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力薦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找對方法,「差生」也能變優秀

2020-09-03 靜靜的屋隅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10月在中國上映的一部法國教育題材音樂電影,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主演。因其治癒和清流的故事表現形式深得人心,贏得豆瓣9.3的高分評價。

電影講述了一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因為身處1949年的法國鄉村,雖有一身才華卻找不到好的發展機會。懷才不遇的他來到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當代課老師。

這裡不是普通的寄宿學校,它被人們稱為「池塘之底」,在這裡寄宿的幾乎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學校每天上演著惡作劇,以及犯錯後被體罰的無限循環戲碼。

面對這樣的學生,馬修沒有像校長和其他教職工一樣,選擇使用無情的暴力管制,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讓「池塘之底」也照進了陽光。

馬修是用什麼方式讓這些看似無藥可救的孩子重新改變自己的呢?我們一起來探究原因。

才華得不到施展的馬修被安排到這樣一所寄宿學校,心中雖有苦悶,但卻沒有抱怨,也沒有將怨氣施加到這群頑皮的孩子身上。

初來乍到的他就目睹了因為孩子惡作劇導致神父受傷,一心只想找到真兇施以體罰的校長,鼓勵學生告密,讓不認識學生的馬修在花名冊中隨意念名字關禁閉,直到有人舉報出真兇為止。

善良的馬修覺察到校長處理方式的不妥之處,在無意中得知真兇的情況下,故意用交易的方式讓孩子去照顧受傷的神父。

面對這樣一群孩子,馬修沒有厭煩也沒有排斥,而是同情他們所受到的專制、殘暴、高壓的教育手段。

他在日記中寫道:他害怕這裡的環境,也害怕這群孩子。然而,他沒有因害怕而逃避放任,更沒有將害怕轉化成「以暴制暴」,而是用善良來感化他們。

面對孩子們針對他的惡作劇,他會替孩子隱瞞校長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處理;他會懇求校長放過無辜被牽連關禁閉的孩子。善良的本性為他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埋下了基礎。

在我看來,一名老師或教育工作者,或任意一個要和孩子打交道的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善良,缺乏一顆善心的人則應該儘早遠離這份工作。

多年來,一些幼兒園虐童,老師惡意體罰學生,甚至大學教授對學生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新聞時有發生。這些悲劇的發生都是因為涉事老師缺乏了像馬修一樣的最基本的善心。

善良讓馬修不去傷害,而因為有愛,才讓他想要替孩子們做些什麼。

體現愛的方式是平等和尊重。馬修和這些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面對他們的無理取鬧,他會順著把玩笑開下去,孩子在黑板上畫他的「醜照」,他不生氣而是照樣畫一幅孩子的畫像來逗樂大家。這樣的馬修反倒讓孩子們無計可施。

他從來不把他們當作問題兒童,而是和正常孩子一樣交流,和他們談理想、談愛好。他讓孩子們寫紙條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和未來想從事的職業,他發現其實孩子們都是很酷的夢想。

在寫字條的過程中,他發現一個特別的孩子貝比諾,他看起來比別的孩子年齡都小,通過了解得知,貝比諾是個孤兒,父母在戰爭中雙雙離世。從此,馬修對他施予了更多的愛和關注。

當然,只有善良和愛是遠遠不夠的,想要讓孩子們真正做出改變,還需要一些具體的辦法。

一次機緣巧合,一群孩子因為調皮將馬修醜化編進歌詞裡唱出來取鬧,正好被馬修撞見。機智的馬修沒有生氣,而是讓孩子繼續唱下去,他由此發現孩子們有唱歌的天賦,決定組建合唱實驗團,以此來引導調皮的孩子。

他讓孩子們一個個唱出自己最拿手的歌,再根據孩子們不同的聲音特點,劃分出低中高音部。再此過程中,他發現了皮埃爾,一個擁有天使面容和嗓音,卻有著魔鬼心腸的孩子。

皮埃爾是一個單親媽媽的孩子,因為母親工作忙而忽略了他,致使皮埃爾變的叛逆。馬修在了解情況後,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幫助他,讓他在合唱團大放異彩。

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教育領域最為推崇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方法有針對性的教學。發現學生的長處,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自身形勢引導其發展。

