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亞洲研究院王井東:下一代視覺識別的基本網絡結構是什麼樣的...

2020-12-25 雷鋒網

2020 年 8 月 7 日,第五屆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在深圳正式開幕。

CCF-GAIR 2020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前瞻性的前沿科技活動之一,CCF-GAIR 大會已經度過了四次精彩而又輝煌的歷程。

在大會第二天的「視覺智能•城市物聯」專場上,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王井東分享了其在新一代視覺識別網絡結構上的研究成果。

王井東介紹,目前學界的網絡結構都是圍繞分類任務而發明,除了分類以外,在計算機視覺裡面還有其它的重要任務,比如圖像分割、人臉關鍵點的檢測、人體姿態估計、目標檢測等等。

下一代的網絡結構是什麼樣的呢?是否適用於更為廣泛的視覺識別問題?

王井東首先介紹了分類網絡結構學習高解析度表徵的方式,是通過上採樣的方法,包括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分類的網絡架構,表徵空間尺度開始比較大,然後慢慢變小。第二個步驟,通過上採樣的方法逐步從低解析度恢復高解析度。這樣的方法獲得的特徵空間精度較弱。

而王井東團隊研發的高解析度網絡架構(HRNet)沒有沿用以前的分類架構,也不是從低解析度恢復到高解析度,自始至終維持高解析度。

他們讓高中低解析度不停地交互,使得高解析度可以拿到低解析度語義性比較強的表徵,低解析度可以拿到高解析度的空間精度比較強的表徵,不停地融合,最終取得更強的高解析度表徵。

在人體姿態、分割、人臉關鍵點檢測、目標檢測等任務中,HRNet從參數量、計算量以及最終結果看,高解析度結構都非常有優勢。HRNet在人體姿態估計的任務上,已經成為標準的方法;在分割任務上,由於其更好的性能,也被大家廣泛使用。

以下是王井東大會現場全部演講內容,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及編輯:

註:完整版演講PPT可關注公眾號「AI掘金志」回復「王井東」獲取。

非常榮幸能夠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們的工作,今天我報告的題目是「高解析度網絡,一種面向視覺識別的通用網絡結構」。

在計算機視覺裡面,視覺識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這裡面我列舉了幾種代表性的研究課題:圖像分類、目標檢測、圖像分割、人臉關鍵點的檢測和人體關鍵點的檢測。

從2012年以來,隨著AlexNet橫空出世,深度神經網絡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成為主流的方法。2014年,谷歌發明出了GoogleNet,牛津大學發明了VGGNet,2015年微軟發明了ResNet,2016年康奈爾大學和清華大學發明了DenseNet,這幾個結構都是圍繞分類任務而發明的網絡結構。

除了分類以外,在計算機視覺裡面還有其它的任務,比如說圖像分割、人臉關鍵點的檢測、人體姿態估計等等。

下一代的網絡結構是什麼樣的?是否適用於更為廣泛的視覺識別問題?

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分類網絡、我們為什麼提出這樣的問題,以及現在的分類網絡存在的問題。

        

 

LeNet-5分類網絡是1998年發明的一種網絡結構(如上圖),包括一系列減小空間大小的過程,具體來講就是把空間從大的特徵變成小的特徵,然後通過變換的向量,最後進行分類。

前面提到的幾個結構,包括GoogleNex、VGGNet、ResNet等等,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逐步減小空間的大小,最終得到一個低解析度的表徵。低解析度的表徵在圖像分類任務中是足夠的,因為在圖像分類裡面,只需要給一個全局的標籤,而不需要詳細的空間信息,我們稱之為空間粗粒表徵的學習。

但是在其它任務中,比如檢測,我們需要知道檢測框的空間位置,比如分割,我們需要每個像素的標籤,在人臉和人體的關鍵點的檢測中,我們需要關鍵點的空間位置,這樣一系列的任務實際上需要空間精度比較高的表徵,我們稱之為高解析度表徵。

目前業內學習高解析度表徵有幾個原則,一般是以分類的網絡架構作為主幹網絡,在此基礎上學習一些高解析度的表徵。

學習高解析度表徵,有一種上採樣的方法,包括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分類的網絡架構,表徵開始比較大,然後慢慢變小;第二個步驟,通過上採樣的方法逐步從低解析度恢復高解析度。

 

常見的網絡架構,比如U-Net,主要應用在醫學圖像,SegNet主要是用於計算機視覺領域,這幾個結構看起來很不同,其實本質都一樣。

如此一來,解析度開始高,然後降低了,然後升高。過程中,先失去了空間精度,然後慢慢恢復,最終學到的特徵空間精度較弱。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種新型的高解析度表徵學習方法,簡稱為HRNet。HRNet可以解決前面提到的從AlexNet到DenseNet都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下一個網絡結構是HRNet。

