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礦價暴露行業痛點 市場化手段管理風險
文/譚亞敏
10月中下旬以來,「黑色系」各品種輪番上漲。「雙焦」的上漲主要受到國內焦化行業去產能和海外煉焦煤進口限制的影響。但是面對螺紋鋼和鐵礦石價格的上漲,特別是進入12月後兩者上漲趨勢加速,不少投資者大呼不解。「黑色系」究竟怎麼了?尤其是「燒紅的石頭」背後究竟有何深層次原因?企業如何利用市場化手段管理「輸入型風險」?針對以上問題,期貨日報融媒體中心進行了深度調查,並邀請市場人士進行深度剖析。
11月以來,普氏指數(62%鐵礦石)一路上漲至160.7美元/噸,漲幅34.99%,觸及近年最高位。受此影響,我國鐵礦石期貨首次站上千元大關。「燒紅」的石頭引發市場關注和不安。
鐵礦石究竟怎麼了?期貨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多數專家認為,即使有境內外供需層面的「情理之中」因素,鐵礦石的短期快漲仍在部分人士的「意料之外」。短期看,此輪行情是境外指數、衍生品帶動境內期現價格上漲,境外價格及漲幅均高於境內。長期看,境外供方高度集中、鐵礦石貿易用境外指數定價的雙重壓力促鐵礦石「易漲難跌」,最大需求方的我國鋼鐵行業被動接受高礦價。
作為國內鋼鐵生產基礎原料,鐵礦石價格漲跌,事關整個鋼鐵產業。高礦價為鋼鐵行業帶來巨大的「輸入型風險」,影響到了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及安全運行。相關專家呼籲,在上遊壟斷且高度依賴進口、鋼鐵產量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鋼鐵行業要加大廢鋼、國產礦利用,改變對進口礦石的依賴,同時扭轉傳統經營定價方式,利用衍生品工具管理風險,在上下遊博弈中為自身謀求利益。
鐵礦石怎麼了?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鋼鐵行業拉開了帷幕,清理地條鋼、淘汰落後產能和表外產量。鋼鐵行業迅速扭轉了大面積虧損局面,企業利潤大幅改觀,迎來了難得的三年喘息之機。
然而,好景不長。2019年初巴西淡水河谷礦難事件,開啟了鐵礦石新一輪上漲周期,礦鋼產業鏈利潤重新分配。境外礦山也在供給側打起了主意,尤其今年借國際疫情等事件影響,相關外礦企業下調了全年產量預期,調減短期外礦發運引起行業對供給偏緊、下遊搶貨的預期。加之國內鋼鐵產業並未因長時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減少,反而在今年繼續大幅加碼,這加劇了產業鏈利潤天平向上遊的傾斜。
結合11月以來的市場情況,國投安信期貨鐵礦石高級分析師張賀佳分析,進入秋冬「傳統環保季」後,各地嚴禁「一刀切」且眾多鋼廠環保設備已改造升級,限產多以限燒結等工序為主,高爐開工即鐵礦石需求同比明顯偏高。自11月初至今,港口庫存呈現持續下降趨勢,支撐鐵礦石價格整體走強。
在供給端,近日VALE將2020年鐵礦石產量從先前的3.1億—3.3億噸下調到3億—3.05億噸,預計2021年產量在3.15億—3.35億噸,其下調2020年產量且2021年產量目標未達市場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對全球鐵礦石供需可能偏緊的預期,帶動了近期價格上漲。「此外,近日澳洲西海岸附近生成熱帶氣旋,市場擔憂供給受到階段影響,疊加近期海漂貨溢價較高,國內現貨及地礦性價比顯現,臨近年底鋼廠仍有一定補庫需求。」張賀佳說。
同時還要看到,近期整個工業品市場都在交易明年全球經濟復甦引發對原料端補庫的邏輯,不光是「黑色系」,近期銅、鋁等有色品種價格近期累計漲幅也較為明顯。尤其進入12月後,PMI、社融信貸及M2等宏觀經濟數據持續向好,國內黑色系「領頭羊」成材消費及出口仍較保持較高水平,海外主要經濟體部分先行經濟指標持續好轉,市場對於海外持續「復甦」樂觀,推動了部分化工品、有色及黑色商品共同快速上漲。