英文單詞中的教育「education」,其中,「e」表示向外,詞根「doc」表示「引導」,合在一起就是向外引導的意思。因此,教育從來不應該是填鴨式的機械的塞進知識,而是教育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自覺的去學習。

中國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傳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先進篇》,孔子根據兩個弟子不同的性格,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講:「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最高明的管理者管理商界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誨他們,又其次是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之爭利。

這句話是說治理經濟的,但卻同樣適用於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自己發揮特長和潛力;差一點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勵他們,比如獎學金;再差一點的就是灌輸式教育;還有更差的就是天天看著孩子;當然,最差的教育方式就是和被教育者頂著幹。

——吳軍《見識》

正如劇中的校長,以禁閉和暴力制服犯錯的學生,就是所謂的最差的教育。

相比校長,馬修則是最高明的老師,發現了學生的興趣點和長處,並以此來將原本只知頑劣的學生引向正途。

如果說馬修所做的一切為孩子們打開了成長的大門,那麼,音樂,即是成就他們的載體。

音樂的魅力不言而喻。音樂家冼星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音樂中美的旋律、變化的節奏,對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人們在欣賞它的美的同時,和人的精神產生一種共鳴,傳遞快樂、悲傷,興奮、哀婉......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電影一開場就給觀眾展現了一場音樂之美,多年後,已經成為著名指揮家的皮埃爾指揮演奏交響樂——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涯》,給觀眾帶來聽覺的享受。

電影中,馬修為孩子們作詞作曲,開始為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填進孩子們感興趣的歌詞,到後來,慢慢將積極向上的歌詞譜入曲中。

觀眾能從孩子們的演唱中感受到孩子們的變化,和對生活充滿希望的聲音,從中體會出音樂作為人內心琴弦的律動。

獨唱的皮埃爾,表情專注而自信,在沉浸音樂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價值,在實現內在自我的同時,得到了心靈的救贖和靈魂的淨化。

正如剛才所提到的,因為童年的這段經歷,成就了後來的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相信其他孩子也因為這段溫暖的經歷,改變了原本灰暗的童年和此後的人生歷程。

當然,音樂不但改變了孩子們,也成就了克萊門特·馬修。在這之前發誓不在碰音樂創作的馬修,為了孩子們也再次創作出讓人感動的優美旋律。

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也比其它教育重要得多」。

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音樂更能流入人心吧。

寫在最後

馬修用善良和音樂譜寫出一束愛的光芒,照進「池塘之底」,照進孩子們心底。又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原本桎梏的童年充滿生機。

我很喜歡影片中那個讓愛延續的結尾,顯得格外治癒。

馬修因為和校長的衝突被要求離開學校,年幼而失去親人的孤兒貝比諾追上即將開走的班車,想要同這個唯一帶給他過溫暖的老師一起走。

馬修在經過規矩和感情的糾結後,最後決定帶走貝比諾。

他們離開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那是貝比諾每周都會站在鐵門口期待媽媽接他的日子。