HRNet與以前的網絡結構不同,它不是從分類任務出發,它可以解決更廣泛的計算機視覺問題。

我們的目的是學習一個空間精度強的表徵,我們設計的HRNet不是沿用以前的分類結構,也不是從低解析度恢復到高解析度,而是從零開始,自始至終都維持高解析度,體現了空間解析度較強的表徵。

           

這個結構是如何設計?作為對比,我們先分析分類的網絡結構原理。

在下圖的例子裡,有高解析度的卷積(箭頭代表卷積等的計算操作,這些框是表徵),有中等解析度的卷積,最終得到低解析度的表徵。分類網絡中,這三路是串聯的,現在我們把這三路並聯,讓每一路前新增加一路,最終拿到一個高解析度的表徵。

  

       這樣大家會有疑問,三路是獨立的,除了新增加的相關聯之外,其它的都不產生關係,這樣會損失什麼?在低解析度方面,它可以學習到很好的語義信息,在高解析度裡,它的空間精度非常強,這三路之間的信息沒有形成互補。

我們採用的方法,是讓三路不停地交互,使得高解析度可以獲得低解析度語義信息較強的表徵,低解析度可以獲得高解析度的空間精度較強的表徵,不停地融合,最終取得更強的高解析度表徵。

      

簡單來講,以前的高解析度是通過升高、降低再升高獲得,我們通過將不同解析度的卷積由串聯變成並聯,自始至終保持高解析度,並且還加入不同解析度之間的交互,使得高解析度表徵和低解析度表徵的互動變強,獲得對方的優勢特徵,最終獲得非常強的高解析度表徵。

以上是設計方法,下面看看我們最終設計的網絡例子。

 HRNet實際上固定了它的深度,把這個結構分成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是由若干個可重複的組織設計出來的。比如第三個部分,它由4個模塊形成。

如何變化這個網絡結構適應不同的需求?

我們採用變化寬度的方式。與ResNet比,這個結構中的寬度小很多,比如之前ResNet的寬度是256,HRNet的寬度是32-48。正因為這樣的設計,我們最終得到的參數和計算複雜度與ResNet的結果是可比的。

下面了解下HRNet在不同任務中的實驗性能。

人體姿態估計中,每個圖片中人數很多,我們的任務是要找出每個人的關鍵點,並區分不同人的關鍵點。

          

做法有兩種,一種方法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首先使用一種檢測器,把人檢測出來,然後每個人單獨做關鍵點的檢測。另外一種方法自下而上(Bottom-Up),直接檢測關鍵點,然後進行一些聚類的操作,把不同人再分開來。

我們先展看看自上而下方法的結果,下圖左邊是基於ResNet的方法,右邊的是HRNet的方法,比較的指標是關鍵點位置尋找準確與否。我們的結果是74.9%,結果要好於ResNet,同時參數量上,ResNet是68.5,我們是28.5。通過進一步加寬HRNet網絡結構後,可以進一步提高結果。     

這個方法自從去年在CVPR發表以來,已經成為在人體姿態構建裡一個標準的網絡,一些文章或者比賽都會採用HRNet架構。

 

在分割任務中。採用街景分割的例子,街景分割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輔助駕駛中都非常重要。

             

以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集Cityscapes validation比較,其中,mIoU是衡量分割好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從下圖看到,HRNet-W40的結果優於其他方法,而體現計算量的GFLOPS指標中,HRNet是三位數,其他方法大多為四位數,HRNet計算量更小。在參數量、計算量上,HRNet的過程和最終結果都具有優勢,將網絡結構規模變大後,優勢進一步提高。

             

Cityscapes Test數據集的結果看,HRNet的表現也是最好的。

在今年4月份之前,我們在Cityscapes分割的榜單中排名第一。5月份,英偉達的一個新方法排名第一,了解過他們的方法後,發現它最終的結果是基於HRNet,再加上它的模塊,從這個角度看,說明HRNet的影響力在逐步變大。

     

人臉的關鍵點檢測應用非常多,娛樂、短視頻中的美顏功能,都需要人臉關鍵點的檢測,定位出眼睛、鼻子等的位置。     

 

下圖展示的是在一個最新數據集上的結果,人臉關鍵點上有98個點,在測試數據集上,指標衡量的是預測的點與人工標註的點之間的差距,HRNet的數值比之前的都小,差距最小。除此之外還列出了6種不同複雜條件,比如人臉姿態的變化、表情的變化、光照、是否化妝、是否遮擋,圖片清晰程度,這系列的情況下,我們的結果都比以前的方法好。