「如果從黑色系品種的合約間價格走勢來看,近期無論是原料端鐵礦石還是成材端螺紋鋼和熱卷,均表現出明顯的近弱遠強格局。2101—2105價差收斂明顯,回落至歷史低位水平,這從另一角度證明,宏觀經濟復甦的預期是本輪工業品價格集體上漲的邏輯之一。」方正中期鐵礦石研究員梁海寬說。
高高在上的鐵礦石價格,讓鋼鐵企業面臨巨大成本壓力,尤其是北方鋼鐵企業面臨著進入冬季後下遊需求大幅減少、生產利潤進一步壓縮的問題。某鋼企負責人坦言,現在鋼廠的鐵礦石庫存已經從原來的15天降到了不足一周的時間,但是為了保持生產,只能每天按照生產計劃採購相對應的鐵礦石用量,採取隨採隨用的模式,不再自行囤貨保庫存。
海證期貨研究所副所長、黑色首席分析師石頭表示,鐵礦石價格高企,鋼廠成本壓力增大,貿易商恐高情緒高漲,未來鐵礦石或有高位回調風險,交易者不可盲目追高。
定價機制之殤
近日中鋼協及有關鋼鐵企業表態,認為鐵礦石市場定價機制已經失靈,呼籲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儘快調查鐵礦石炒作。
對於鐵礦石價格上漲,除了短期供需失衡的因素外,也需要從礦石產業鏈結構來看待鐵礦石漲價,其背後是國內鋼鐵行業和海外寡頭礦山之間上演的「利潤分配的戰爭」。「不管什麼因素引發,上遊礦山處在的這個環節確實非常有利。即便沒有礦難、疫情等『黑天鵝』事件,可能還會有什麼其他的因素,只要改變一下上遊供給的節奏和預期,都會導致這個結果。鐵礦價格上漲現象背後,實際上是產業鏈利潤再分配的過程。」相關專家表示,在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產業鏈在存量分配的條件下,矛盾就會體現出來。鐵礦石價格上漲是必然結果。
不同的定價機制、定價機構往往代表著供需兩端不同層面的利益。鐵礦石價格大漲,讓鐵礦石定價機制又一次成為矛盾的集中爆發點。
記者了解到,2010年隨著長協機制瓦解,全球鐵礦石定價模式轉向境外普氏指數定價,國內鋼鐵企業也逐漸被動接受了隨行就市的普式定價,採取「普氏指數均價+溢價」的浮動定價模式。2011年,鐵礦石普氏指數最高曾漲到193美元/噸。與期貨價格不同,普氏指數並不是投資者交易出來的價格,而是由普氏能源資訊公司通過電話問詢等方式,向礦山、鋼廠及貿易商採集的數據,樣本數量非常有限,僅佔市場份額6%—9%,佔市場份額70%的長協礦排除在採取範圍之外,「小樣本決定大市場」的特點廣為各方詬病。
一組數據可以直觀看到境外指數和境內價格的不同。12月11日,我國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998元/噸,較11月初的797元/噸上漲了25.22%。而同期新加坡交易所(SGX)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157.82美元/噸,折算國內期貨標準品的價格為1194.01元/噸,漲幅33.41%。無論是絕對值還是漲幅,境外指數、衍生品價格均領漲於國內期現價格。
張賀佳認為,普氏指數領漲連鐵期貨和國內現貨,反映了海外鋼鐵市場復甦下鐵礦石需求有所增加等因素,也使得海漂貨和現貨出現一定的倒掛,國內鋼廠等更傾向於現貨的採購,拉動了現貨的成交和價格階段性上漲,鐵礦石基差仍明顯高於「黑色系」其它品種,因此近期帶動國內鐵礦石期貨上漲的動力是基差修復。
期貨日報記者發現,隨著交割月的臨近,2101等近月合約開始了基差修復。
某行業人士表示,此輪鐵礦石境外指數、衍生品價格漲幅和絕對值均高於國內期現價格,是境外普氏、新加坡掉期大漲,帶動國內價格上漲。我國鐵礦石期貨價格長期貼水境外普氏、港口現貨,在擔當市場「壓艙石」、抑制境外價格大漲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如何管理「輸入型風險」
今年進口礦價大漲,使得沒有參與期貨套保、定價的企業帶來了利潤損失,也再次為全行業敲響了警鐘。面對著下遊需求向好、鋼鐵產量高居不下、鐵礦石高度依賴進口的複雜局面,我國鋼鐵企業需要思考如何形成國內市場合力、共同應對境外壓力和原料端的「輸入型風險」。專家表示,這需要鋼鐵企業扭轉傳統經營和避險方式,利用衍生品工具管理價格波動風險,從境外供給高度集中、普氏定價壟斷的格局中突圍。
