特長和潛力;差一點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勵他們,比如獎學金;再差一點的就是灌輸式教育;還有更差的就是天天看著孩子;當然,最差的教育方式就是和被教育者頂著幹。
——吳軍《見識》
正如劇中的校長,以禁閉和暴力制服犯錯的學生,就是所謂的最差的教育。
相比校長,馬修則是最高明的老師,發現了學生的興趣點和長處,並以此來將原本只知頑劣的學生引向正途。
如果說馬修所做的一切為孩子們打開了成長的大門,那麼,音樂,即是成就他們的載體。
音樂的魅力不言而喻。音樂家冼星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音樂中美的旋律、變化的節奏,對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人們在欣賞它的美的同時,和人的精神產生一種共鳴,傳遞快樂、悲傷,興奮、哀婉......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電影一開場就給觀眾展現了一場音樂之美,多年後,已經成為著名指揮家的皮埃爾指揮演奏交響樂——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涯》,給觀眾帶來聽覺的享受。
電影中,馬修為孩子們作詞作曲,開始為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填進孩子們感興趣的歌詞,到後來,慢慢將積極向上的歌詞譜入曲中。
觀眾能從孩子們的演唱中感受到孩子們的變化,和對生活充滿希望的聲音,從中體會出音樂作為人內心琴弦的律動。
獨唱的皮埃爾,表情專注而自信,在沉浸音樂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價值,在實現內在自我的同時,得到了心靈的救贖和靈魂的淨化。
正如剛才所提到的,因為童年的這段經歷,成就了後來的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相信其他孩子也因為這段溫暖的經歷,改變了原本灰暗的童年和此後的人生歷程。
當然,音樂不但改變了孩子們,也成就了克萊門特·馬修。在這之前發誓不在碰音樂創作的馬修,為了孩子們也再次創作出讓人感動的優美旋律。
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也比其它教育重要得多」。
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音樂更能流入人心吧。
馬修用善良和音樂譜寫出一束愛的光芒,照進「池塘之底」,照進孩子們心底。又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原本桎梏的童年充滿生機。
我很喜歡影片中那個讓愛延續的結尾,顯得格外治癒。
馬修因為和校長的衝突被要求離開學校,年幼而失去親人的孤兒貝比諾追上即將開走的班車,想要同這個唯一帶給他過溫暖的老師一起走。
馬修在經過規矩和感情的糾結後,最後決定帶走貝比諾。
他們離開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那是貝比諾每周都會站在鐵門口期待媽媽接他的日子。
END
謝謝您讀到這裡
歡迎關注 靜靜的屋隅 一起感悟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