 下面再看我們的方法用在目標檢測任務上。我們需要把物體框出來,同時要預測框中的物體種類。          

在最流行的Faster R-CNN框架裡,我們用HRNet和ResNet的方法進行對比,為保證公平,分成4組,在每組參數量和計算量可比的情況下進行對比。

前三組在Faster R-CNN上比較,最後一個在Cascade R-CNN上比較,藍色數值表示預測的整體好壞情況,從結果看,HRNet都遠優於ResNet。除此以外,HRNet有非常好的高解析度表徵,在小物體上更有優勢。

       

實體分割中Instance Segmentation,需要表徵出物體的輪廓,而不僅僅是一個框,我們在Mask R-CNN中和ResNet對比,我們的表現有提高,尤其在小物體上體現更加明顯。當然,僅僅在Mask框架裡做不能說明問題,所以我們也會在發表的研究裡列舉其他的方法,結果都比ResNet的表現好,這裡不一一列舉。

 

      

HRNet出來時,有人懷疑是否其參數量、計算量變大,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增加參數量和計算量,或者說增加網絡結構的複雜度來提升性能,比如上圖中,各項參數中兩者計算量差不多,但是結果是HRNet更好。

下面我們看看分類。

在視覺領域,預訓練非常重要,它需要幫網絡進行初始化,通過遷移學習應用到其他領域,或者給網絡結構做更好的初始化以幫助優化。

當初我們做這個網絡結構的目的是為了提出一個高解析度表徵,以幫助分類以外的任務。後來發現,在同等參數量和計算量基礎上,HRNet的結果比ResNet好。

2012年以來AlexNet、GoogleNet、VGGNet、ResNet、DenseNet等是為了做分類任務,HRNet除了可以做分類任務,且性能很好,還可以做分割、檢測、識別等等各種任務,面部檢測、行人的檢測、高空圖像識別,衛星圖象識別,也都有很好的效果。

            

HRNet去年10月推出後,被很多比賽的參賽者使用。比如去年ICCV keypoint and densepose比賽中,幾乎所有參賽選手都使用了HRNet,谷歌、商湯糰隊用HRNet做panoptic segmentation 和 openimage instance segmentation比賽,也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最近大家對網絡結構搜索了解較多,既然有了搜索,為什麼還要有網絡結構設計?網絡結構設計實際上是為搜索提供了一個空間,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年CVPR上的一篇來自谷歌的文章,它的出發點與HRNet非常相似,認為以前的網絡都是通過空間變大然後變小再恢復,這樣對一些識別和檢測任務非常不友好,他設計一個NAS的算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網絡結構除了以上所述HRNet一系列東西之外,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研究,比如怎麼利用人的常識幫助網絡設計,怎麼設計輕量化網絡,怎麼與計算機硬體聯繫一起。

計算機視覺中,怎麼為具體的任務設計網絡結構的研究也非常多。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在ECCV 2020和CVPR 2020的關於Head Architecture Design的工作,主要研究如何把人的常識加進設計中。

          

這裡給大家講一下語義分割,語義分割要預測每個像素點的標籤。深度學習在該領域內的應用非常廣泛, FCN是一個標準方法,一個圖像經過一個網絡結構,最後預測像素點的標籤。由於每個像素點本身沒有標籤,它的標籤來自對周圍信息的判斷,所以通常會加上上下文的信息。

在介紹我們的方式之前,大家可以了解下以前的方法。

以前的方法主要是Spatial context(空間上下文)比如有PPM、ASPP,它是在像素點周圍有規律地選出一些像素點,以求得當前像素點表徵,進而進行標註,我們把它稱為空間式。

我們的方法是Object context(對象上下文),它的出發點非常簡單,正如前面提到,像素點本身沒有標籤,標籤來自於這個像素點所在的物體,比如下圖紅色的點,這個位置很難有標籤,它的標籤來自於這個車。運用這個出發點,我們思考路徑是:能不能拿到這個紅色像素點所在的物體特徵,來幫助表達這個紅色的像素點。基於這個出發點,我們提出了OCR方法。

 

            

OCR的方法涉及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我們事先並不知道分割,是先估計一個粗略的分割,有一個當前的表達,比如下圖,取紅色像素點的特徵,把它輸入到模塊裡,得到紅色像素點當前的特徵和其它的若干特徵(K object regions),然後把這些特徵經過變換,算出它們之間的相似度,根據相似度,經過加權池化(weighted pooling),然後得到像素點的表徵,根據這個表徵以及以前的表徵一起進行預測。