一位產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市場價格超跌或超漲的時候,期貨市場較好的流動性為產業企業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套保機會,此時從事期貨套保風險反而更小,對企業更有利。對於企業而言,目前參與鐵礦石期貨套期保值正當時。
從深層次看,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發揮功能,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二者互為前提也相互影響。產業企業深度參與,是期貨市場發揮功能的重要條件。從國內油脂油料等行業期現結合的發展經驗看,產業企業更多參與、利用期貨市場,才能讓期貨市場結構更為合理,期貨價格更真實有效。同樣,期貨市場服務實體企業避險的功能才能更充分發揮,期貨價格才能更好反映行業供需和企業訴求,進而吸引更多產業企業參與。
我國黑色系期貨品種體系日益完善和豐富,為廣大現貨企業提供了很多種可以利用的方式。因此,國內企業應形成合力,發揮主場優勢,通過期貨市場打破境外普氏壟斷局面,把我國期貨市場作為避險和定價的「主場」,鋼鐵企業要發揮期貨「主場」優勢,成為活躍在期貨「主場」、參與期貨套保的「主力」。
「從有色、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經驗看,期貨市場是對衝風險和定價的有效工具,無論在市場價格大漲還是大跌的過程中都能起到作用。鋼廠需要提高對期貨工具的認識程度,組建和培養懂期貨又懂現貨的人才隊伍,更好參與期貨市場。」光大期貨研究所黑色研究總監邱躍成此前對記者表示。
中信建投期貨鐵礦石研究員趙永均同樣認為,作為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來說,定價機制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上。「近年來,交易所在陸續推進以國內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點價模式,有不少鋼廠嘗試參與,這是很好的開端。」他還指出,對於此輪鐵礦石上漲,應該有一些鋼廠在期貨盤面提前鎖定了價格,因此對於參與套保的鋼廠,基本規避了鐵礦石價格上漲給企業帶來的風險。這說明鋼廠既要團結力量、化零為整,提高我國對鐵礦石的議價能力,也要通過金融衍生工具來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
除了參與利用期貨工具進行規避風險、用市場化工具定價之外,用市場化手段改善礦石供需、從根本上上扭轉對進口礦石的依賴、改變上下遊不對等關係,是全行業重要的努力方向。對於如何改善供需格局,採訪中專家重點提到了對國產礦開採、加大廢鋼利用的支持。在當前進口礦高價位下,國產礦、廢鋼行業或將迎來新的「紅利」。
「境外礦山集中度高,一直是我國黑色產業鏈所面臨的的潛在問題。提升國產礦產能,加大國產礦開採以及推進廢鋼應用對於緩解鐵礦石供給緊張以及其他諸多風險是十分有必要的。」永安期貨北京研究院副院長朱世偉說,中國鐵礦儲量大,建議適當扶持國產礦生產,並增加其他渠道的鐵元素供應,如優質再生鋼進口、非澳巴礦源等。
邱躍成表示,我國鋼鐵行業應豐富原料供給渠道,鼓勵支持國產礦投資生產,多方面改變進口鐵礦石依賴。從長遠來看,鋼鐵行業最重要的應對方式是增加鐵礦石資源的自身保障,如增加海外權益礦的戰略投資和開發。另外,適當控制生產節奏,特別是在利潤低位和虧損情況下要適度減產,減少鐵礦石的使用量。還有,加強對市場行情分析研判能力,在鐵礦石價格低位時,適當增加鐵礦石庫存規模,做好戰略儲備。
