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選譯:中華最古老的鍊氣養心法門 | 文 青衫文齋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各成其說,《管子》一書就是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博大精深。《管子》一書以黃老道家為主,既提出以法治國的具體方案,又重視道德教育的基礎作用,原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包括《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水地》、《形勢》、《宙合》、《樞言》、《九守》、《正》、《形勢解》、《版法解》、《勢》等卷。該書首次提出了精氣為萬物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精氣說」﹐認為萬物、人都產生於精氣。精氣是一種精細的氣,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原文選句: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選自《樞言》)
參考譯文:有氣便能生存, 無氣就會死亡,能生存的是因為有氣。
原文選句: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選自《心術》)
參考譯文:去掉嗜欲,「神」 就能進入身體;嗜欲掃除乾淨了,「神」來了,就會在體內停留。大家歷來認為「氣入身來謂之身,神去離形謂之死」,從古至今,先天一氣為命之本。
文中的「神」,在《管子》中認為是有物質屬性的「精氣」。「舍」,館舍,比喻身體。「不潔」,比喻邪情亂欲。
原文選句: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選自《內業》)
參考譯文:能夠公正,能夠安靜,然後才能留住精氣。把精氣存留在身心,耳目就會聰明,四肢就會堅固,這樣身體就可以作為「精」的住所。所謂「精」就是氣中的精華。道家認為,精分為兩種,一種是後天充養的五穀之精,一種是先天本原的元精。元精受之於天地宇宙,是萬物的基質,得之而生,持之而壯,與天地同步相存。
原文選句: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地仁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選自《內業》)
參考譯文:行為不端正,「德」就不會到來;身體不安靜,心就得不到治理。端正行為,引持道德,象天地那樣仁義,「德」就會自然而然地到來。就會有高度的智慧,就會清楚地照察萬物,心就會有所遵循而不發生差錯。不要讓外物擾亂感官,不要讓感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內有所得。文中的「形」,同「行」,指人的行為。「德」,是道在某一點上的停留。人和物都得到「精」和「氣」的一部分,然後才能生存。道和德的關係是全體和部分的關係,本質相同。
文中的「德」,指體道修身以至成功之意。「淫然」,指自然而然之意。
原文選句: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源,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菑;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菑,不遇人害,謂之聖人。(選自《內業》)
參考譯文:「精」存在於體內,就會自然生長,表現在形體外面,就是態度安詳,皮膚光潤,藏在內部就是不竭的泉源,它浩大和平,是氣的淵海。淵海不乾涸,四肢才能堅強;泉源不枯竭,九竅才能暢通。這樣就能窮盡天地,遍及四海。心中沒有迷亂的意念,外面沒有邪惡的災禍;心能保全在內,形能保全在外,不會遭受天災,不會遇到人禍,這樣的人就叫做聖人,達到了超凡之境。
《管子》中談到養心要具備「四心」狀態: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強固,可以為精舍。」全心,「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運用自我身心調攝,使精神內守而保持膽魄寧靜,並派遣消除不良精神刺激。心中無物,念頭不起,保持內心對現實事物的淡泊,清除各種欲望雜念,保養心神,使之自然清淨。