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私信問我,每天都按老師要求幫孩子檢查作業籤字,孩子每次作業都全對,可為什麼成績不見提升呢?
首先,老師讓家長籤字的目的應該是了解孩子學習情況,督促完成作業。至於作業的正確性應該由老師來批改,這樣老師才能掌握學生的真實水平。但現實的情況,如果班裡只有少數孩子有錯誤,老師也不一定會重點再講一遍,作業的錯誤如果不訂正也會影響孩子進步。
那麼怎樣輔導孩子作業才能達到良好效果呢?思捷老師有以下三點建議。
低年級孩子識字有限,很多時候不是數學問題不會,而是根本沒有看懂題目。針對這個特點,家長可以利用兩步法教會孩子審題:
第一步:看清每一個字。孩子用手指指著題目文字,家長領讀一句,孩子跟讀一句,遇到不認識的字家長教一下。孩子們經常看著字讀,就會慢慢認識這些字,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讀了。低年級題目中常出現的文字有限,基本上2個月後孩子就可以順利讀懂題目了。
第二步:複述題意,圈出關鍵字。讀完題後,家長不要急著給孩子解釋題意,要鍛鍊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讓他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要求是什麼。如果發現孩子沒有理解正確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讓孩子讀一遍,儘量讓他自己去發現題目給出的要求。
如果孩子經過幾遍讀題還是不能理解正確,家長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進行分析,比如這樣問:
①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畫圈、連線、塗色、填空、計算……);
②要求怎麼做?(把誰圈起來?把什麼樣的連起來?把什麼塗上顏色?……)。
例如:「把同樣多的塗上相同的顏色。」提問:做什麼?(塗色);把誰塗上顏色?(同樣多的);塗什麼顏色?(相同的顏色)。通過引導式提問,讓孩子圈出關鍵詞,提醒自己加深理解和記憶。
圈關鍵字是個非常棒的解題習慣,到了中高年級,很多題目丟分都是因為審題有遺漏,圈關鍵字可以很好地避免審題錯誤。
理解清題意以後,讓孩子自己答題。千萬不要家長口述一個完美的答案讓孩子照抄,這樣是家長在做作業,孩子除了寫得手累沒有任何收穫。
答完題後,對照題目要求自行檢查。檢查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正向檢查,即按照題目要求對照一一核查,看有沒有遺漏;也可以逆向檢查,比如我們常用的逆運算檢查數學題目。最不可取的就是直接對照答案,答案對了就完事了。很多孩子答案是蒙的並沒有把握,或者過程錯誤但答案恰好對了,所以一定要重視過程和步驟,不能答案正確就放過去了。
檢查驗算也是一項需要訓練的技能,沒受過訓練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驗算,如何檢查結果的正確性,例如數學應用題如果驗算到位,基本不會丟分。思捷老師的數學應用題專欄有專門的驗算環節,幫孩子學會方法養成好習慣。
錯題就是背在孩子身上的包袱,只有將它拿掉,才能為第二天的學習掃清障礙,幫助孩子輕鬆進入新課程的學習,這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錯題需要區別對待,不同原因的錯題重視程度也不同。
A類:粗心的錯誤
家長發現錯誤後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題目要求、圖或者文字,然後對過程、答案進行思考。孩子如果自己發現並改正了,就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A,表示這類錯誤是由於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B類:方法、知識錯誤
孩子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錯,家長可以給他提示。例如:下面哪一行不一樣,在它後面的括號裡畫「√」。
(1)1、2、3、4、5()
(2)2、4、6、8、10()
(3)5、6、7、8、9()
孩子能夠理解題目要求是選擇不一樣的一行,可是不知道哪一行不一樣。家長可以這樣提示:「第一行的數字在發生什麼變化?每次增加多少?第二行呢?」孩子根據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長直接告訴他答案。總之,能讓孩子去思考的,家長決不代替。
孩子根據提示作出來以後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B,表示這類問題自己還有一些困難,是自己的薄弱點,需要以後多思考、多練習。
C類:無法理解的問題
有些錯誤家長提示方法以後都不能解決,必須家長講解方法、過程,幫著孩子做出來的,這類問題請在序號下面寫一個C,表示這是孩子的難點,提醒孩子在老師講解類似問題的時候注意聽。
這些A、B、C符號的標註,其實就是孩子對自己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找到發生錯誤的根源,同時也幫助孩子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用這種方法分析試卷也很好用哦。
這個習慣養成以後,孩子在期末複習時就非常有針對性,即使沒有整理錯題本,只需要把作業、試卷拿出來,重點針對B、C類進行複習鞏固,就可以高效地完成知識的查漏補缺,重點突破,這樣節約時間,輕鬆愉快。
家長很多都是雙職工,每天輔導孩子學習的時間很有限。但只要方法得當,養成自己會學習的學霸也不是難事,關鍵在於家長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以上方法從低年級開始養成習慣更好,如果已經是中高年級,重點放在第三條,從每天作業開始訓練錯題整理方法,一個學期肯定能見到效果。
我是思捷老師,專注小學教育,歡迎關注、收藏、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