據介紹,有關方面一直在努力加大對國產礦的支持以及鼓勵廢鋼應用,如工信部在產能置換新規中鼓勵轉爐置換為電爐項目、再生鋼鐵料標準得到迅速制定等,隨著時間推移,電爐煉鋼佔比預計將會逐步提升,對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將逐步降低,對高企的鐵礦石價格也將形成一定抑制。大商所正在持續推進廢鋼期貨上市,進一步完善鋼鐵產業的衍生工具鏈條,發揮期貨市場避險和定價功能,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
大商所就鐵礦石動態調整品牌升貼水及可交割品牌擴容徵求意見
文/姚宜兵
12月11日,大商所發布公告,就鐵礦石動態調整品牌升貼水及增加可交割品牌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0年12月17日。市場人士認為,此方案執行後將擴大鐵礦石期貨可供交割品範圍並使鐵礦石期現市場更為緊密地結合。
根據公告,此次大商所公開徵求意見的內容包括擬定期調整品牌升貼水(即動態調整升貼水)方案和擬增設的3個可交割品牌。鐵礦石期貨擬實施的定期調整品牌升貼水方案包括升貼水調整頻率、數據採集方式等。具體來看,升貼水調整頻率設有三種方案,分別為每半年、每季度或每月調整。其中,半年調整方案樣本周期為前180日,新升貼水公布後執行周期為6個月;季度調整方案樣本周期為前90日,新升貼水公布後執行周期為3個月;月度調整方案樣本周期為前30日,新升貼水公布後執行周期為1個月。
品牌升貼水根據品牌價格和質量升貼水計算並定期調整公布。其中,品牌價格數據樣本暫擬採集自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鋼之家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鐵礦石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及鐵礦石指定交割廠庫、大連商品交易所場外業務平臺等多元化主體,採集點為鐵礦石指定交割港口。品牌價格根據採集的樣本數據按公開的一定方法計算處理。最新的品牌升貼水擬於實施前一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公布。
同時,此次徵求意見稿還包括了近期擬增設的可交割品牌方案。目前,大商所在產量較大的品牌中初步篩選了本鋼精粉、IOC6、Kumba等3個品牌。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受國內外下遊需求增長、國際貿易摩擦等多因素影響,在境外普氏指數、掉期大幅上漲的帶動下,我國鐵礦石期貨價格跟隨境外價格波動。由於不同品牌鐵礦石供需關係存在較大差異,品牌間價差波動頻繁,現有的固定升貼水滯後於不同礦種間的價差變化。行業組織和相關市場主體對調整鐵礦石品種定位、進一步增加可交割品牌參與交割的呼聲較高。
市場專家表示,實施品牌動態升貼水並增設新的交割品牌,有利於促進品牌升貼水貼近品牌間價差,縮小不同品牌間的倉單註冊成本差異,進一步擴大交割品的範圍,推動期現價格緊密貼合。同時,在現有13個可交割品牌的基礎上擬再增加3個品牌,預計每年可新增2500萬噸可供交割量,有利於進一步維護市場平穩運行、防範可能的交割風險。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大商所已廣泛徵求行業組織、產業企業及投資者等多方意見建議,持續優化鐵礦石品牌升貼水調整方案。此次公開徵求意見後,大商所將進一步吸納各方意見,儘快推動鐵礦石定期調整品牌升貼水方案落地,並及早實施可交割品牌擴容。另外,交易所還在研究實施鐵礦石滾動交割,以延長交割期,更好地支持企業參與交割。
*END*
原標題:《「燒紅的石頭」背後究竟有何深層次原因?聽聽專家怎麼看!大商所就鐵礦石動態調整品牌升貼水及可交割品牌擴容徵求意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