           

 

 

從數據看,HRNet+OCR的方法的結果為82.5,這是發表文章時業界最好的結果。

            

另外簡短介紹一下自下而上姿態預測(Bottom-Up Pose Estimatiom)中的工作。

它不需要人體的檢測就可以直接預測人體的關鍵點。

其中有個關於人體大小不一的問題,以前的方法沒有確切的解決方式,我們提出「高解析度特徵金字塔」的方法。把圖形輸入到HRNet中做一個表徵,從小的特徵中分辨大的,從大的特徵裡面分辨小的,這個方法的結果表現也是非常好。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我講的主要是HRNet,作為一個通用的網絡結構,給大家展示了在視覺分割、檢測、人體關鍵點、人臉關鍵點的預測等的原理,一系列的結果都比ResNet好,目前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的方法。除此以外,我們藉助基於具體任務的網絡結構設計,比如加上OCR的方法、高解析度特徵金字塔(Higher-Resolution Feature Pyramid)的方法取得的效果都非常好。

 我們也提供了代碼。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微軟亞洲研究院:20年20人-虎嗅網
    從創始一代的李開復、沈向洋,到別人家的實習生何愷明;從在MSRA幹到退休的許峰雄,到投身創業浪潮湯曉鷗餘凱周劍,都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給整個行業帶來的財富。2005-2008,湯曉鷗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視覺計算組負責人,期間門下實習者,後來成為了中國頭部AI視覺公司的核心創始人。湯曉鷗於2014年以創始人身份創辦商湯科技,其學生徐立、楊帆等出任聯合創始人。目前商湯科技整體估值超60億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初創公司之一。商湯還承建了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是當前5大國家平臺中,唯一由創業公司承辦的平臺。
  • 微軟亞洲研究院公布12項頂級研發成果
    項頂級研發成果,包括語音識別與合成、新一代中文和日文的輸入法等、交互式計算機視覺等。 日前,微軟亞洲研究院正式公布了自己成立以來的12項重大研發成果,在這些研發成果中,不乏李開復(第一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現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沈向洋(第三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張宏江(微軟工程院院長)等高管的身影。
  • 十九年來,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走出了他們-虎嗅網
    三年後,最初的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李開復組建團隊之初就頻頻受阻,說服海外精英歸國並不容易,何況是在電話和網絡還未普及的年代。但其中也不乏熱血青年,張亞勤的加盟成為打開僵局的契機。這位31歲,1997年就獲得IEEE Fellow的天才少年曾被一度傳位佳話。
  • 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亞洲高校,共建開放網絡平臺,助力AI加速網絡研究
    通過為研究人員提供通用的分布式網絡測試平臺,以及真實的網絡評測數據集,OpenNetLab 旨在推動人工智慧(AI)在網絡研究中的應用與發展,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網絡研究生態系統。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禮棟博士表示:「網絡是『新基建』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重要性日益凸顯。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微軟亞洲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
    不少去到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都懷揣著用產品去改變世界的願望。沈向洋也介紹了微軟亞洲研究院五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點領域:網際網路和搜索、網絡和系統、機器學習和智能、語音和語言、視覺和圖形。此外,慶典現場微軟放出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支持的眾多微軟產品信息,雷鋒網編輯也總結在了這裡。
  • 微軟亞洲研究院用「朗文小英」告訴教育領域,誰才是AI技術真正的...
    去年9月,在既有的交互式英語學習應用——微軟小英的基礎上,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培生集團共同開發了「朗文小英」。朗文小英將培生的原版英語課程《朗文小學英語》(LWTE)與微軟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完美融合,為學生打造個性化學習體驗。   據稱,《朗文小學英語》2007年引入中國大陸市場。
  • 培生攜手微軟亞洲研究院 以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個性化學習
    北京2018年1月31日,繼上一年成功發布英語學習應用「朗文小英」後,培生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共同宣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合作。  培生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緊密合作始於2017年9月,雙方聯合開發了朗文小英這一基於微信平臺、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交互式英語學習應用。
  • 「中科大-微軟亞洲研究院 教育部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簡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 教育部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發起的關於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探索
  • 學界 | MSRA王井東詳解ICCV 2017入選論文:通用卷積神經網絡交錯組卷積
    7 月 17 日,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一篇論文,《Interleaved Group Convolutions for Deep Neural Networks
  • 微軟亞洲研究院走過20年:從選一塊新地毯到開創一個新天地