END


謝謝您讀到這裡

歡迎關注 靜靜的屋隅 一起感悟生活點滴

相關焦點

  • 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同樣是差生,他們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這是2003年上映的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最經典的畫面之一,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的處女作。此片獲得2004年法國的票房冠軍、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 、2005年法國金球獎最佳電影獎 ,豆瓣評分高達9.3分。 《放牛班的春天》這個名字好像並不怎麼起眼,很多人或許在看到這部電影名的第一刻就選擇了略過。但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確是一部經典,尤其是對學生和老師關係的刻畫上,反映地尤為深刻。
  • 音樂片《放牛班的春天》,處心積慮找共鳴,憑什麼豆瓣評分9點3
    很少有音樂電影做到如此境界,站在大眾的評論角度看,豆瓣評分高達9.3分,確實很讓人佩服。但是也有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一點都不動人,這分兒也未免太虛高了,完全沒有體現「教化」的動人之處,小男孩的歌喉也相當有限。
  • 豆瓣評分9.3《放牛班的春天》: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
    》(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
  • 影評(3):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溫暖的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Les Choristes        永不放棄,總有希望在前面等待       Never give up, always have hope in front waiting for.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最終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有些東西,總能帶來溫暖
    今天是教師節,談起關於老師和教育的影片,就要來說說這部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馬修是一個為人溫和,有音樂才華,善於引導的優秀的人生導師。面對調皮搗蛋破壞規則的學生,他沒有用校長的那套理論」犯錯—懲罰「。
  • 淺析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中蘊含的人本主義思想
    《放牛班的春天》「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結束時,這首悠揚的歌迴蕩在林蔭道上,久久地衝擊著我的心,令我百感交集,是喜悅?《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學生調皮闖禍是正常的,如何處理這類問題才最為關鍵,這時候一個老師的師德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性質。馬修老師用他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展現了教育的獨特魅力。
  • 豆瓣9.3高分!跟隨《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的日記,走進孩子們的春天!
    今天東方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帝執導的、直到今日還是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高達9.3!該電影以1949年法國鄉村的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傑勒德·尊諾 飾)生平的日記為線索,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他和一間外號叫「塘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的故事。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啟動小演員海選計劃
    9月7日,由七幕人生出品的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原版電影及音樂劇導演Christophe Barratier、原版音樂劇製作人Jean-Marc Vicariot、七幕人生CEO楊嘉敏、影評人木衛二等嘉賓現身發布會現場。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僅讓人們驚訝於電影中唱詩班男孩兒的歌聲,也對主角——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與輔育院男孩兒之間的師生情誼所打動。而一部電影裡,音樂是不可或缺甚至是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5月溫暖首演
    由法國經典電影改編的《放牛班的春天》音樂劇中文版,5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了全國首演,眾多觀眾走進劇院觀看了本次演出。本劇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出品。今年全新製作的暖心大戲——中文版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原版來自法國,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由原版導演巴拉蒂親自操刀,原電影作曲家布魯諾·庫萊斯創作新曲目,2017年在法國上演。法國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原版上演後法國媒體和觀眾好評如潮,《巴黎人報》更是稱「比電影更加震撼人心。」
  • 《放牛班的春天》:人生大幸運,遇見馬修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老片子了,講的故事很老套:如何對待差生。說的道理也天下皆知:天底下根本沒有差生與優生之分,所謂的差生只不過是其天賦才能未能被發現而已,老師就是要找到學生的天賦和潛能,並進行引領和教導。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放牛班的春天》
    還有曼妙的音樂//馬修星期六的等待總是有道理的等來黎明、等來燈塔等來不朽的你馬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法國2004年),導演克裡斯託.巴拉蒂。男子寄宿學校「塘底」,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學校的校長冷漠自私,常用暴力手段體罰學生。馬修的到來慢慢改變了這一切。莫尼耶擁有天使般的面孔,內心卻住著一個惡魔,敏感自私又愛搗蛋......珀林,一個五歲的孤兒,智力低下,總在星期六等待他父母來接他......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影片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少時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充滿愛心與耐心卻又懷才不遇的代課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而電影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很多老師學習借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梁看後的心得,對的地方和大家共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人都是潛力無限!
    作為一部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打破了音樂劇高雅藝術電影的怪圈,它以溫和敘事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溫情且充滿了正能量的故事。全片的「音樂」元素,搭配故事情節和背景很柔和地展現出來,一氣呵成,沒有任何衝突與違和感,是非常成功的一部音樂主題電影。
  • 《放牛班的春天》:真正的教育,往往潤物細無聲
    他們有的刻板,有的溫柔,但無一例外,都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燈塔,《放牛班的春天》裡的克雷芒·馬修老師,就是如此。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9.3,這是一部講述師生情誼的電影。它並不深刻,卻在日常瑣事中,讓我們看見了教育的微光,那是對個性的尊重、對理想的執著、對未來的熱忱。
  • 豆瓣9.3分,這部16年前的影片值得在教師節打開
    2004年,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在法國上映,問鼎當年年度票房冠軍;隨後,該影片在16個國家陸續上映,均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不錯的票房,並最終獲得了多達大獎。
  • 《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廣州首演
    請到場支持24位中國小演員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報導 10月24日晚,由法國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在中國觀眾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此次中文版音樂劇是第一個非法語的音樂劇版本。該劇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出品,由原版導演巴拉蒂操刀監製,作為80後、90後觀眾的經典童年回憶,今年將在國內多地巡演百餘場。 音樂劇講述1949年的法國鄉村,失意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來到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