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得孩子,家長要不要檢查並輔導數學作業,怎麼做更合適?遇到這種情況,做為個人我不主張家長天天檢查和輔導,但是個別要視情況而定。學習功課首先是孩子的事情,做為家長如果需要陪伴也是為了能讓孩子獨立地去完成他自己的事情,建立起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如果有能力,孩子需要輔導,家長的輔導只是輔和導,而不是一種長期的檢查和監督。輔,就是在他自己很難解決的時候點撥他,啟發他。
導的作用也是如此,家長的點撥和啟發是為了引導他打開一個思路,自己沿著這個思路或者更多的思路去思考去探索,這是孩子需要輔導的意義。對於初中生來說,一般情況下家長能做到溫馨陪伴是非常難的:孩子不願意讓家長天天坐在旁邊陪著,有時候還會反感甚至牴觸。很多孩子如果有自己的獨立房間,大多是關門上鎖,家長有事先敲門。家長輔導孩子的作業不見得和老師所講一致,如果家長正好是中學該科目老師應該沒問題。
我記得自己孩子初一時,遇到幾何難題問和我講,我個人對幾何情有獨鍾,非常喜歡解幾何題的步驟,也樂於挑戰幾何提的思考,這是我平時在孩子面前有意識表示出來的。不過孩子遇到難題時,會有一種向我挑戰的意味,我很高興,不過也的確表示出自己儘管能力不夠,也很享受這種挑戰,所以我不是每次都能解決問題,很多時候還需要和他討論,互相擴展思路,當然這種一定要給予他更多的肯定。
至於檢查,這個事情如果小學沒有完成,現在還需要家長做的話,有點不合適了。還是逐步地引導他自己去檢查的好,或者乾脆就在做的過程中主抓認真、認真、再認真,這樣即使沒有檢查,也不會錯誤很多。從我個人來說,更主張從開始做的時候就強調每一步都腳踏實地,不留遺憾!不過,我也曾遇到過初三的家長,還在天天陪伴孩子作業,幫助輔導和檢查的,這種情況事實存在,但我不認為必須這樣。
相反地我認為如此做是對孩子成長和學習的障礙,畢竟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為了能有一個好成績,能上一個好學校,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成績更為重要。如果孩子學習能力不錯,每天自覺在家裡完成課外作業,尤其像數學這門課程,孩子成績能達到優秀,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周檢查或抽查幾次。如果孩子成績也就在良好上下波動,家長還真的每天晚上重點檢查孩子數學作業完成情況。
家長可觀察孩子寫數學作業的表現,以此確定孩子學習情況。家長有檢查或輔導孩子數學作業時,要重點看孩子作業用時,如果孩子數學學得很輕鬆,用時不會太長,寫作業過程中也會比較專注和連貫。但如果數學學的很吃力,從寫作業的過程就能發現問題,如孩子思考的時間過長,有時會心不在焉,有時會站起來走動,有時會不停地向家長求助等。像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加強輔導,如果你輔導不了,就得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了。
因為到了初中以後,數學課程逐漸加深,很多家長已經輔導不了。即使家長能夠輔導,也不要輔導,因為家長的角色就是家長,而不是教師,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已經把自己的角色錯位,既當家長,又當教師。如果每晚家長都輔導孩子的數學作業,那麼給家長帶來巨大的負擔,也會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本來是培養學生思維的一門學科,可以引導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
讓孩子動腦筋,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調動孩子學習的最大潛力。而一旦依賴的心理產生,那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降低,不利於學生動腦,孩子也體會不到自己解決難題的一種快樂。總之,是否檢查作業這個問題,家長可以適當的時候去了解一下他作業的完成程度,整潔程度,還有它的完整度。
而不是在細節上看,要讓孩子對自己的作業負責任,逐漸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過渡幹預孩子學習的過程,最終只能讓孩子喪失興趣,甚至讓孩子產生厭倦的心理。作為父母,畢竟沒有能力一直輔導下去,即使初中可以,到了高中依然不能輔導,所以孩子的學習問題會依然存在。所以你還繼續一直輔導孩子的初高的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