    尤其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基於比爾.蓋茨所提出的通用人工智慧的願景,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許多相關技術方向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主要包括網際網路和搜索、網絡和系統、機器學習和智能、語言和語音五大領域,其中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甚至使得許多機器表現可以與人類相媲美。
  • 北大、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效的大規模圖神經網絡計算
    北京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論文,提出NGra,這是第一個支持大規模GNN的系統。GNN(圖神經網絡)代表了一種新興的計算模型,這自然地產生了對在大型graph上應用神經網絡模型的需求。近日,北京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多位研究人員在arXiv上發布了一篇新論文,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案。
  • 培生攜手微軟亞洲研究院以AI賦能個性化學習
    培生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現場 1月31日,繼上一年成功發布英語學習應用「朗文小英」後,培生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宣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合作。 據介紹,2017年9月,培生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聯合開發了朗文小英這一基於微信平臺、以人工智慧(AI)為驅動的交互式英語學習應用。截至目前,朗文小英已推出第一套課程《新朗文小學英語》,並為全國100多所小學的20多萬學生使用。利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AI技術,朗文小英提供了包括詞法星球、聽讀魔法屋和語音加油站在內的關鍵模塊,搭載了口語評測和自然語言處理兩項關鍵技術。
  • 微軟沈向洋:計算機視覺未來在語義層 「兩大一精」是關鍵
    沈向洋認為,計算機視覺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三個層面的問題,即信號、符號到語義。未來計算機視覺將致力於在語義層面實現更加深刻的圖像理解,不僅滿足於識別出圖像中的物體,還能給出圖像標題進而講出圖像背後的故事。得益於神經網絡的應用(特徵選得好),目前數字識別和人臉識別已經很成功,但很多圖像內容需要真正地去解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WMT 2019國際機器翻譯大賽:微軟亞洲研究院以7項第一成為冠軍
    結果顯示,此次大賽的亞軍團隊在 3 項任務中獲得了第一,季軍團隊則有兩項獲得第一,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神經網絡機器翻譯算法的表現遙遙領先於其他參賽隊伍。機器翻譯算法改進2018 年 3 月,由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微軟雷德蒙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機器翻譯系統便在 WMT 2017 大會上發布的通用新聞報導測試 newstest2017 機器翻譯系統融合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機器學習組的最近研究成果——對偶學習(Dual Learning)和推敲網絡(Deliberation
  •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離職,將加入創新工場AI工程院
    12月1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近期已經從微軟離職,加入由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擔任首席科學家。1999年從清華加入微軟之際,曾立下兩個心願。1、和微軟同事一道建立一流的NLP研究組,2、與學術界同仁一道幫助中國和亞洲大幅度提升NLP(編註:自然語言處理)研究水平並進入世界前列。現在似乎這兩個目標實現了。感謝各位老師、各位同事和同學的一道努力。我下一步將加入創新工場以一種新方式尋求學術界和企業界合作之路。今後請各位朋友繼續支持。
  • 微軟亞洲研究院/工程院 交大訪問日程
    出訪人員: 沈向洋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首席科學家 張益肇 博士 微軟亞洲工程院 副院長 李航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自然語言組 研究員 校友 鄭海濤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無線網絡組 研究員 校友 黨映農 博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多通道用戶界面組 副研究員 校友 鄒靜   碩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關係部 高校合作專員
  • 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的下一個風口在哪裡?——餘凱丨微軟亞洲研究院...
    雷鋒網按:本文根據餘凱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召開的「讓世界充滿 AI-人工智慧研討會」上所做的報告《 「AI Inside」無處不在的未來 》編輯整理而來,在未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減。我總在思考,如果當一個風口到了的時候,我再進入這個風口,我會沒有滿足感。我始終在想,下一個機會在什麼地方?
  • 演講| 微軟亞洲研究院劉鐵巖:對偶學習推動人工智慧的新浪潮
    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鐵巖博士受邀發表演講。劉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IEEE 院士,ACM 傑出會員,CCF 高級會員。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信息檢索、數據挖掘等。他的先鋒性工作促進了機器學習與信息檢索之間的融合,被國際學術界公認為「排序學習」領域的代表人物。劉鐵巖:謝謝大家,感謝組委會的邀請,讓我有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們的研究工作。
  • 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西安交大設立「微軟小學者」獎學金
    日前,微軟亞洲研究院與西安交大籤署合作協議,面向學校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錢學森實驗班和少年班學生設立「微軟小學者」獎學金項目,獲獎者除獲5000元獎學金外,還將參加當年的微軟暑期夏令營。首批「微軟小學者」獎學金評選近日揭曉,曹彬、竇竟銘、馬賢忠3位同學獲獎,同時,韓思陽等5名同學獲得參加2013年微軟暑期夏令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